《城市社区分类治理实践与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区分类治理实践与创新.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城市社E分类治理实践与创新摘要社区治理效能与治理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宿感,也牵引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际走向。新时代推动城市社区分类治理,提升城市社区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南昌市西湖区作为民政部第四批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将“治理精细到小区,服务精准到群体理念融入社区治理全过程,形成既有共性又独具特色的城市社匾分类治理经脸。城市社区分类治理在社区信息收集反馈、资源分析整合、资源配置效能与科技支撑力度等方面仍普要进一步优化,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关键词J城市社区;社区治理创新;社区分类治理一、问题的引出与文献回顾社区是社会运行的细题,
2、是基层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治理效能与治理质量直接影响法层社会稳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2071万人,比2023年增加64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比2023年提高0.5个百分点,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1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学习工作生活,不仅使城市社区人口基数增大,它还意味着城市社区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效能等内容需要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给人民群众打造一个安全有序、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社区公共空间,新时代对城市社区治理理念、治理思路、治理机制和治理技术等方面都提出全新要求
3、。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基层社会治理面貌发生了翻天禳地的变化。城市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随着社会发展和社区居民需要在治理思维与治理模式上不断变化、不断改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思维和治理模式的变革路径,基本沿着统治一管理一治理”的发展逻辑展开。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尤其重视社区工作.关心社区治理、关注社区发展。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城乡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社区治理进入新发展时期。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指出,完成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和组织化程度,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4、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3o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4从党和国家出台系列纲领性文件充分说明新时代做好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当前城市社区类型从单一走向多元,社区治理从传统走向现代,社区服务从“普惠式”向专业化”转变,形态多样的社区要求实施多元化社区治理策略,城市社区分类治理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和选择。5新时期推进城市社区分类治理,在社区治理模式、治理方式上予以创新,提商城市社区治理精准化和精细化水平,将成为城市社区治理实践探索的重要
5、发展方向。城市社区分类治理作为社区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为这一问题有大量学术探讨。关于城市社区分类治理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为何以社区作为分类标准和治理空间。有学者认为,社区的产权结构、产品特性和社群特性等都是影响社区治理政策选择的重要变量6,所以把社区作为一个治理空间符合社区差异化的现实要求。二是社区分类治理类型划分。从斐迪南臊尼斯到马克斯韦伯,再到当前众多学者,对于社区分类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社区与社会被划立为两类有显著差异的研究对象,而组织形态和人际关系是衡量和界定的标准。7当前学术界对于社区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根据城市化发展过程进行分类,把社区分为城市社区与农
6、村社区,可以将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再次细分为城中村社区、商品房社区、老旧社区、产业型社区和外国人集中社区8;根据地理区位差异,将特大城市社区划分为单位社区、旧城社区、城中村社区和城乡接合部社区等类型9;根据社会空间特征,将特大城市社区划分为均质型社区、异质型社区、并制型社区与转制型社区10;根据历史发展脉络,将城市社区划分为传统街坊式社区、单一单位式社区、综合混合式社区、过渡演替式社区和现代商品房社区等类型11;根据“社会交往度”和“资源活跃度”作为分类标准,对城市社区分为低社会交往度一低资源活跃度的社区、商社会交往度一低资源活跃度的社区、低社会交往度一高治理资源度的社区、高社会交往度一高资源活
7、跃度的社区12。从学术界对社区分类标准的不同观点可知,对于社区分类的标准尽管有很多研究,但仍然没有对社区分类标准达成共识。当前,一些城市对社区分类治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践,但学术界对社区分类治理理论研究仍在初始阶段,缺少对地方实践进行一个系统深入的实践剖析和理论总结。众所周知,教师实现良好育人效果要做到有教无类,医生也不能拿同一副药方治病救人。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也畲要根据不同社区类型进行分类施策,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精准化。为此,需要学术界对不同区域的社区分类治理进行理论归纳总结,挖掘出既体现地方治理特色,又有社区治理共性的分类治理措施,以对其他地方城市社区治理提供可推广、可
8、借鉴、可复制的社区治理经验。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基于南昌市西湖区社区分类治理为案例,从实证角度分析城市社区分类治理的实践形态。为避免案例泛泛而谈,不仅需要面向案例所呈现的经验事实提出研究问题,更需要面对巳有的理论知识提出研究问题13.所以,在充分呈现案例事实的基础上探讨城市社区分类治理的实践形态,主要分析的问题为:城市社区分类治理有效实施的行动逻辑有哪些?立足于全国社区治理需要,以此形成可推广、易借筌的范本,做好城市社区分类治理实践路径是什么?二、城市社区分类治理在南昌市西湖区的实践成效迸入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呈现出社区类型异质化、社区居民需求多样化、社会问题社区化的现状特征。在此背景下,城
9、市社区分类治理作为一种新的社区治理理念,成为社会各界关注重点。为此,南昌市西湖区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丰富实践成果。(一)西湖区社区分类治理具体措施西湖扇政府根据自身“一河两岸、一区两城”的实际,结合社区房屋性质、人口密度、环境设施及居民结构要素,把小区分别划分为单位型小区、老街坊小区、保障性小区、安置型小区、商品房小区五种类型。西湖区政府根据不同类型小区的优势、短板和特征,考虑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特点及需求差异,制定针对性治理方案和措施,配套个性化治理方式和方法,在社区治理资源配置、社区服务供给、社区居民自治等方面实施共性与差异化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极大提高了社区治理精细化程度和精准化水平。(二)
