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研究.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18539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冈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黄冈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黄冈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黄冈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冈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冈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湖北省黄冈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个案研究代朝霞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438000摘要:国家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提出要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至今日,各地信息技术教育开设状况如何需要研究,以确定现状与国家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政策要求的距离有多远,并以此为依据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状况更需要深入研究。此文运用访谈法、文献法、实地观察法对湖北省黄冈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状况进行研究。通过个案研究,从信息技术课程观念、开设形式、开设内容、开设环境、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要提高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必须使教育者树立信息文化观;县级管理,多渠道组织基础设

2、施建设,增加投入;教学突出学科整合,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师资培训。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文化2000年10月25日至27日,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出台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中学的必修课程。2()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活动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将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为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活动课程,从其正式开设至今已有八年。在黄冈市农村中学,这八年时间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发展状况如何,笔者选取近四年所见所闻,

3、作为对此研窕的依据。一、开设现状2004年至2006年间,笔者共指导教育技术学实习生34人,分赴黄冈市英山、麻城、武穴、海水、红安、黄梅、罗田、靳春八个县共25所农村中学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习;2007年,笔者实地考察麻城乡镇中学4所,黄州区农村中学2所,共31所;其中初中22所,完中4所,高中5所。根据实习生实习汇报与笔者实地考察,总结在这四年间,黄冈市农村中学信息化建设环境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不断变化。1 .主体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断增强,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认识不足。在教育部2000年课程纲要提出“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互联网或

4、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条件较差的中小学校也可以配备对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带动下,从教育局教育技术装备站、各个中学校长至老师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04年学生到实习学校,还会遭遇这样的情景:“教育技术学是干什么的?,“是微机老师吧”,上至校长,下至学生都问同样的问题,有同样的答案。甚至有一所学校,实习生去时,校长没有给他安排,说“不知你能干什么,就跟着我吧”。如果说这样的礼遇说明校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停留在计算机教育时代,之后的两年,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教育技术学实习生在实习单位有了明确的地

5、位。校长老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经历了计算机文化论到信息文化论的过渡。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中学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到计算机工具,又到计算机网络,中学校长老师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随着计算机文化的发展而变化。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等先进的名词、理念开始赋予计算机课程新的含义,新的目标,这就是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校长老师接受信息技术的说法,在实际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如网络平台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中对信息技术有一-种感性认识。但信息技术到底是什么、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计算机课程目标到底有什么差异,这仍然的有待学习探讨的话题。领导者的教育观念决定其教育决策,教师的教

6、学理念决定其教学方法、过程与态度。在农村中学,教育经费有限,校长对教育技术课程的认识就决定他对这门课的态度以及课程开设涉及的一切方面,包括硬件软件的条件、课时、师资、课程评价等,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对课程目标认识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体现贯彻课程目标。2 .课程开设变化大,少评价,实践性重视不够。课程时开时不开,随意性较大。教育部明确要求:对于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安排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课时的70%。用信息技术课在中学是非高考科目,在调查的31所学校中,一般每年级一周开一节课。初中有8所初三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7、。高中5所均在只在高一开设。距离教育部的要求,31所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学时均不足。2005年实习生汇报,在初中,有的学校甚至将信息技术课与音乐、美术课合为一节课,三周才上一节。学生称之为“放松课二对这样的状况,笔者访问某校教导处领导,得到的回答是:“全县都是这样,升学考试不考,我们就不能让学生把时间都集中到这些副科上。”在中学,升学率是指挥棒。领导的认识不能代替指挥棒的作用。校长们认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副科,虽然教育部要求开设这门课,虽然这门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评价上几乎没有。每学期末,信息技术课一般不设置考试。高中参加会考,也是流于形式。校长的说法是:不参加高考,会考就想办法让学生

8、通过。没有评价、没有反馈,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这些学校的做法事实上阻断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与需要。对农村的中学,已经有了教育是“向农”还是“离农”之争。这场争论争得是农村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不是现状。现状从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可以看出,农村教育是“离农”的,趋向学术性、城市化,实现的是教育的选拔功能,而不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3 .课程教学重工具性、轻信息文化教育。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从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型中较早的理论:中小学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就是信息处理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的选择各种信息工具,主动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采集信

