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41765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我国产业碳排放的总体特征(一)碳排放集中在电力热力、钢铁、运输以及石油化工行业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hinaEmi市县iOnAccoiintsan党党atasets,CEA党史)相关数据,20xx年我国碳排放量超过亿吨的行业有6个,从高到低依次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而且,以上6个行业均是生产过程中因煤炭或石油等原材料消费而导致的直接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由于产品或原料含碳量高、生产过程耗能较大等原因,碳减排的难度

2、较大。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碳排放量一直位居行业之首,在总碳排放量中的比重高达47、39%,但也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工业,具有区域垄断性。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一般指钢铁行业,在工业中起重要支撑作用,涉及行业范围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碳排放量较高的领域是水泥行业,2023年我国水泥产量23、77亿吨,约占全球55%,在水泥行业碳排放量中,大约92%来自水泥行业熟料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丁美荣,2023),通过现有节能技术减碳效应有限。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碳排放量远远小于电力、钢铁以及运输等相关行业,

3、但从碳排放强度上看,单位收入碳排放量较高,集约化发展任务较重。(二)近60%行业(主要为轻工行业)或已出现下降趋势,但主要高碳排放行业仍处于碳排放增长期根据CEA党史数据库中44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近60%行业或已出现下降趋势,且出现下降趋势的行业主要为轻工行业。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产业低碳技术水平大幅提高,集约节约化水平已初见成效。尤其是我国轻工行业,近年来积极推进低碳发展,大力建设低碳工厂、低碳园区、低碳供应链体系,加快节能降耗改造步伐,推动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进行节能减排,行业低碳生产水平得以大幅提高(陈梅等,2023)o目

4、前,我国轻工行业领域的多项绿色低碳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玉米原料高效清洁生产谷氨酸关键技术、谷氨酸生产过程污染物减量化关键技术、淀粉及其衍生物绿色高效制造关键技术以及全水性聚氨酯生态合成革及智能化清洁生产技术等。全国评定绿色工厂1470家,其中轻工企业270家;在工信部标准中,涉及轻工相关产品共计17项;前两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中,409个绿色工厂中轻工行业占63个,246个绿色设计产品中轻工行业占235个,19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中轻工行业占7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主要高碳行业仍处于碳排放增长期,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石

5、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尤其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长趋势依然十分明显。(三)工业园区碳排放量占比约31%,成为碳减排关键靶点近40年来,我国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工业园区数量突飞猛进。截至2023年4月,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共有2728家,其他各级园区更是多达上万家,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23年,全国217家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1、6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1、5虬但是,目前我国工业园区低碳实践尚处于初期阶段,普遍存在生产设施低效、煤炭依赖度高等问题,污染源监督管理覆盖度不够,依旧存在部分碳排放量高、工艺水平落后、环保设施

6、配套不足的企业甚至非法企业尚未纳入监管范畴(郝吉明等,2023)。研究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各类工业园区的碳排放量几乎占据了碳排放总量的31%,是我国工业领域在精准降碳方面的关键靶点,其低碳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背景具有重要作用(陈吕军,2023)o同时,工业园区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上尚未有统一、明确的方法与规范,导致工业园区碳排放量难以摸清。因此,下一步亟须针对工业园区碳排放量开展广泛、全面、深入的调查与核算,为之后制定降碳举措提供依据。(四)产业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东部与中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根据CEA党史数据库,20xx年我国31个省(市)中,产业碳排放量超过5亿吨的有6个,

7、从高到低依次是山东、河北、江苏、山西、广东以及辽宁。其中,4个省(市)位于东部地区,2个省(市)位于中部地区。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省(市)产业碳排放量为49、35亿吨,占比高达51、89%;其次是中部地区省(市),产业碳排放量为27、20亿吨,占比为28、60%;最后是西部地区省(市),产业碳排量为18、55亿吨,占比为19、50%o从主要高碳行业(4个全国碳排量超亿吨且仍在增加的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省(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则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市)。二、我国产业低碳化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地

8、方政府对高碳行业存在一刀切现象地方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时往往对高碳行业与高耗能行业实施“一刀切”限制,甚至通过“去相关行业产能产量“降低碳排放,导致了目前许多产业园区大量新材料行业高技术企业由于存在“高碳排放嫌疑”不能落地;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某些行业不能得到发展而最终有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引发结构性矛盾。值得注意的是,高耗能行业并不等同于高碳排放行业。其中,高碳行业是以高碳含量原材料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从现有数据看,我国当前高碳行业与高耗能行业确实是高碳排放行业。但从产业特性来看,如果能有效控制住高碳行业以及高能耗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加工和能源消耗造成的碳排放,它们就不一定是高碳排放行业

9、,如化工行业通过产业链深加工转化为中间产品,并没有将碳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同时如果能够降低能耗,化工行业就不一定是高碳排放行业。而且,同一行业不同产业链环节在碳排放上会存在较大差异,如钢铁、有色金属的冶炼及压延加工同时列为高碳排行业,但只有冶炼环节碳排放高;化工行业精细化工环节虽然是以高碳原材料为生产要素,碳排放量并不高。如果更进一步具体到企业层面,同一领域的不同企业在碳排放量上也可能会因为技术工艺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二)产业用能端过度依赖于煤炭资源我国具有明显的“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禀赋特征,基于发挥要素比较优势、节约发展成本以及能源安全考虑,依赖高碳要素投入和高碳能源供给成为长期以来我

