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难三》与王充《论衡-非韩篇》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非子-难三》与王充《论衡-非韩篇》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韩非子难三与王充论衡.非韩篇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穆公问于子思曰:“吾闻庞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子思对曰:“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若夫过行,是细人之所识也,臣不知也。”子思出。子服厉伯人见,问庞氏子,子服厉伯对曰:“其过三。皆君之所未尝闻。”自卷之后,君贵子思而贱子服厉伯也。或曰:鲁之公室,三世劫于季氏,不亦宜乎?明君求善而赏之,求奸而诛之,其得之一也。故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于上者也;以奸闻之者,以恶奸同于上者也:此宜赏誉之所及也。不以奸闻,是异于上而下比周于奸者也,此宜毁罚之所及也。今子思不以过闻而穆公贵之,厉伯以奸闻而穆公贱之。人情皆喜
2、贵而本贱,故季氏之乱成而不上闻,此鲁君之所以劫也。且此弋国之俗,瓯、鲁之民所以自美,而穆公独贵之,不亦倒乎?(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材料二鲁缪公问于子思、子服厉伯后,君贵子思而贱子服厉伯。韩子闻之,以非缪公,以为明君求奸而诛之,子思不以奸用,而厉伯以奸对,厉伯宜贵,子思宜贱。今缪公贵子思贱厉伯失贵贱之宜故非之也。夫韩子所尚者,法度也。人为善,法度赏之:恶,法度罚之。虽不闻善恶于外,善恶有所制矣。夫闻恶不可以行罚,犹闻善不可以行赏也。非人不举奸者,韩子之术也。使韩子闻善,必将试之:试之有功,乃肯赏之。夫闻善不辄加赏,虚言未必可信也。若此,闻善与不闻,无以异也。夫闻善不辄赏,则闻恶不辄罚矣。闻善
3、必试之,闻恶必考之。试有功乃加赏,考有验乃加罚。虚闻空见,实试未立,赏罚未加。赏罚未加,善恶未定,未定之事,须术乃立,则欲耳闻之,非也。(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篇有删改)【注】鲁缪公:战国时鲁国君主。公室: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诸侯王国或政权。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缪公A贵B子思C贱D厉伯E失F贵G贱H之宜I故J非之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是”是“这”的意思,与老子四章“自是者不彰”中的“是”意思相同。B. “恶”是厌恶之意,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羞恶之心”中的“恶”意思相同
4、。C. “亡”是灭亡之意,与墨子兼爱“故不肖不慈亡”一句中的“亡”意思不同。D. “闻”是“使知道”之意,与五石之瓠“客闻之”中的“闻”意思不同。12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思以君子举善、小人识过的说法得到穆公的赏识;而子服厉伯却因实言以对而遭到穆公轻视:可见穆公未免喜贵恶贱。B.出于给子服厉伯正名的目的,韩非子对“以善闻”和“以恶闻”进行了类比,认为两种做法都是应该得到奖赏和赞誉的。C.王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认为韩非尚“法”却未依“法”否定穆公,这与其主张相违背。D.王充非韩篇,态度鲜明,论理充分,于清晰逻辑中让我们认识了韩非子理论的不足之处。13 .把文中画
5、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于上者也。译文:(2)非人不举奸者,韩子之术也。译文:14 .王充“非韩”,他与韩非在“闻善”“闻恶”的认识上有何不同?【答案】10 .CE11 .A12 .B13 .(1)把好事上报给君主的人,就是和君主同样喜欢好事的人。(2)指责别人不检举坏人坏事,是韩非的主张。14 .韩非:闻善与闻恶都是应该奖赏和赞誉的。王充:闻善不能立即奖赏,闻恶也不能马上惩罚,要经过考核或审查才能决定是否奖惩。【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鲁缪公看重子思,而瞧不起子服厉伯,这违背了贵贱的应有的位置,所以韩非指责鲁缪公。“贵子思”“贱厉伯”结构对
