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docx(3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L 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教学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教学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授课时间:6课时教学方法:(1)理论讲述。(2)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广泛运用视频影像、图像,主要是
2、运用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历程。(3)案例分析:案例与理论讲授结合,提高理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4)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讨论、演讲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师生互动:通过教师理论讲授与 学生的互动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在互动中教师讲出深度、新意。(6)实践教学:辩论赛。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导入:我们每天都在思考,都在进行着具体的认识活动,但我们对有关认识的来源和要素,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规律等问题的了解并不一定很清楚。实际上,诸如人的认识是怎样来的?人的认识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3、?怎样证明我们思维的内容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等问题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且思想家们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反映论和先验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野。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人的认识发展的历史、认识的要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并着重介绍在上述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实践观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
4、事要躬行。”一一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一一荀子。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面对同一种认识,不同的哲学家会形成很不相同的看法,甚至相反的看法。譬如,不同的哲学家面对世界万物的共性和本质是物质这一认识,有的哲学家说这种认识是靠不住的,因为有限的人根本没有能力认识无限的世界,相反,有的哲学家则认为这种认识是靠得住的,有限的人是有能力认识无限的世界的。这样就产生了不可知论和可知论的对立;有的哲学家说这种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相反,有的哲学家则说这种
5、认识只能来源于人的头脑。这样就产生了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有的哲学家说人只能消极被动地反映外部世界,相反,有的人则说反映是能动的,其中有人的创造作用存在。这样就产生了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区别。所谓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特别是整个世界及其本质是可以认识的,肯定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表象和概念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认识理论。所谓不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的本质,特别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不可能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因此,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看法。(-)唯物
6、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案例导入:马克思于1845年春提出了主体和客体范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性时说: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
7、行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有:行先知后说、知先行后说和知行合一说。这些学说本质上都属于朴素认识论的范畴,带有历史的局限性所谓先验论,是指把人的认识形式、认识能力看作是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人先天就有的或头脑中固有的东西的认识理论。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都属于先验论。所谓反映论,是指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人的头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理论。一般唯物主义者认为,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头脑中形成的反应。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还认为认识形式也是建立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基础上的。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也就是说,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
8、原则。但反映论可以分为两种,即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消极反映论只强调反映的模写性,能动的反映论除强调反映的模写性之外,还强调反映的创造性。在本体论上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先于物质(主要指逻辑的先后),先于人的感觉经验。认识是一种意识,因而认识先于外部认识对象,认识形式先于认识内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先于意识,那自然物质也先于认识了。由此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即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和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
9、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认识的基础。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脱离实践,二是不懂辩证法。他们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把主客体的关系没有看作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式的反映。镜子对于对象既不会选择也不会创造,因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反映。与此不同,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这样对认识主客体及其关系都有了新的看法。认识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既是认识的对象又是改造的对象,认识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其次才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这样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反映就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了。因为当人抱着改造对象的态度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认识对
10、象时就必然出现这些情况:.认识具有了选择性。因为任何的认识活动都具有选择性,人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认识对象。改造对象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人只注意认识和能满足需要相关的对象,这就出现选择。B.认识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C.认识具有创造性。因为实践要求知道事物的未来和理想状态,这就需要主体创造。选择性、揭示本质、创造性都是认识中能动性的表现。另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必然要把价值和认识结合起来,把美和真结合起来。因为改造对象就包含着要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理想在内。这就是革命的反映论中革命的含义。所以以实践为基础的认
11、识论是价值和认识相结合,美和真相结合的认识论。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在辩证法看来,认识的运动过程就是不断地解决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等矛盾的过程。由于矛盾观念引入认识过程,所以感性认识可以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样人就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了。由于过程思想的引入,认识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只能展示于这个无限的过程中。这样就回应了不可知论所提出的问题。(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案例导入:马克思说:蜜蜂建设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
12、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完成了。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事实上,人的认识总是表现为主体用现有的认识框架同化外部对象,或通过调整概念框架去适应客观对象的过程。这种认识结构或框架并不是先验地存在地,而是无数次重复的实验活动结果在人脑中观念内化的产物。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1 .感性认识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始,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由感觉器官直接接触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特征
13、:感性认识的特征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直接性是说感性认识是在人和认识对象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学家的感性认识很少,因为他没见过古代社会。形象性是说,感性认识中保留着认识对象的形象。因为客观事物是具体的形象的,因而,由此获得的感性认识也应该是具有形象性的。内容:感性认识的内容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形式: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人要形成感性认识首先需要借助感觉的形式,就是要用眼看、耳听等。如果不借助感觉,那感性认识是无法形成的。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看到的、摸到的、听到的、嗅到的等等;知觉比感觉要高级一些。他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
14、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是感觉的综合。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望梅止渴,就是过去吃过的滋味的感觉和直觉在人头脑中的回忆。表象有一定程度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从而成为感性认识通向理性认识的通道或中介环节。地位作用: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2 .理性认识含义: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把握到。特征:理性认识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已经不是认识者直接面对对象了,人可以坐在房子里通过符号来理解对象。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抽象思维对事物一般性本质的认识,已抽掉了事
15、物的外部形象。内容:理性认识的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形式:理性认识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本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判断是对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是否有某种属性的断定。判断把概念中潜存着的对立统一部分,如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既区分开来又统一起来。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推理表现为判断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地位作用: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唯有二者联系,始能发生知识。-康德(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一一巴斯德(法)(3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