10、国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这也导致我国产业低碳转型发展面临以下两方面制约:一是长期以来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发电碳排放量远高于石油与天然气发电,与世界主要国家以石油与天然气消费占据一次能源消费主要位置相比较,这也是我国碳排放偏高的重要原因(王力等,2023)o二是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煤化工产业快速扩张,导致大量依赖石油生产的化工产品由煤化工产品替代,而煤化工相较于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能源利用率低,且三废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三)产业技术与设备存在高碳锁定化我国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陷入所谓的高碳技术的“锁定化”陷阱。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用能技术路线和工艺路线并没有考虑碳

11、排放问题,甚至以高碳能源为基础。推进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相关企业需要进行大量设备更新、研发投入、绿色设计与生产、绿色回收和废弃物处理等,使企业运营成本和投资风险大幅增加,因此现有基础设施及其高碳工艺的配套设施或系统将严重阻碍低碳工艺或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如钢铁行业方面,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工艺流程主要是“高炉一转炉”工艺,占比在90%左右,但碳排放量较高,而较为绿色环保的电炉工艺仅占10%。由于受限于电炉原料废钢使用比例较低,生产成本较高,企业一般不太愿意采用电炉工艺,造成钢铁行业的碳减排较为困难。电力方面,我国发电站绝大部分是燃煤电站,电力部门对煤炭有很大依赖性。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燃煤发电技术

12、,这些电站20年后仍会持续高碳排。有关研究表明,在不对我国燃煤火电机组进行技术升级与设备改造的情况下,我国2030年的碳排放量或将多出60亿吨左右,可见“锁定效应”十分巨大。(四)低碳消费市场仍处于引导无序状态消费需求对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引导作用,但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存在引导无序状态,不利于引导产业低碳转型发展,体现为:一是低碳消费无意识,低碳概念近年来才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但人们尚未形成低碳消费观念,大多数人对于是否进行低碳消费处于无意识状态(黄宋梅等,2023)o二是即使人们想进行低碳消费,但当前我国消费品低碳标识不清晰,如大多数消费品如家电、建材等,以及中间投资品如原材料等,并没有对产品碳排

13、放程度进行识别,人们消费或采购产品只是根据多数人眼中约定俗成的低耗能行业或者低碳行业来判断产品是否低碳,从而使得人们难以准确进行低碳消费,不利于从消费端引导产业低碳化发展转型。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3年)显示,中国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存在差距,而且大量消费者反映造成绿色消费行为存在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消费者没有渠道识别绿色产品、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不健全与不规范等。三、政策建议(-)实施更精准的产业降碳政策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的政策对象由行业整改转向根据行业差异来制定降碳标准,针对企业主体进行低碳改造,科学界定高碳排放行业的企业准入门槛。借鉴发达国

14、家做法,加快建立完善以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为导向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围绕终端产品,从原材料生产采购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系统碳核算,评估和披露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建立包括原材料、中间品、制成品、销售商、消费者等在内的全产业链碳排放数据库,向产品授予“碳标签”。推进产业链重点环节降碳,扶持再生原材料产业发展,完善废钢铁、废铝回收等相关机制。(二)优化产业用能结构在能源结构优化上,发展清洁能源是减少生产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以促进产业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应在推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加快优化产业用能结构,推动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氢能等新能源在产业供给侧广泛应用,并形成以洁净煤、可再

15、生能源、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低碳产业用能体系。引导煤化工企业走好低碳转型之路,加强对煤化工企业碳排放指标监控,限制新建煤化工企业和项目上马,鼓励现有煤化工产业链技术改造和不断延伸。推动高耗能行业打造一体化节能循环产业链,如推动电解铝清洁能源自备电厂使用,支持有水电资源的地区做优做强水电铝材一体化产业链;大力推动余热回收利用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钢铁、建材石化等产业链大量应用。(三)加速产业技术装备低碳改造加快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培育转型发展新优势,掌握新一轮国际绿色竞争主动权。构建中国低碳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重视低碳环保领域的通用技术开发,吸引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加盟,

16、共享资源、信息、技术与服务等,并为低碳技术转化和相关企业提供必要的通用技术服务、低碳技术试验等便利条件,降低企业低碳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的信息成本。建立国家低碳创新信息系统,加快低碳技术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低碳技术、低碳市场、低碳服务、低碳产品等信息集成与更新,促进低碳环保领域的信息,为有效开展低碳环保技术攻关、低碳产品生产、低碳技术应用提供信息服务,构建低碳环保数据共享与创新服务体系。要通过落实电价补贴、防污补贴费用、财政信贷支持等,加大对燃煤火电机组改造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国家碳中和基金,优先扶持绿色低碳、有序退煤等领域。通过设置国家和企业重大技术专项、引导大企业布局重点实验室等方式,加快推动零碳排放相关重大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氢能、储能等领域技术制约,加速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工业化应用推广。设立产业低碳化改造基金,帮助重点企业加快低碳技术改造;建立低碳型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制度,实施税费减免,促进企业更新低碳设备和改造工艺技术。(四)规范低碳消费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