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535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docx(5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教学重点: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教学难点: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3.资

2、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教学方法:(1)理论讲述。(2)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广泛运用视频影像、图像,主要是运用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商品经济的产生的条件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课堂提问:什么是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从事的各种劳动,如生产农产品的劳动、生产工业品的劳动、生产建筑材料

3、的劳动等,经过分工,逐步独立化为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如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建筑部门等等。社会分工能使生产专业化,能在不增加人力、财力、物力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随着生产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必然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发达。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存在的前提条件和物质条件,因为只有在社会分工存在的情况下,人们才彼此生产不同的产品,并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相互交换产品,从而使交换成为必要,同种产品是不会交换的。从交换的历史看,商品交换之所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就在于当时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如果没有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及其后的商品生产便不会出

4、现。同时,社会分工还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越发展,人们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就越多,从而需要交换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就越多,商品经济就越发达。社会分工虽然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但它不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或者说经济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的实质不是交换而是等价交换。社会分工虽然决定劳动产品必然进行交换但不决定要等价交换。只有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补偿生产中的消耗,维护自己应得的利益,才需要通过计账、算账、对等交换的原则交换产品,从而使产品成为商品,使交换成为商品交换,并在交换的基

5、础上产生商品经济。因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最根本性的条件。(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问题导入:通过PPT ,对比几组苹果手机图片,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品牌统一款式在不同国家售价不同?如何计算?教师提示:这实际上涉及到商品的属性:1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 )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由商品体自身的性质,即商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因而其使用价值也不相同,例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纯净水可以止渴,等等。每一种商品都有多种多样的属

6、性,因而它的使用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同一商品的多种属性,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利用的。例如石油,过去人们只知道它可以用作燃料,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已能从石油中提炼出多种化工产品,其用途越来越广泛。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对象,它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因而在彳小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所构成的。但是,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它与财富的社会形式无关。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

7、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单纯作为物品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并非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是商品学、技术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有联系,但也存在显著区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自然界天然存在的阳光、空气和水等,虽然对人有用,即具有使用价值,但因不是劳动产品,它们也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社会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并非用来满足生产者自己消费的需要,而是用来满足他人、社会的消费需要。商品

8、的使用价值必须是通过交换才能满足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例如,农民用于交纳地租的粮食,虽然也是满足他人消费需要,但未经过交换,因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2 )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商品不仅有用,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能用来交换,具有交换价值。如1把斧子换10公斤大米,这里,10公斤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可见,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然而,交换价值并非商品的内在本质因素,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现象形态。我们知道,斧子和大米是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异质物品,它们为何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呢?这表明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些资产

9、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共同的东西是商品的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他们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商品的效用越大,交换价值就越大,反之,效用越小,交换价值就越小。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无法进行比较。为此,马克思说: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交换关系的显著特点,恰恰在于抽去了商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只要比例适当,无论使用价值的差别多大,不同的商品都可以互相交换。那么,这个共同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的生产上都耗费了一

10、定的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劳动已不是以某种具体形式支出的劳动,而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耗费了人类劳动,都包含价值这个共同的东西。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交换的量的比例。可见,价值是商品内在的本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从表面上来看,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就其本质而言,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3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T本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T本。使用价值和

11、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现在: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

12、,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 )具体劳动要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就要进行不同的特定种类的劳动,例如,生产服装要有裁缝的劳动,生产桌椅要有木匠的劳动等等。这些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的目的、工具、对象、方法和结果都是不同的。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就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决定着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就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因此,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

13、自然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2 )抽象劳动尽管具体劳动千差万别,但如果把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掉,就可以发现,无论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的大脑、筋肉、神经、骨骼等等的生产耗费的具体形式,都是人们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因而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抽象劳动。各种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比较,彼此交换,并不是因为它们的自然形态或使用价值有什么共同性,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都包含着一定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显然,只有抽象劳动才形成价值,才是构成价值的实体。然而,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有比较生产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人类劳

14、动数量的必要,才必须将各种不同质的具体劳动还原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因此,抽象劳动又不同于一般人类劳动,它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历史范畴,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两种属性,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统一于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不存在只有具体劳动没有抽象劳动的劳动,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的劳动。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

15、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4)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为理解一系列政治经济学原理提供了一把钥匙。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具体表现在: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和原理如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奠定了理论基础。(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小组讨论:在现实市场经济生活中,是什么促使今天的各大公司都在加强管理,提高生产率等,并促使它们在市场经济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以至于给我们个人感受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为什么?1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那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既然商品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