6、称,皆为动宾结构,在CE处断开;“故非之也”,“故”表结果,一般位于句首,在I处断开。故在CE1三处断开。16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意思相同”错误。这;/对、正确。句意:从此之后。/自以为正确的反而得不到彰显。B.句意:人的心情都是喜欢受尊重而厌恶被鄙视的。/没有羞耻心。C.灭亡;/通“无”,没有。句意:况且这种亡国的风气。/因此不孝顺不慈祥的人就没有了。D.使知道;/听说。句意:子思不揭发坏人坏事让国君知道。/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故选Ao17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出于给子服厉伯正名的目的”错误。韩非子借穆公问子思、子服厉伯的故事阐发议
7、论,目的是引出自己的观点:闻善与闻恶都是应该奖赏和赞誉的。不是为了给子服厉伯正名。故选B。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善行、好事;“闻”,上报;“说二通“悦”,喜欢;(2)“非”,指责;“举”,检举,揭发;“术”,思想、主张。1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故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于上者也;以奸闻之者,以恶奸同于上者也:此宜赏誉之所及也”可知,韩非认为闻善与闻恶都是应该奖赏和赞誉的。由“夫闻善不辄赏,则闻恶不辄罚矣。闻善必试之,闻恶必考之“可知,王充认为闻善不能立即奖赏,闻恶也不能马上惩罚,要经过考核或审查才能决定是否奖惩。【参考译文】材料一鲁穆公向
8、子思询问道:“我听说庞氏的孩子不孝顺,他的行为怎么样?”子思回答说:“君子尊重贤人来崇尚道德,提倡好事来给民众作出表率。至于错误行为,那是小人才会记住的,我不知道。”子思出去了。子服厉伯进见,穆公问他庞氏孩子的劣行,子服厉伯回答说:“这孩子的过错有三条,都是穆公不曾听说过的。”从此以后,穆公看重子思而看轻子服厉伯。人说:鲁国的君权,三代都被李孙氏控制着,不是应该的吗?明君发现好事就给予赏赐,发觉坏事就给予惩罚,两者目的是一致的。所以把好事上报给君主的人,也就是和君主同样喜欢好事的人;把坏事报告给君主的人,也就是和君主同样厌恶坏事的人:都是应该奖赏和赞誉的人。不把坏事报告给君主,是和君主离心离德
9、而和坏人紧密勾结的行为,这是应该贬斥处罚的。现在子思不把庞子的过错告知穆公,穆公却尊重他;厉伯把庞子的过错告知穆公,穆公却鄙视他。人的心情都是喜欢受尊重而厌恶被鄙视的,所以季氏已酿成祸乱了,却没人向上报告,这就是鲁君被挟持的原因。况且这种亡国的风气,是瓯、鲁地方的人自我欣赏的东西,而穆公偏偏予以推崇,不是弄反了吗?材料二鲁缪公问子思子服厉伯以后,鲁缪公看重子思而瞧不起子服厉伯。韩非听说这事,而指责鲁缪公,他认为明智的君主应该找出坏人并杀掉他们,子思不揭发坏人坏事让国君知道,而子服厉伯揭发了坏人坏事并告诉了鲁缪公,子服厉伯应该受到重视,而子思应该被轻视。如今鲁缪公看重子思,而瞧不起子服厉伯,这违
10、背了贵贱的应有的位置,所以韩非指责鲁缪公。韩非所崇尚的,是法制。人做了好事,按法制要奖赏他;做了坏事,照法制得惩罚他。君主即使没有听见宫外的好事与坏事,根据法制这些好事和坏事都会得到处理。听见坏事不能就进行惩罚,就像听见好事不能就进行奖赏一样。指责别人不检举坏人坏事,是韩非的主张。假使韩非听到好事,他一定要考核,考核确实有功绩,才肯奖赏。听见好事不能立即给予奖赏,因为没有事实根据的话未必可信。像这样,听见好事跟没有听见,无区别。听到好事不能立即奖赏,那么听到坏事也不能马上惩罚。听到好事一定要考核,听到坏事也一定要审查,考核有功才能给奖赏,审查有证据才能实行惩罚。听见不实际的,看见不真实的,经过核实不能成立,奖赏与惩罚就不能进行。奖赏与惩罚不能进行,那么是好事还是坏事也不能确定。没有确定的事情,需要有一套办法才能确定它,那想靠耳朵听到的情况就进行奖赏与惩罚,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