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近年来,X县坚持把牛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和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坚持适度规模养殖和分户饲养同步推进,按照“全产谋划、扩规提质、要素聚集、全链发展”的思路,以“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聚力扩规模、强龙头、建机制,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XX牛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一、发展现状经过多年发展,全县共建成标准化养牛场(小区)X家,发展养牛户X户,建成年生产X万支优质冻精生产线X条,肉牛冻配改良点X个,肉牛良种率达到X%以上,年屠宰X万头肉牛分割生产线X条、X吨排酸速冻冷藏库X座,年产X吨熟肉制品厂X个,年产X吨罐头生产线和X吨真空冷冻干燥生产线各X条,培育X食品公司、X东牛科技
2、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X家,开发出牛肉罐头、腊牛肉、X烧牛肉、冰鲜分割牛肉、冷冻分割牛肉、兰州牛肉拉面等产品X多种。X食品在全国开设XX牛直营店X家、加盟盒马鲜生、首航超市、天食集团连锁超市。X年,在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X公司选送的“XX牛”荣获“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两项国家级大奖。二、存在问题一是发展基础相对薄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一些群众认为肉牛养殖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外出务工成为首选的致富门路,特别是年轻一代普遍认为发展产业远不如务工挣钱快,加之,随着近几年苹果价格走俏,群众收益可观,群众的发展重心转移到苹果产业,牛产业发展步伐逐步放缓。截至X年底,
3、全县养牛户仅有X户,占总农户的X%左右,基础母牛存栏和全市相比占比不足X%,产业基础不够牢固。牛产业市场主体普遍小而弱,大部分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标准低、档次低、水平低,设施设备不完善、不达标、不配套,养殖污染问题日趋突出,随着土地“X线”政策的严格落实,可用于畜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加上对畜禽禁养区、限养区、水源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牛产业发展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全市其他县区竞相发展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二是发展层次较低。目前全县肉牛销售主要以活体或者屠宰后销售牛肉及牛肉副食品为主,分级分割、精深加工少,牛产业链条短,养殖效益低。X公司设计生产能
4、力年屠宰X万头,实际生产能力未达到设计规模,难以对全县牛产业整体发展产生强势拉动;牛产品精深加工滞后,产业链延伸不够,皮革制品、骨制品、生化药品等产业发展仍然是短板弱项,潜在的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和市场优势;在养殖、加工、运销等一些关键环节上缺乏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千家万户分散养殖进入大市场缺乏稳定的支撑载体,仍然处于“市场升温、生产发烧,市场疲软、生产萎缩”的低层次生产阶段,产品销售体系和营销网络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优质牛肉的高端消费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市场占有率不高。三是发展体系不够完备。受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支持保护政策不足等因素影响,企业和养殖户饲养“XX牛”基础
5、母牛的积极性不高,肉牛品种资源优势尚未得到综合开发利用;人工授精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力度不大,每年虽有多项科技成果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化和应用,但技术进步在对牛产业的贡献份额不足X%。肉牛科学化饲养程度低,秸秆加工利用率不到农作物秸秆总量的X%,冻配改良率只占基础母牛存栏量的X%,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在家庭养殖中占主导地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产加销相互脱节,产业链相互分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寄养代养刚刚起步,操作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四是支持保障后继乏力。牛饲养周期较长
6、,养殖环节投入较大,流动资金占用率高。X个存栏X头基础母牛的养殖户,仅建圈棚、青贮池、购母牛就需X万元、购饲草料加工机械需X万元,饲草料贮备资金需X.X万元,加上配种费、医药费、水电费等,投资在X万元以上。近年来,我县统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县牛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牛产业缺乏大项目带动,县财政扶持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农户自身积累少,对生产成本相对较大的养牛产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规模养牛户只能是挣一点、投一点、规模扩一点,千家万户的零星养殖短期内难以向适度规模养殖扩张。另外,金融贷款门槛过高,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在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约为X%左右,担保公司的
7、担保费率约为XX%,在没有房产等固定资产担保的情况下,反担保需x%x%的互助担保金,总体融资成本达到了X%以上,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比较效益不高,资金短缺成为牛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三、对策建议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在促进科学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当前,全国肉牛市场需求持续增大,肉牛价格逐步走高,大力发展牛产业前景乐观,加之我县有发展牛产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种群优势、饲草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等诸多有利条件。为此,全县上下要坚定大力发展牛产业的信心不动摇,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牛产业发展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县委确定的“建设西部肉牛科技创新基地和“XX牛”全产业链核心区”发展思路和目标
8、定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方向,坚持“高效、生态、安全、特色”发展理念,着力扩规模、促增收,补短板、促转型,强监管、保安全,突出基础母牛保护、肉牛品种改良、新型主体培育、融资模式创新,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路子。全县上下要持之以恒把发展牛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措施落实,优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体系,努力营造更加浓厚的牛产业发展氛围,合力推动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突出增加总量,扩大养殖规模。正确处理千家万户养殖与规模养殖的关系,坚持“小群体大规模”,采取扩大宣传、效益引导、政策扶持等办法,大力鼓励和引导千家万户养牛。坚持以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范养殖
