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八年级下册部编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教学:八年级下册部编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古人的理想栖居地桃花源桃花源记是语文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主要学习记事、状物、游记类的文言文,单元学习要求是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文知识,感知课文大意,了解古人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桃花源记中作者通过渔人的游踪,虚构了一个安定和谐、美丽淳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学情分析桃花源记是语文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主要学习记事、状物、游记类的文言文,单元学习要求是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文知识,感知课文大意,了解古人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桃花源记中作者通过渔人的游踪,虚构了一个安
2、定和谐、美丽淳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学情分析桃花源记是语文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主要学习记事、状物、游记类的文言文,单元学习要求是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文知识,感知课文大意,了解古人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桃花源记中作者通过渔人的游踪,虚构了一个安定和谐、美丽淳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课文,结合文中注释和工具书,翻译重点句子,读懂文意。2 .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概括桃花源之美。3 .结合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分析塑造桃花源的原因探寻陶渊明的志向。教学过程一、结合诗句,激趣导入同学们!古代
3、的诗词中,有许多描绘桃花源的句子,如王维的“月明松下房桃静,日出云中鸡犬喧”;苏轼的“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梅尧臣的“武陵源中深隐人,共将鸡犬栽桃花”,这些诗句都写到了桃花源,表明诗人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那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绘的桃花源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任务一:理解文句,品味桃源之美1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哪一段集中描绘桃花源的场景?2 .让我们聚焦课文第二段。大声自由地朗读文段,然后请1个学生朗读,1个学生点评,教师就其中的字音、停顿、情感等进行指导。3 .借助工具书,翻译描绘桃花源特点的句子,并分层概括桃花源的社会特点。提问3-4名学生。
4、明确:教师小结:桃花源记的第二段部分文字集中描写了桃花源内的环境与生活场景。这里环境优美、宁静和谐、自给自足、人们共享着天伦之乐。任务二:结合诗句,探寻桃源之梦1情境活动:假如你就是陶渊明,请你把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展示2名同学的作品,学生点评后,教师点评。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桃花源诗(节选)、归园田居(其一)(节选),看看它们描绘的场景与桃花源记中有何相似之处?/小组合作:阅读桃花源诗(节选),看看它们描绘场景与XJ桃花源记中有何相似之处?相命肆农耕,日人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5、。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谒。桃花源诗(节选)注: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的人互相勉励与耕田。憩:休息n菽稷:泛指粮食作物U艺:种植=靡:无U俎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斑白:指老人,明确:桃花源诗也出自是陶渊明的手笔,与桃花源记中的场景相似,不谋而合,描绘了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没有战乱,不纳赋税,安定和谐,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归园田居(其一)也是如出一辙,描绘了一个和谐宁静、恬淡自然、的社会。只不过一个是用散文化的语言表现出来,一个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罢了。任务三:课外延伸,探寻陶公之志1 .小组讨论,如此优美的桃花源,它真实存在吗?为什么?请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分析
6、。请2-3个小组代表回答。(提示:找出文中前后矛盾之处)明确: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我们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以看出,众人并没有找到桃花源。高尚士也的刘子骥也是“未果,寻病终”,什么也没有找到。因为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场所。文中本来还有其他的矛盾之处,如: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是文中又写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里的人再也没有出去过,怎么可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明显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生活社会。2 .结合背景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写作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
7、),作者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争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作者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明确:陶渊明曾说过“肌冻虽切,违己交病”,自己的受冻挨饿虽然痛苦,但是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却更让人产生痛苦。面对现实的无奈、也面对着人生的痛苦,他只能把自己的理想诉诸于文字,在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
8、他心中的理想社会状态。这种乌托邦似的社会形态,经受了一千多年的时光汰洗,成为了不朽的经典。如,刘禹锡的“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王安石的“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引人注目的文化基因。小结桃花源虽然是古人审美化、艺术化、遥不可及的理想,代表着古人一种美好的寄托,是人们面对黑暗社会的挣扎与向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生存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现在,同学们都能够找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内容能够完成基本能够完成不能完成能够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文章。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章第二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四个以上的四字词语概括桃花源的特点。能够明确陶渊明的创作意图。作业布置1 .必做题:古代的诗文中还有许多描绘理想社会文章,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的工具书,阅读大道之行也,进一步了解古人描绘的理想社会。2 .选做题:有人说,桃花源永远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状态,不可能实现,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个人都难以脱离社会而生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板书桃花源记陶渊明-环境优美-美好追求栖居之梦宁静和谐桃花源一占小占口自给自足1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