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演讲人:王巍演讲地点:内蒙古赤峰博物馆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演讲时间:2023年9月意核益值双百姓讨据工“名口,鱼2彳*!#/:,J、mxa*王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前至夏商周时期考古学;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东亚地区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及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发表、主编论著近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曾担任国家“十五”到“十三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执行专家组组长,主持河南偃师商城宫殿区、安阳殷墟孝民屯铸铜作坊和居民区的大规模发掘以及陕西周原西周宗庙的发掘,三次获得国家田野考古奖,自2012年至
2、今,作为总领队,先后率队到乌兹别克斯坦、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和埃及发掘古代文明重要遗址。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2003年发掘现场。资料图片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三号祭坛。资料图片红山文化彩陶罐。资料图片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围绕文化传承发展这一主题,策划了系列宣讲。本场讲坛来到内蒙古赤峰博物馆,围绕“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这一主题,探究辉煌灿烂的西辽河文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以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本次宣讲是这个系列的第二场活动。中华文明是世界
3、四大文明之一,是其中唯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是各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迈向文明社会的道路。今天,我们共同探究西辽河流域社会文化的发展、精神层面的进步历史,对其逐步进入文明社会的过程进行解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基本情况在20世纪以前,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比如缺乏对文明形成标志的研究。到20世纪末,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主要是历史学或考古
4、学者的个人研究,十分缺乏同学科内部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尤其是缺乏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对作为文明形成重要基础的自然环境的变迁、产业的发展、手工业技术和生产组织的发展变化及这些因素与文明形成关系的研究相当薄弱。更重要的是,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对某一个区域的某一个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状况分析,缺乏对某一区域文明化进程的整体研究,对各个区域文明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薄弱,对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历史趋势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少有深入探讨,也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对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背景、机制、道路、模式和特点等深层次问题较少涉及。此外,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对比研究缺乏,这使得中国学者不仅
5、在世界文明研究领域缺乏话语权,也缺乏对中华文明的权威阐释。2001年春季,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之后,一些参与的学者积极向科技部建议,支持开展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多学科综合研究。2001年底,科技部决定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也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下简称“探源工程”)o2002年春,探源工程启动了为期两年的预备性研究。这项先后作为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至今已有21年,是迄今为止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大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的研究项目。探源工程的总方针是“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包括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在内的20多个学科,各领域4
6、00多位学者直接参加探源工程,其中还有多位院士。在全国近千项考古发掘中,探源工程的发掘项目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社科院考古论坛“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达十几项之多。在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西辽河流域的空间范围内,在距今5500年到距今3500年的时间范围内,研究各个地区文化的发展、国家的出现,特别是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是探源工程主要的内容。具体来说,我们研究的问题是:第一,中华文明是何时、如何形成的,各个区域包括西辽河流域的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为何经历这样的过程;第二,中华文明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历史格局是何时、如何、为何形成的?为什么没有以其他地区
7、为弓I领,却以中原地区为弓I领;第三,文明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有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标志?这个标志,直接决定了文明的久远程度;第四,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形成这些特点。围绕这些问题,我们以考古学为中心、多学科联合攻关,共同对调查发掘出的遗迹、遗物进行分析阐释。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新方案文明起源与文明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是文明社会孕育和产生的不同阶段。具体而言,“文明起源”是指史前时期生产力取得较大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逐渐丰富,社会开始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贵贱与贫富的分化,文明因素开始孕育。“文明形成”是指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取得