10、西湖区社区分类治理实践成果南昌市西湖区2019年入选民政部第四批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社区分类治理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在社区基础设施、居民自治能力、社区居民满意度、社区治理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城市社区分类治理进一步探索实践打下坚实基础。1 .社区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特定场域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单元,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创新城市社区治理、增强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目标和中心任务。”14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要求高、差异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社区公共服务既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
11、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动力要素。党和国家把提升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政府持续将治理政策资源下沉到基层社会,给城市社区股务供给注入了发展动能,指引了前进方向。西湖区政府在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的过程中,把社区服务放在社区治理重要位置,改进治理方式,强化资源下沉,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了一批社区服务精品项目,提升了社区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在城市社区分类治理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一是在公共服务条件上不断完善。西湖区通过老旧社区改造、幸福微实事、“1+5+X”社区邻里中心等项目为抓手,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场所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老旧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居
12、民日常生活得到极大便利。二是在公共服务内容上不断丰富。政府部门践行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的治理理念,根据不同社区资源桌赋情况,通过购买服务,引进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公益团体参与到城市社区股务中来。例如,社区食堂、社区养老服务、家政上门服务等项目逐渐铺展开来,社区服务内容实现有效拓展.三是公共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化。社区服务方式除了传统线下服务,还增加线上服务,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例如,西湖区针对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等弱势群体下楼难等问题,线上线下相结合,逐步建立了“365快递式服务.体系,居家老人只要在家想下服务需求键,就有对应志愿者上门服务。2 .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社区居民是社区
13、治理的主体和动力来源,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破依靠社区居民有效参与。居民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区居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重要形式。从当前社区自治实践看,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大部分人一直扮演冷漠的笫三者角色,影响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所以,有效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是社区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5。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参与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社区居民的切身需求融入到社区居民自治全过程。同一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基于住房的经济利益和由公共生活秩序产生的公共利益等,这些利益构成居
14、民自治的动机,需要通过居民自治加以漱活和实现。16西湖区政府以解决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居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利益关切为出发点,进行分类施策,在老旧社区、保障性社区实施“幸福微实事项目。“幸福微实事11是社区居民根据需要列出差异化需求清单,决定权在居民,由居民协商定夺,政府负责买单,即“居民点单,政府结账”模式。例如,化安池改造、增加停车位、点亮楼道灯等问题都运用这一方法。他们的共同特征都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与每个人的利益紧密相连,居民对于自己提案能否通过显得格外上心。西湖区通过幸福微事实”的实践,增强了居民走出家门、献言献策的愿意。提升了居民为社区居民自治价值的认识和理解,锻炼了社区居民自治意
15、识和自治能力。3 .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显著增强。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所理解的社区理想是基于传统意义上人们守里相助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包含了舒适感、识别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等精神和生活的意义17,这不仅是过去居民所追求,也是现代城市社区居民所向往的生活形态。由于城市化不断推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行业人员聚集到同一个社区,增加了居民之间的陌生感和疏离感。人们之间冷漠程度提升,阻碍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认同,增加了治理成本。所以,在探寻社区治理目的时,不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社区治理参与者,都要回归社区治理初心,即创新“社区治理和社区自治,都不是社区建设的目的和根本目标,而是要把
16、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生活的共同体和具有归属感、认同感的社会单位18只有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长,才能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归属感和满意度,两者为正相关关系。所以,政府部门要掌握打开邻里之间的心防、冲破居民之间的琉离与冷漠的技能,社区治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新时期对基层政府的新要求。西湖区在分类治理的过程中,特别重视社区社会资本创造和积累,根据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文化活动,制定不同的文化服务供给方案。例如,在安置型小区,开展文化润家”活动,建村史馆,留住居民共同生活记忆;在商品房小区,因为邻里互动不足,开展邻居入门互访活动;在物质资源比较充足的单位小区和商品房小区,鼓励社区创办报刊等文化产品,讲社区变化、说身边故事、传居民心声。调研发现,居民讨社区建设最满意的地方是邻里关系融洽,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多样。所以,根据不同社区属性与构成要素,制定各种制度机制,以不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