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柳永词的“不减唐人高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柳永词的“不减唐人高处”.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试论柳永词的“不减唐人高处作者:焦靖文来源:文教资料2023年第25期摘要:柳永词素称通俗,其雅词却展现出了盛唐诗歌的气象,苏轼曾赞其“不减唐人高处”。柳永词中展现唐人高处”的词作,描写景象开阔博大,且情景交融,具有感发的力量,对词境的推进作用,值得重视。关键词:柳永唐人高处兴发柳永词多描写下层人民情事.颇不符合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取向,每被视为俗”的代名词,或讥其“浅近卑俗”,或恨其“格固不高”。不过,有贬责之声,也不乏夸赞之音,如冯煦的评价:“曲处能直,密处能疏,慕处能平。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夸赞柳词“音律谐婉,语意妥帖“,对柳词声律谐婉和铺叙详尽的优点都给予了肯定。其实,柳永词中更值得
2、关注的是气象和境界,本文将对其“不减唐人高处”的特点进行论述。一、何为“唐人高处”苏轼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要论述柳永词的“不减唐人高处“,必先明确“唐人高处的内涵。唐代按时段可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盛唐时,近体诗已成熟,精神风貌昂扬进取,最能够代表唐代诗歌的气象。关于盛唐诗歌气象的特点,前人的诗论多有评述,笔者选取了以下几条颇具影响力的诗论说明“唐人高处的特点。(一)“盛唐诸人,唯在兴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诸人,唯在兴趣.”“兴趣”何解?“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是一种审美感发;“
3、趣”,则是由他物弓I起的审美意趣;所谓“兴趣”,即感发弓I出的意趣,例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盛唐诗歌的“兴趣”依托开阔博大的景象和高远的境界展现,是“唐人高处”之所在。(二)“三来”说:“神来、气来、情来”。殷瑞在河岳英灵集中论诗有所谓“神来、气来、情来”的“三来”说,但对“神来”未加以界定,对“气来”和“情来则加以叙述。“气来”之“气”为气象,偏重志。林继中先生认为“情来,与,兴趣幽远,有关,核心是“兴象二强调引发情思的意象。殷瑶的“三来”说亦是认为由感发引出意趣,强调境界的深远幽长。()盛唐诗主要在“兴象叶嘉莹先生强调诗歌的兴发感动作用,认为盛唐诗的高处主要
4、在“兴象”,兴象是感发和形象的组合,是情和景的交融。认为盛唐诗“颇重景物之点染,其感发之力量往往得之于情景相生之一种触弓I”,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结合,使盛唐诗歌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以上三种关于盛唐诗“高处”的观点皆言之有物,展露了“唐人高处”的内蕴,即盛唐诗多选取开阔的景象,具有情景交融的特征,且能兴发感动,使诗歌气象博大、境界深远。二、柳永词中“不减唐人高处”的表现方式(-)景象之博大。柳永的雅词不同于他表达平民情意的俗词,也不同于唐五代以来的婉媚柔美的词,展现出了如盛唐诗歌般开阔博大的景象,语境更阔大。1场景的拓展。首先,柳永词突破了五代词的场景限于闺阁园亭的狭小,扩展到自然山水、都市生
5、活、乡村山驿等更加阔大的场景。例如满江红:“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展现了一幅小船夜落长流的广阔空间。对自然场景的叙写扩大了词的空间,结合慢词容量大的特点,词容纳的内容更加丰富,展现了盛唐诗歌般阔大的意境和风格。随着场景的拓展,柳永词中的自然意象选择更加广泛,如“暮雨”“银汉M断霞”都是室外比较开阔的景象,为展现全词的博大气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亦可传达一种感发的力量。玉蝴蝶中“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结合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体验营造了开阔的空间,最后以景结情,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深远的意境立现。其次,在场景的铺排中运用“现在一过去一现在一未来一现在“这样回环的多重时间结构,和从自我思念对
6、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场景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以浪淘沙慢悬例: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更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懵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帷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上阕呈现当下场景:孤馆中孤身一人的寂寞画面;中阕承接上阕,由现在回想过去,展现了和佳人缠绵的恩爱场景;下阕则由过去回到现在又幻想将来,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孤独寂寞的现在,一个是幻想与佳人重
