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听吴忠豪教授评课,学语言训练如何落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感悟:听吴忠豪教授评课,学语言训练如何落实.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读书】听吴忠豪教授评课,学语言训练如何落实如果您还纠结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何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统一,那,就来读一读听吴忠豪教授评课这本书。相信,那精彩的教学设计让你如痴如醉的同时,吴教授的评点更会让你产生顿悟:原来,课堂教学应该这样“教语文”!一课一点评,一课一分析。跟随着吴教授的点评,我们一起领略语言文字训练的落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诸向阳老师在莫高窟这一课,重点关注了课文中的“对称”语言。他指导学生关注“对称语言”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使用“对称语言进行练习,让我们耳目一新。片段一:师:我们再读这两个短语。生: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师:你们有没
2、有发现,这两个短语像一个什么?生:对联!师:对,像一个对子,跟我们开课之初学的那个对子是不是很相像?这样的语言,叫对称的语言。师:你看,“精妙绝伦”对生:宏伟瑰丽。师:“彩塑”对生:壁画。师:这样的语言就是对称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片段二:师:还有其他种类的对称的语言吗?生: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怀抱琵琶,轻拨银弦;倒悬身子,自天而降;彩带飘拂,漫天遨游;舒展双臂,翩翩起舞师:这又是一种对称的语言,它由几个字组成?生:八个字。师:八个字组成。来,读一读这一组对称的语言。(大屏幕出示)生齐读片段三:师:我给同学们看一看壁画上的飞天,屏幕上这些飞天美吗?生:美!师:请同学们用你们的笔写出飞天的美。
3、注意,要求用怎样的语言来写?生:美的语言。师:美的语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生:对称的语言。师:对,要用对称的语言来写。可以写一幅飞天,也可以写两幅,就写在课文纸上。生写,师巡视。师:写好一组的同学请举手,我们先来听听这些同学是怎么写的,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生:壁画上的飞天,有的彩霞跟随,漫天遨游。生: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手拿长笛,吹出优美。(教师相机指导)吴教授点评: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习认识汉语中“对称语言”的特点,在学习“对称语言”的过程中认识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处理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地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把语文
4、课真正上成了语文课。诸老师在这堂课里,只抓了“对称语言”这一个重点,按照“指导认识自主圈画实践运用总结提升”四个步鞭,从各个层面反复进行教学,重锤敲打。这样设计的教学过程,学生才有可能对“对称语言”及其运用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敢于取舍,集中只抓住一个重点,才可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这需要勇气,更需要眼光,其实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语文教学观。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已经感觉新颖,看到吴教授的评点,更加深了我对这份设计的认知。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熟知文本后,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发展的某一点,围绕这个点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才会在一节课内,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牢记并掌握。这样的语文课,才是
5、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巧提问题,会提问题陈金才老师在教授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时,提出一个核心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反复阅读、用心感受,感受祖父的园子那生机勃勃的美,以及这个园子给幼年的萧红带来的快乐与自由。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课文中有两个自然段是直接写园子的,找找在哪?第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师:是的,那我们先来读读第2自然段。在“我”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生:在萧红眼里,这个园子是充满奥秘的园子。师:什么奥秘?生:有蝴蝶、蚂蚱生:是一个充满知识的园子。因为她可以细细观察昆虫,增长知识。生:是个鸟语花香的园子。师:有些什么?生: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师
6、:还会有些什么?生:蜗牛。生:小甲虫。生:蚯蚓。(这样的设计分三个层次进行)吴教授评点:陈老师分三个层次理解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花时过多,而且学生都是运用一个词语和一个短句答问。其实可以将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表达练习融合起来,设计成一个话题:“这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园子”“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丽园子”祖父的园子满是自由“,结合这一个个话题,再去引导学生提取课文语言,组织成一段段完整的话语进行表达,这样的表达练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看了吴教授的评点,我的思考是:而让学生在课文中提取语言,组织成完整的一段话,来回答“你从哪里看得出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园子?”“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个五
7、彩缤纷美丽的园子,?”“你又从哪些描写感受到祖父的园子满是自由?”这些问题。如果这样表达就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让学生体验遣词造句的策略,增强当众说话的自信。我一直思考语文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与提出,也许是促进学生进入深入思考、组织语言、自主学习的实践点。提炼支架,进行训练王林波执教的渔歌子在这本书“古诗文教学”第一篇,一看设计,我就被深深地吸引。王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用物象代表人时是这样设计的:师:大家远远地看这幅图,是不是一下子就看到了他身上的青箸笠、绿蓑衣?用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代表人。再看图,除了箸笠和蓑衣,你还看到了他身上有什么典型特征?生:白头发。生:白胡须。生:钓鱼竿。师:那
8、现在谁能试一下,把这首词中的“青箸笠,绿蓑衣”改一下,用你观察到的典型特征说一说?(出示:,斜风细雨不须归。)生:白胡须,鱼竿长,斜风细雨不须归。生:鱼竿长,胡须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生:钓鱼竿,白头发,斜风细雨不须归。吴教授认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看图改诗积极性很高,可以增加课堂趣味。只是改动以后缺少原词的韵味、诗意和美感,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匠心。在这里,我对吴教授的评点谨记于心。在我的教学中,也喜欢设计这样的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以后的设计中,也要重视一下设计的初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和表达能力,才是设计的出发点,而不单单只是有趣。吴教授这本书中,精彩的点还有很多,翻阅它,扑面而来的就是浓浓的语言文字训练思想。如果您在这方面想get到一些方法,来阅读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