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4课《团团圆圆过中秋》教案及课堂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4课《团团圆圆过中秋》教案及课堂习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教案【教材分析】“我们这样过中秋”、“中秋节、团圆夜”让学生了解一些中秋习俗有关的知识,理解中秋团圆的内涵感,受借月思亲的情怀,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让学生体会重阳节中华民族重亲情的节日内涵,从小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好品质,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秋天的节日及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目标】1.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理解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2. 激发学生重阳敬老之心,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父母长辈。3. 了解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秋天节日及其庆祝方式,感受和理
2、解文化的多元性。【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中秋的团圆内涵,激发学生重阳敬老之心。【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神话传说一一嫦娥奔月(板题:团团圆圆过中秋)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地直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一一嗖一一嗖一一”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有个叫逢蒙(pGng n6ng)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后羿的
3、妻子嫦娥(原名:姮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逢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逢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
4、,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二、中秋节你知多少?1 .你们知道中秋节的传说故事还有哪些?(指名回答,老
5、师补充)(1)玉兔捣药:传说中月宫里有一只白色的玉兔,就是嫦娥的化身。因嫦娥奔月后,触犯玉帝的旨意,便将嫦娥变成玉兔,每到月圆时,就要在月宫里为天神捣药以示惩罚。(2)吴刚伐桂: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因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3)朱元璋月饼起义:元朝末年,中原地区人民遭受元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各种反叛活动层出不穷。利用这个机会,朱
6、元璋组织了各路反叛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2 .播放视频或老师介绍中秋节。内容如下:农历八月十五
7、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又称祭月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一一拜月习俗的遗痕。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由于在历史发展中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后来将“祭月节”由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改称“中秋节”。3 . “圆圆形状花样多,各种口味任你挑,中秋佳节都爱它,有甜有咸味道好。”大家动动
8、脑筋猜一猜谜语。等学生猜对谜底:月饼,然后问:“月饼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吃呢? ”。等学生回答:“八月十五中秋节。,拿出日历图片,让学生在上面找到中秋节是哪一天,并圈出来。4 .各地过中秋有不同的习俗,你知道哪些呢?(1)学生讲述中秋习俗,特别是本地的中秋习俗。(指名回答)(2)教师随机补充讲解其他习俗。常见习俗如下:吃月饼:月饼,乂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祭月(拜月):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
9、”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
10、其乐。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赏桂花、饮桂花酒: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
11、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5:海外华人也有很多过中秋节的活动(播放海外华侨庆祝中秋节视频)。6 .小结:中秋节是我国人民特别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家人共度中秋,过一个团圆祥和、热闹快乐的佳节是所有家庭的期盼。三、中秋节,团L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第15页中小朋友的中秋节是怎么度过的。(师生阅读)中秋节,我们全家都非常高兴
12、,因为在外地工作的爸爸要回家了,全家要团圆了。妈妈一大早就去买菜了。我帮着奶奶做了很多月饼,都是大家爱吃的豆沙馅的。过了中午,奶奶带我去村口等爸爸。直到天快黑的时候,爸爸才回来。他说大家都想在中秋节赶回家,路上很堵。晚上,我们全家围坐在院子里吃月饼,有说有笑的,真是高兴啊。我想,如果每年中秋节全家都能团圆,那该多好哇!7 .故事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要点:小朋友很懂事,会帮奶奶做月饼;小朋友很尊敬长辈,到村口等爸爸回家;看到了中秋习俗:吃月饼、赏月;明白中秋节是团圆夜,中秋节讲究“圆”月亮的圆,月饼的圆,更是每个人中心所向往的团圆。8 .小结: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以团圆为主题,中秋更
13、强调团圆。在这一节日里,远在外地的家人要尽量赶回来,与家里人团聚,共赏明月。不能团聚的游子,也会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中国古人注重天人合一,在中秋月圆这天,要求家人团圆,因此中秋节还被称为“团圆节”。四、中秋赛诗会L古诗词中有很多咏月思亲的佳句,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2.许多伟大的诗人吟诵出“咏月思亲,盼团圆”的佳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歌呢?(指名回答,老师补充)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
14、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五、秋天的节日L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九月
15、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是哪个节日。(等待回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因为中国古代把“九”看作阳数,九月九日是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九”与“久”谐音“九九”有长久长寿的意思,所以重阳节也叫“敬老节”。2 .阅读课本第16页内容及绘本故事重阳节,结合刚才的诗歌从中你发现了重阳节有哪些习俗?(指名回答,老师补充)(1)登高: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2)赏菊: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3)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