7、逢,诉说思念的场景。这种回环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使词的层次丰富立体,达到了扩大词境的效果,给人更多感发的空间。2.时空意识的展现。柳永的羁旅行役词提供了新的广阔的空间,词人的文化身份随空间的迁逝而改变。在这类词中多登高望远,登高望远是文士寄托个人心绪的文化传统,例如李白古风:“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高适宋中十首:“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心中怀思,登高望远,或盼望,或怨望,登高时开阔博大的景象必引起感发,正如柳永所言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柳永经常以登高望远为基点,通过视角的切换或“山驿,x,长亭”等空间意象展现空间意识。柳永所望虽有,帝城R长安”“神京”
8、等都邑出现,“秦楼”“凤帷“绣阁”却不断被提及。虽有用士之志,却有市民意识的体现,这也是柳永词独特风格的展现。柳永的时间意识在其羁旅行役词中多通过以“秋力暮”为主的时间意象得以展现,“秋”是一年之将尽,“暮”是一日之将尽,词人在短暂的时间中寄寓了自我生命的困境。柳永词的时空意识主要通过视角的转换和在时空中的主观介入达成,以诉衷情近雨晴气爽为例:雨睛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曰空凝睇。宗白华指出:“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C他的意趣不是一
9、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开篇两句视线聚集于远景,蕴含着视角的转换,即从俯视转为仰视。“断桥幽径”为近景,接下来两句切换到了远景,视角又转为平视。随着作者视角的变化,构成了一幅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秋景图。下阕由远及近,拉回近景:“脉脉朱阑静倚c”又转写远处的景象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暮和秋都代表着时间的流逝,是时间意识的体现;“故人千里”,空间上故人已离开千里之远,在空间意识中融合了词人的离别情感。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加之词人情感的介入都使这个画面更富层次。最后又回到原点,证明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意趣的回旋往复。柳永词因视角的开阔和转换,展现了更加立体和博大的景象,又融汇了个体的生命体验,使
10、感发往复低回,意境深远。(二)“秋士易感”的情感表达。柳永词唐人高处的展现还在于词中的情意,不再以“春女善怀”自述己意,而是开始以男子口吻诉说自己的不得志,展现出了“秋士易感”的悲哀,这也是柳词的开拓。柳永“秋士易感”情意的抒发多以悲秋为媒介,秋是一个蕴含着惨淡萧条意味的季节,更易引起感发。宋玉作为悲秋之祖,是柳永悲秋时经常使用的人文意象,其在九辩中借秋的萧瑟变衰抒发不得志和羁旅无友的自怜:“坎縻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这些情感引起柳永的共鸣,以极富情感内涵的人文意象“宋玉”为媒介,不但扩大词的情感内涵,而且使得词具有更强大的感发力量C柳永“秋士易感的情感
11、内蕴是复杂的,虽“蝇头利禄,蜗角功名。”(凤归云)表达了对名利的不屑一顾,但实际上柳永并非不追求功名,只是现实中不得志,厌倦了宦游又迫于现实不得不继续羁旅的生活,这和柳永浪漫的天性和用士之志之间的矛盾相关,也使其词兴象高远。博大的景象与复杂的情感交融,使作品的境界得以开阔,以八声甘州上半阕为例: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雨水冲刷过的秋,日暮的雨,带有清冷孤寒的意味,更让人沉浸在原本的感伤中甚至加深这份痛苦。登高望远,把焦点聚集在“楼”处,于关河冷落的境界中把眼光聚集到个人情感的展现,于共有的情感中凸显个人身世之
12、悲。这些景物的变化使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改变,引起了作者的兴发感动,故虽是写景,却字字含情。最后两句全是景物,却也全是感发,是对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消逝的感叹,是有常与无常的对比,更给人以世事无常的怅惘感发。对柳永词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语言,更不要局限于俗词和淫靡的曲辞,应多关注其词的内容情意和境界。柳永在词史中的地位亦不可忽视,其词“不减唐人高处”的特点对苏轼的豪放风格亦有影响,推进了词的发展。注释:王灼.碧鸡漫志M.岳珍,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M.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冯煦.蒿庵论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0
13、.赵令畴,撰.侯鳍录M1北京:中华书局,2002.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4.殷瑞辑.河岳英灵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宗白华.美孥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参考文献:柳永.乐章集校注M.薛瑞生,校.北京:中华书局,2015.杨吉华.宋代羁旅词:存在主体的欲望焦虑与自我救赎J云南社会科学,2016(6).3程磊.疏离与退缩: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文化意蕴U1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4费云霞.柳永羁旅词铺叙艺术探微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雷晶晶.论耆卿词的时空艺术结构U1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