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县域“最多跑一次”改革——XX县实施改革的调研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纵深推进县域“最多跑一次”改革——XX县实施改革的调研与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纵深推进县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一一XX县实施改革的调研与思考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和领导干部蹲点调研的要求,5月10日至15日,我带领5位同志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主题,到县行政审批局开展调研。调研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窗口随机咨询、体验等方式,了解群众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实地走访了银轮股份、永贵电器、天成自控等3家上市企业和严牌滤布、超前通信等多家规上企业;召开了“最多跑一次”专项评议员座谈会、部门座谈会和企业家座谈会,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客观评价、发展诉求和建议意见等。调研后,我对如何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一、县城“最
2、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群众认为目前办事很方便的占37、5%,比较方便的有62、5%,这个调查结果肯定了我们前一阶段工作的成效,但同时也说明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1、前台服务有待优化。办理审批事项前经过咨询的占83%,其中,通过窗口咨询的占78%,75%的窗口工作人员能一次性告知办事所需事项。这说明到窗口咨询是群众办事前的主要途径,而有1/4的事项要“跑多次”是因为窗口人员不能一次性告知所致。2、中介服务有待加强。审批事项通过中介机构办理的占18、5%,对中介服务满意的仅65%。中介服务机构已成为群众办理审批事项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收费
3、标准、信誉度、服务质量、服务周期等因素,既影响了审批的效率,又影响群众的满意度。3、改革宣传不够到位。37、5%的受访群众表示对其所办“最多跑一次”事项范围不清楚,且62、5%知道“最多跑一次”事项范围的人群中,从网络、电视等渠道获知相关信息的占53机说明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政府改革政策供给较快、较多,而对涉及群众的办事指南宣传不够到位、深入。(二)办事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1、受理窗口跨部门信息共享难。如公安的人口库、民政的婚姻库和工商的企业法人库等多个基础数据库,目前尚未完全实现数据共享和互通,群众在办事时仍要反复提交各类证明。2、仍有一些部门互为前置的现象。在法律法规的设置上,不同部门间的事
4、项有很大一部分互为前置,导致群众在各个部门间来回奔波。如一受访群众办理农医保,因其户口簿年龄错误,需要结婚证来证明,而其结婚证遗失又需要户口簿来证明,陷入“死循环”。3、办事流程与群众期待有差距。一些企业表示目前的改革仍没有实现他们所期待的“一件事跑一次”。如企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建设,要经过立项、施工图设计、各类中介评价、施工图审查、各类单项审核等多个环节,在准备和递交相关材料上仍无法做到“只跑一次”。(三)审批窗口反映的问题1、权力下放不同步让群众上下跑。改革仍以各条线自身内部推动为主,条线之间权力下放不同步,导致涉及多个部门的联办事项,有的仍要跑多次,有的存在县一级无法审批仍需上报省市
5、审批的现象。2、办事窗口人力资源紧张。随着无差别全科受理等不断深入的改革,对办事窗口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中心的编外用工人员高达54%以上,流动性大,给办事窗口带来较大的压力。3、上级对县(市、区)业务指导偏少。“最多跑一次”改革涉及职能归并、流程再造等,业务强、环节多,但一些新的政策和下放事项往往由于缺少指导和业务培训,容易导致基层审批机构真空脱节的现象。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效率追求与制度规范存在矛盾。政府追求“依法治国”,群众追求“便民高效”,两者在出发点上并不矛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难题。一些群众“跑多次”的事项,往往是因为群众自身有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导致审批机
6、关无从着手。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办理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企业未按审批要求进行建设,存在少批多建、未批先建等情况,无法按正常程序通过验收,影响项目投产运营。改革创新与试错容错存在矛盾。改革过程中,为了使群众少跑快办,基层往往都是从优化流程、减少材料等方面入手,但每个办事事项都有其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改革恰恰要突破一些法律法规。虽然国家鼓励地方大胆探索,但由于存在一定的法律和政策风险,基层工作人员不敢创新。三、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建议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顶层设计。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全面推进政府自身改革。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秉持
7、妈妈式“五心”服务理念,坚持“用户需求导向“,服务“用户办事体验”,推进服务中心“一窗受理”和无差别受理,优化政务服务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推进前台无差别受理、后台分类专业审批,通过前后台协同配合,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实提高群众和企业满意度,把群众改革获得感的标尺立起来,高标准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享受改革带来的便利。2、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升服务水平。瞄准“到处跑”“多头跑”的问题,推行审批服务集中办理,对行政审批资源进一步整合,避免群众在不同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瞄准“反复跑”“来回跑”的问题,积极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全面清理、优化各类办事指南(办事流程),
8、重点规范受理范围、申请条件、申请材料、承诺时限等要素内容,消除模糊语言、兜底条款,为群众办事提供清晰的指引。建立健全窗口工作人员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加强绩效考核,提升服务效能。3、坚持信息化驱动,实现协同推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在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上重点突破。加强企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2、O版本的升级和完善。以政务服务网为中心,推进全省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体系建设,强化系统对接和数据的共享,实现办理过程和结果全流程的监督。加快政务服务网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统一公共支付、档案管理等平台的配套应用。加快实现
9、全省域“一平台、一张网、一个库”。4、坚持以机制为引领,强化工作保障。建立督察机制,依托政务服务网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定期开展日常督查、指导督查和专项督查,对政府部门的服务进行全方位评价和客观评价,同时,建立全媒体舆论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监督。完善宣传机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加强对改革成果的立体宣传展示,引导社会各界共同为改革支招,畅通群众和企业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有效机制。健全推广机制,准确把握改革大趋势,动态挖掘典型案例,及时推广改革的成功经验,把改革成果总结好、巩固好、发展好,努力使实践成果上升为制度成果。和发挥政协委员主体
