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论文3篇汇编.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46715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论文3篇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论文3篇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论文3篇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论文3篇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论文3篇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论文3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论文3篇汇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论文3篇汇编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一)摘要: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儿童,学习内容,日程安排,自我保健,及其他主要变更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孩子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作为父母应该意识到,这些变化将不可避免地提前出现,并能估计这些变化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研究表明,充分的入学准备,放学后的孩子们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

2、、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幼小衔接的问题,对孩子们一生是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做好了能将幼儿园早期教育的基础与小学形成良好的对比,反之,错误的方法只会适得其反,害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一定要及时和老师、幼儿园进行沟通,只有双方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做好衔接工作。同时家长也要搞清楚幼儿园教育和小学学习过程及

3、模式的区别所在,这是我们完成幼小衔接工作的前提,也是基础。关键词:幼小衔接;实效性;研究目录引言1一、幼小衔接相关概念界定2(一)幼小、幼小儿童2(二)入学准备2(三)幼小衔接、幼小衔接家庭教育2(四)实效性3二、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3(一)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3(二)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4(三)夸美纽斯的幼小入学的准备思想5(四)终身教育理论5三、我国现阶段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6(一)现阶段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6(二)现阶段幼小衔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7四、提升幼小衔接实效性的若干意见8结束语11.致谢13参考文献14引言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

4、解决的难题。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了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幼儿园关注小学情况多一些,小学则不关注幼儿园形成了单向衔接的局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且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因而使得幼儿园与小学在形成和坚持各自的教育教学特点与模式。大量

5、的幼儿在缺乏过渡到小学的经验准备或过渡经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他们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幼小衔接的相关概念界定(一)幼小、幼小儿童在中国很多学着根据幼儿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将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新生儿期(出生一1个月)、乳儿期(1个月一1岁)、婴儿期(1岁一3岁)、幼儿期或童年早期(3岁6,7岁)、童年中期(6岁11,12岁)、少年期或童年

6、晚期(11,12岁一14,15岁)。”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所指的“幼儿”从年龄阶段划分,特指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本文的“幼儿家长”即指3至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而本文所指的“幼小儿童”从年龄阶段划分,特指6至8岁,跨入小学,但仍保留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的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幼小儿童家长”即指的是小学一、二年级儿童的家长。(二)入学准备“入学”,一般是指在学校正规教育的实施。不同国家义务教育的起点,入学的年龄也不同。在我国,“入学”是指在小学一年级。从格雷德勒(2000)认为,学校准备为孩子在未来正式的学校教育受益需要各种主要功能具备的基本条件。刘延(2006)指出,入学准备是指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

7、之前应该达到的水平,以适应幼儿在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任务下能够更好的进行发展。美国全国教育委员会(NEGP)由卡根负责的“学校准备资源组”在该领域的最有影响力的,他们相信入学准备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准备:儿童发展方面的准备,学校为新入学的儿童提供的条件,家庭和社区为儿童提供的支持。(三)幼小衔接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好时光教育专家认为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

8、阶段。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精神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有不同的文化和教学风格,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儿童的内在学习而言,通过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设计,使得儿童即使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依然受到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期望的影响,仍然能够保持一种持续的状态。(四)实效性汉语大词典将“实效”解释为“实际的功效”,但是辞海和汉语大词典都没有“实效性”一词的解释。对于什么是“实效性”,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主要观点如下:实效性即某项实践活动达到的程度;实效性即实际效果问题,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和结果之

9、间的趋近关系,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标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所谓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语气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亦即效果问题。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实效性即实质有效性,也就是实质效力,指政策方法实施后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吻合的程度。那么,就“幼小衔接实效性”来说,言及其“实效性”即是指幼儿园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其活动的结果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二、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一)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并不是呈阶梯式的截然分成几个阶段,而是一个具有阶段

10、性的连续过程,每阶段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年龄特征,前后阶段之间具有质的差异,也有一定的交叉。任何个体都经历着各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按着一个不变的顺序向前推进。每一阶段本身又衔接地包括上一教育阶段所准备的东西,并为下阶段的教育和教学创造了先决的条件。”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儿童的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儿童的成长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经历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过程。哲学观点认为,量变是事物数量上的,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是由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显著地、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当原有的质的特征占主要地位时,已经有新的质的萌芽出现,而当新的质的特征

11、占据主要地位后,往往仍有旧的质的特征的表现,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质中又包含着旧质,发展之间一般不出现突然的中断,而是逐渐过渡的。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及连续性特点,决定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幼儿和小学生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心理活动是以无意性为主,游戏是其主导活动;而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活动的有意性逐渐增强,学习是其主导活动。”正因为幼儿与小学生的身心特征不同,因而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理应有所不同。我们不应该把学前儿童当做小学儿童看待,也不能把小学儿童当做学前儿童看待。另一方面,处于学前阶段和小学

12、阶段过渡时期的儿童,正处于两大阶段的发展特点交替、转化、升华的过程,他们的身心特征还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儿童在幼儿园大班已经产生了小学儿童心理的萌芽: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萌芽,认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机和愿望等。而一年级的小学生仍然保留着幼儿时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难以集中,喜欢游戏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又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做好两个阶段的教育衔接工作。(二)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章,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一

13、一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学习方式的断层。(2)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扑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活动的时间等。学习环境的断层

14、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具有借鉴和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理解这一理沦基础,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三)夸美纽斯的幼小入学的准备思想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最后的第11章和第12章中,专门探讨了有关幼儿入学及做好入学前准备工作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认为,幼儿需要有比教师所能给与他的更多的关怀,所以最好留在“母育学校”里,在母亲庇护下,自然而然地,在不知不觉中和仿佛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但儿童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他的骨胳和头脑的发育日趋完成,对此,夸美纽斯主张6岁以后的儿童应该到学校中去继续学习已经开始的东西。因为到了这个时期,儿童已能容易地学完需要在家学会的东西,如果再不把儿

15、童马上送到真正的学校中去,那么,无疑地他会习惯于无益的休闲,甚至会养成类似粗野的缺点,而这类缺点一经养成,以后是很难加以铲除的。与此同时,夸美纽斯又指出,6岁入学也不是绝对的要求,从儿童各自能力发展的不同情况出发,入学时间推迟或提前半年到一年,也是允许的。他提出确定幼儿是否已经了解应在母育学校知道的东西;其二,儿童是否已具有注意力、思考力和一定的判断能力;其三,儿童是否具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在幼儿入学以前,夸美纽斯要求父母必须认真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要求父母鼓励儿童入学,告诉他上学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它就象赶集或收获葡萄一样给人快乐;在学校里会有其他孩子同他一起学习和玩耍。可以给儿童看看为他

16、准备好的学习用品,赞扬未来教师的善良与博学,引起儿童对教师的信任与热爱的感情,如此等等。他告诫父母,千万不应以学校和教师来恐吓儿童,使儿童心怀恐俱,不愿入学。(四)终身教育理论在我国,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年12月24日发布)中指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