9、大户为突破口,以发展大、中型繁育场、育肥场为骨干,以外销市场为导向,着力扶持培育“一户一棚一窖一池”养殖大户,大力发展规模养牛重点村、重点社,继续扶持建办规模大、标准高的肉牛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大力推进基地规模扩张,带动牛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对闲置的温棚牛舍,已建成的养殖场、养殖小区要采取大户承包、无偿使用、农户联营等多种形式,引导群众进行集中养殖,彻底消除空壳圈棚。要充分发挥XX牛良种中心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大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引进秦川牛冻精开展级进杂交,生产特色化高档肉牛母本,同时利用X安格斯肉牛冻精与秦川牛高代杂种开展经济杂交,生产具有X特色的优质高档肉牛,打造“XX牛
10、”特色品牌,着力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和肉牛品质,突破产品走向市场的质量瓶颈。三是聚焦产业效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引外龙、扶强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思路,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加快牛产业发展的核心措施来抓,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立足现有基础,走改建、扩建、新建结合的路子,在进一步支持X食品等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紧紧围绕质量标准化、产品终端化和效益最大化多方创设良好发展环境,综合应用信贷支持、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土地供应等手段,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大力引进产、力口、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努力建设市场潜力大、加工层次深、科技含量高的外向型龙头企业。鼓
11、励各类龙头企业参与并带动养殖农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不断扩大农户的带动面、参与面、受益面。加快培育养牛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规模养牛场等多种类型的经营主体,强化农民主体作用,鼓励适度规模养殖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强化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服务、教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功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顺应农村“三变”改革大局,大力推广应用“龙头企业+国有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养牛农户)”的“三变”模式,大力推广“寄养托养”“订单养殖”等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生产经营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自愿参与、合作互助、责权清晰、行业自律、自建自营、自主发展、形式多样、支持创
12、建的原则,组建牛产业联盟,吸纳相关企业组团发展,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展种、养、力口、销一体化综合服务,切实增强牛产业发展的规模化、组织化和效益化程度。四是强化服务保障,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结合的技术推广与服务网络。县级畜牧兽医中心重点进行畜牧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强对全县畜牧技术推广与服务指导;改善乡镇畜牧兽医站服务条件,完善服务设施,落实工作经费;在行政村以村级动物防疫员为基础,在县、乡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为养殖户提供饲养管理、防疫检疫、品种改良等方面的直接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公益性技术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村能人、养殖大户和养牛
13、小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经营者积极参与肉牛冻配改良,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扩大良种覆盖率。制定完善XX牛技术标准和选育方案,加快选育形成XX牛新类群基础核心母牛群,通过递进杂交、横向固定等措施,逐步培育形成体型较大、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优异、商品性状良好的X色肉牛新品系和新品种。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加大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规划,严禁在已划定的禁养区建设规模养牛场、养牛小区;对非禁养区内新建、改扩建规模养牛场(小区),严格执行环保规定,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牛产业健康发展。五是加大扶持力度,畅通融资渠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加
14、大财政投入,撬动金融投入,激活民间投入,着力破解制约牛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抢抓国家、省市牛产业发展政策机遇的同时,县财政设立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着力解决基础母牛保护、品种改良、秸秆饲料开发、疫病防制、基地认定、品牌建设等资金问题。对发改、财政、农业、扶贫、科技、商务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科学拼盘,统筹使用,积极为发展牛产业提供项目支撑。鼓励县农行、农村信用联社、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机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灵活运用借贷形式,依托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加大力度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有养殖意愿且符合贷款条件的养殖户,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保证信贷资金按生产经营需求及时发放到位,切实解决牛产业发展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深入开展“反哺归泾”行动,鼓励支持民间资金等多种经济成分以多种形式参与牛产业,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农民和企业投资、社会化融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快推进牛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