8、了显著进步的阶段,具体而言,社会分化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在国内外学术界,曾经以“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追溯“三要素”的由来,我们发现这“三要素”是从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中概括出来的。国际上,玛雅文明不知道使用冶金术,印加文明不知道使用文字,但它们都没有因为不符合三要素而被否认其进入文明社会,这说明各地都有自己进入文明社会的表现。“三要素”标准并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于是,我们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了我们认为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
9、不断加剧,高技术含量手工业逐渐专业化,出现脱离劳动、从事部落或者事务管理的阶层,随后贫富、贵贱分化;三是权利不对等,出现王权、国家,出现集军事指挥权、祭神的权力和社会管理权力于一身的王。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当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疑问,例如在没有当时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怎么能够认为当时出现了阶级、王权和国家?我们的回答是:国家的产生会在考古遗存当中留下痕迹。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都城,即规模巨大,需要动用大量人力来建造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是宫殿或者是神庙,规模巨大、建造考究的建筑,王或者高级贵族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在神权居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表现为高大雄伟的
10、神庙;三是大墓,规模大随葬品多的墓葬;四是礼器和礼制,即彰显权贵阶层尊贵身份的器物,比如埃及金字塔、木乃伊,商代青铜容器,夏王朝时期玉礼器等等;五是战争和暴力,武器大量出现,宽大的壕沟和高大城墙的防御设施出现,人和人的地位悬殊,出现地位低的人为地位高的人殉葬,或者是大型宫殿用人奠基的现象。如果在考古上出现了这些因素,可能虽然没有冶金术,但是手工业会有别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的琢玉工艺有发展;虽然没有文字,但是信仰体系、知识体系会以别的形式表现,那么这样的文明同样可以认定进入文明社会。我们的标准当然是基于中国的材料提出的,但是实际上我们放眼世界,无论是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还是玛雅文明,
11、我们提出的文明出现的标志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最关键的特征。西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西辽河流域现存最早的文化是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主体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年代为距今82007200年。1990年到1992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兴隆洼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发掘出了一个160米长、140米宽的椭圆形的聚落。聚落周围有一条宽两米左右的围沟环绕,里边是成排的建筑分布,是一个很完整的村落。在房址的地面上分不同的区域,有放置陶器、制作石器的场所,也有煮炊的灶。当时流行用人头盖骨
12、做装饰,这跟宗教信仰有关系,说明精神生活开始丰富。此外,遗址中出土了很多动物的骨骼,这时候野猪已经转变为家猪。比较重要的发现是,兴隆洼遗址中开始出现随葬品,少数墓葬开始随葬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的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在中国境内是比较早的。其中出土的耳环,我们叫玉玦,特点是有豁口、可以佩戴、非常精致,说明手工业取得了进步。农业初步发展之后,有些人把精力主要用于制作玉器,这叫作“初步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2002年,我们发现了兴隆沟遗址。我们在遗址中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碳化的粟、黍(小米和黄米),把它们出现的时间提早到了8000年前。在兴隆洼遗址,我们发现一位50多岁的男性墓主人的随葬品
13、比较丰富,包括耳环、耳环吊坠、陶器、渔猎用的工具、鱼综等等。重要的是,一般的墓当中只随葬磨盘磨棒或者一件陶器,这个墓主人身旁却有一雌一雄两口猪陪葬。家猪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财富,说明墓主人地位比较高,可能是当时聚落的首领。由此我们推断,西辽河流域大约在八千年前开始出现社会分化的端倪,开始了文明起源的进程。兴隆洼文化之后,西辽河流域出现的是赵宝沟文化,其年代在距今75006500年前后。这一时期,农业取得初步发展,人口有所增加,人们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出土的一件陶尊表面所施的纹饰图案:生着翅膀的猪、鹿等神兽在祥云中飞翔。这说明当时人们的信仰体系已经形成了某几种动物
14、具有神性的观念。其后红山文化中玉龙、玉鸟、玉龟、玉人等具有神性动物的出现进一步为这种认识奠定了基础。此后的红山文化是今天讨论的重点。红山文化是以内蒙古赤峰红山后这一遗址命名,分布范围是内蒙古赤峰地区和辽西地区,年代范围是距今65005000年。值得注意的是,首先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一些彩陶。彩陶文化本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特产”。有迹象表明,仰韶文化的彩陶从距今6000年开始向周围扩展其影响,距今5700到5400年的时候分布范围扩大,影响到了西辽河流域。到距今5400到5100年,仰韶彩陶的分布范围扩展到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这期间,各地的陶器颜色有红有黑、器形不一样,但
15、是圆点、弧线、三角弧线的图案是共同的,代表着中原地区文化第一次向周围强烈辐射。我个人认为这或许跟当时黄帝、炎帝集团的兴起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展有关。其次是龙的出现。在红山文化晚期,一些墓葬当中出土了玉龙。它的身体呈C形,龙嘴部分很像猪,所以一般也被称为玉猪龙。最近,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地区的彩陶坡遗址,出土了用蚌壳雕刻出的龙的形状,它的年代在距今6000年左右,表明在这个区域6000年前已经有了龙的信仰。如前所述,在赵宝沟文化中,一件距今约6500年前的陶器上带翅膀的鹿、猪等纹饰非常有特点,这说明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认为,从现有的发现来看,西辽河流域很可能有龙的本地起源。我们看到,红
16、山文化中权贵阶层的墓葬都只随葬玉器,而且玉器往往只出现在权贵阶层,说明当时“以玉为贵”的理念已经出现了。另外,我们发现在若干大墓当中也有钺存在。钺是中国史前时期主要的近距离格斗的武器,我们认为这是首领掌握军事权力的象征。综合以上信息,我们认为,红山文化晚期进入初级文明社会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其一,红山文化晚期,农业经济彻底取代了狩猎采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口的增长和手工业的分化提供了基本保障;其二,红山文化时期,遗址分布密集,是人口迅猛增长的标志,而聚落间的分级和超大规模中心性聚落的出现是社会组织复杂化的印证;其三,红山文化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手工业分化日趋加剧,出现了从事建筑、制陶、玉雕、陶塑与泥塑等的专业化队伍,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突出表现在大规模建筑群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