10、作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是政协舞台上的“主角”。委员的主体作用不是抽象的,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和载体来体现。履职为民是政协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委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根本要求。因此,委员要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履行委员职责。政协组织更要丰富载体、激励引导,为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创造条件。只有这样,人民政协的整体履职水平才能不断提升,社会影响才会越来越大。下面就基层政协委员在政协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为主题谈些粗浅的思考。一、充分认识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的重要性一是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是建设专门协商机构的重要源泉。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各种力量
11、的大团结、大联合,特点是组织上具有“广泛代表性”、政治上具有“广泛包容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各界别协商产生的代表一一政协委员。政协委员是政协的主体,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履行职能工作中充分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才能促进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才能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是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是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形式。让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政协这个平台,广泛有效参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协商,对本地区
12、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意见、建议,有利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更有利于党政科学决策。三是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是履行政协职能的重要力量。政协委员是政协的主体,政协履行职能主要是通过委员履职来实现的,委员是推进政协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政协组织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委员的参与,委员作用发挥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政协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效果。为此,必须发挥好委员主体作用,才能提升政协履行职能的实效。二、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面临的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协委员从推荐产生、学习提高到履职服务等各个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主体作用的发挥。一是委员素质参差不齐。政协委员推荐一般由组织、统战部门负责,管理则由政协负责
13、,因界别代表性与广泛性的需求限制,推荐与管理上的脱节,使委员素质难以得到保证。部分委员履职意识淡薄,缺乏主体参与意识,甚至滥竽充数,被动成为“挂名委员”;有些杰出人才,忙于自身工作,成为“花瓶委员”;有的只是在政协全体会议期间参加几天活动,成为“临时委员”,甚至有当了一届委员连个面都没见着的。个别来自农村、企业的委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限,妨碍了民意的真实反映,使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素质和能力在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履职支持重视不够。在政协任职的领导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多,工作中存有够用就行的想法;各专委会职位依然被考虑作为老领导、老同志的临退照顾岗位,对界别、小组活动等难以起到好的组织引领作用;
14、部分党政干部轻视政协和政协委员的作用,认为政协委员是“组织安排”的兼职工作,顾虑“官员”与“委员”的角色冲突,缺乏认真履职的内在动力;也有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错误地认为,政协委员视察工作、提提案建议是找麻烦,对协商答复流于形式,严重挫伤了委员履职的积极性。三是知情平台搭建不足。政协组织委员参加活动,除常规性的政情通报、学习培训和由专委会组织的小组活动外,极少有普通委员能参与外出考察、专题调研、座谈交流等重要知情活动,总是首先考虑政协常委或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委员参加。网络问政、电视问政、现场质询等履职平台更是鲜有耳闻。四是考核奖励机制不全。虽然政协在破解委员发挥主体作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建立了相应
15、的委员履职考核奖励机制。但在考核过程中,考核标准过于呆板,未对考核对象作区别对待,奖励办法还是沿袭老套的单纯物质奖励做法,毫无刺激,缺乏新意,难以起到激励管理作用。三、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对策建议政协委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既要做好本职工作更要履行好委员职责,要努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体现委员的自身价值,从而有效地调动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确保委员发挥主体作用有实力严格按照政协章程规定,在安排、协商政协委员时,既注意各界别、各群众团体参加政协组织,还考虑委员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力求体现广泛性、代表性,同时特别注重个体素质,力求把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好、热心于
16、政协事业、具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优秀代表加入政协组织。一是完善委员推选制度。利用政协组织换届契机,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委员推荐机制,使推荐出的人选既有代表性又能当代表,既想当委员,又能当好委员。要创新委员人选的产生办法,在科学分配各界别政协委员名额后,探索政协组织共同介入,与组织、统战等部门一起把关,并安排相关群众共同参与等方式,使委员产生更科学,代表性更强。政协党组要在政协委员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一,牵头换届选举中委员人选确定工作,提出新一届政协常委人选的建议。第二,对本届需要在新一届继续留任的委员提出主导意见。新进委员由政协办公室、统战部、组织部联合考察,力争在源头上确保新一届委员的整体素质。第三,随着基层形势的变化以及民生工作重要性的凸显,适当增加基层委员数量,从而更加体现政协组织的人民性,更好地发挥政协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抓实委员学习培训。坚持系统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