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点突破学渔得鱼--《故乡》教例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点突破学渔得鱼--《故乡》教例欣赏.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选点突破,学渔得鱼-故乡教例欣赏【教例简介】小说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经典小说的教学,老师们更是难以把握其要点,往往觉得哪个点都重要,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学生感觉学了好多,可是好像又什么都没有学。余老师执教故乡一课时,抓住小说的核心一一人物,选择其中的一节来赏读和探究。让学生在某一个点上深挖,细品,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品读小说的方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教例简述】一、铺垫导入1老师点出故乡一课可以品读的点特别多。举例:一个贯串全文的“变”字,一种贯串全文对比手法,一幅定下全文基调的“故乡远景图”,两只“乌篷船”,三个主要人物,三段式的情节
2、,四种肖像描写笔法,对闰土的五次肖像描写等。基础知识中的三个“飞”,四个“然”,四个“望”,四个“仿佛”,五个“大约”,十几个量词,十几个叠词,十几个色彩词,十几个用得精美的单音节动词,十几个用得精美的双音节词,很多组同义词、反义词等等等等可以进行品味。但今天我们只能选取一处进行理解、品读、赏析。2 .老师从课后练习中的一句话引出“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然后让学生来说话。学生就“闰土”“杨二嫂”“情感”“交往”“生活”等方面交流,老师小结。3 .定向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一品读课文中写“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评课:一开始罗列的这些品读点,让学生如
3、入嫦紫嫣红的花园,目不暇接,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二、理解内容1学生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老师穿插对少年闰土的评说(略)。4 .学生朗读“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一部分。老师穿插对少年闰土的评说(略)。5 .学生朗读“他回过头请老爷”这一部分。老师穿插对少年闰土的评说(略)。6 .学生朗读“我问问他的情况”这一段。老师穿插对少年闰土的评说(略)。7 .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几段文字对闰土的描写。最后引出一个“苦”8 .师生分析闰土的苦一一苦情(劳苦穷苦困苦悲苦愁苦)苦因(多子、饥荒、兵、匪、官、绅)二、揣摩妙点1明确学习方法一一妙点揣摩法。2 .占拨“妙点揣摩法”:
4、一是看文中的“点式妙点”;二是看文中的“串式妙点”;三是看文中的“面式妙点”。着眼点:内容、语言、技法、构思布局、情感、目的。3 .先进行“点式妙点”品析,第一部分“这来的便是闰土”一段。4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享交流,老师点评,最后小结。妙在一个“变”字贯串全文内容;妙在对比手法写肖像;妙在肖像描写中层次美;妙在外貌描写非常细腻;妙在灰黄的脸上有着“很深的皱纹”;妙在即使做客也没有好一点的衣服;妙在对手的描写5 .第二部分一一“我这时候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来”这几段。“阿!”用得好“哥”用得好标点用得好“涌”字和得好7 .第三部分一一“我问问他的景况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这几段。8 .学
5、生自读,分享交流,老师点评、点拨,小结。(小结内容略)9 .第四部分一一“母亲问他”10 .师生对话,老师小结。(小结内容略)【评课:妙点揣摩之“妙”,妙在对细腻描写的分析,妙在老师的细腻详尽的小结。】三、评说人物1 .老师解说“评说人物形象”和“一句话人物短评”。2 .“一句话人物短评”从内容看,有两种表达:一种是直评式,即直接说出这个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一种是深化式,既点示出这个人物的代表意义。从语言看,也有两种表达:一种是平实性语言,一种是文艺性语言。4 .学生以“中年闰土”为对象,发表一句话短评,老师点评指导。5 .老师小结。(小结内容略)四、回扣课文,学习小结。1学生诵读课文最后
6、一部分。6 .老师小结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新生活的炽热感情。7 .老师小结二: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一一多角度品析;揣摩妙点一一多侧面发现;评说人物一一多层次表达。【赏课】余老师的这节小说阅读赏析课,简明清晰,借助课文来学习品析小说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实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的思想理念。其示范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是为了以后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任何一个学习板块,老师都是给学生方法后,让学生先充分表达,依照提示自由
7、表达,然后老师再小结提升。训练意识非常强,在课堂上,老师设置了非常具体而有力度的训练活动,学生在训练中提升能力,在训练中发展思维。第二,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余老师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三大板块,先理解,再品析,最后点评,层层递进,拾级而上,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每一个板块都设置一个主问题,没有碎问碎答;每一个板块都围绕一个核心任务,远离了漫步式教学。诗意的语言,细腻的小结,都给学生极强的语言冲击力,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也是最重要的。第三,表现出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理念与实践的双重加持下,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充分,思维活跃,积累丰富,提升明显。这是余老师每一节课都能呈现出来的效果,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每一节课追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