9、息包括:检索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包括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发布信息包括:发表信息、表达信息、表现信息、呈现信息农村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对这门课的认识目前就处于这一阶段。一般重视的学生运用计算机的工具使用的能力。对教材的处理上更多偏向于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操作过程。而对什么是信息文化没有深刻的认识。信息文化的建构包含三个含义:第一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意识,第二是在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价值观,第三是在信息交流中形成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所遵循的法律规范。其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无论

10、是初中还是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对信息文化并不是很理解。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能够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信息文化中的道德要素是普遍的社会道德,不是仅靠这一门课就可以达到德育的目的。这样的观点支配着老师的教学行为、教学选择、教学方法。信息文化教育要实现,看来首先就要从教师培训起。4 .硬件投入不断增加,软件环境建设重视不够,设备使用与维护跟不上。“校校通”工程的最大作用在于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社会力量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在最大范围内整合各种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这31所农村中学也借助这股东风进行了硬件的基础建设。黄冈市教育局电教站对各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11、投入在2004年就达到5342.22万元。这一年中,这些农村中学的计算机机房得到建设或扩建。2005-2007年,国家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增加,主要集中在校园网和远程教育接收站的建设上。但这31所中学没有参与到“校校通”的建设中。四年时间里,没有改变的是各校信息技术教育软件环境的建设。2004年2007年,这31所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没有采用如教学广播系统、各科教学软件等软件资源,也没有网络环境。实习生抱怨最多的是不知如何将讲解与操作联系起来,因为没有演示的条件。教学班的规模很大,一般在80人左右,机房50台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行的不足一半,上课平均2-3人一台计算机,时间短,内容多,

12、学生多,每个学生练习的时间却不多。硬件和软件的缺乏使学生从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盎然到索然无味,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5 .师资建设逐渐规范,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早期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般是兼职教师,如数学、物理的老师。只要略懂计算机就可以从事教学。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进行,农村中学由县、乡、村三级管理到统一为县级管理,县教育局对教师实行了统一的考试聘任制度,这对学校师资建设起规范作用。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逐渐由计算机专业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代替。教师学历的提高并不完全意味着其专业素质更强。近四年新的年轻教师居多,一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知识内容上能够胜任课堂教学,但在教学

13、法、教学经验上仍有欠缺,需要得到相应的培训。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发展迅速的学科,农村教师由于条件的限制,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是很通畅,在一段时间后应该接受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培训。二、促进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1教育者树立信息文化观。农村教育的目的依然是促进人的发展。农村中学的学生能通过考试成为社会精英,体现了教育促进社会分层的作用;学生不能通过考试,他也能凭借所受的教育发展自己,改善生存处境,那也能体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管理者、教育领导者和第一线的教育要树立信息文化观,确信信息技术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作为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人应具备的特质。6 .县级管理,多渠道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加

14、强农村投入。黄冈市和各县教育局要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目前城市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在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环境上得到了大量的支持,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对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上要考虑增加投入。在短期内集中在软件环境和计算机硬件投入上,长期投入集中校园网的建设中。教育局和学校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可行的方案有三:第一,通过资源交换获取硬件和软件支持。如农村中学给高校提供实习基地,高校将升级后的二手电脑交付中学使用,并提供技术支持,建设机房和网络教室。第二,与本县其他部门进行资源交换,如给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提供培训,各部门给与机器投入或资金投入。第三,学校提供计算机培训,积累资金

15、。7 .教学突出学科整合,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其他学科进行;或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进程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可以改善信息技术课程工具性过于突出的状况。学习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整合的方法还可以实现小组学习,解决了学生多,机器少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小组学习中进行分工合作,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获得信息素养提高。8 .教师培训多样化。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要经常培训。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技术需要与课程进行整合,老师的学习内容拓展更宽,需要广泛学习,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很快,在农村信息条件相对欠佳的情况下,作为信息文化的代表者,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

16、培训。参考文献:1教基200035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2李永贤.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3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345李艺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17,3962004年黄冈市教育局电化教育办公室统计资料。ACaseStudyOnTheDeve1opmentOfICTCurricu1umInHang-GangRura1Midd1eSchoo1sInHuBeiProvinceDai-ZhaoxiaAbstract:In2000,ChinaEducationa1DepartmentissuedadocumentaboutsuggestingICTcurricu1uminmidd1eschoo1,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