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处理.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浅议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处理一直相信,最有力量的教研动力,是从经验、从问题出发的态度。引导我们去思考的,应是问题的箭头在不断指引。对于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即将面对升学考试的毕业年级,在处理升学考试中几乎不涉及的教材内容时常常产生这样的困惑和纠结:到底如何处理才算有效?才能真正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曾听过一些高效课堂的示范课,对课文的教学花大量时间进行扩展或解题训练,但学生的反应往往难尽如人意。诚然,仅仅局限于文本是不够的,但极端淡化文本,使文本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累赘,也是不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新课标的确强调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但如果对文本还没有真正理解就进行深入挖掘,岂不
2、是无本之木?因此,从文本细节入手,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发探究兴趣、拓展思维角度、挖掘情感深度的良性引导作用。在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晏子来访前楚王与左右所商议方案与真实情形的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发现:明明是“过王而行。结果变成“诣王”了。诣是“到去”的意思,看来下人已经等不及“过王而行”了,而是选择直接扑到王面前,等着看晏子的好戏,连答语都直接合二为一了,“齐人也,坐盗”,并且是先说“齐人”,再说“坐盗”。明摆着是强调“齐人”,目的在于羞辱晏子。楚王与左右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又如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王的“视”应是怎样的眼光?得意?嘲讽?同情?这些细节的讨论,使全文关键词句
3、的理解都得到了落实。又如卖油翁一课,文笔简练却生动活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从四个“亦”字的用法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对于初三议论文素材的积累,也应充分发掘课本中的例子,进行多角度思维,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其实,课本中经典篇目中的事例素材往往极具典型性,因此说服力较强;同时,课本中的事例素材在使用中可以在表述上更简洁,往往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如“愚公移山”只用4个字就可以解决,无疑可节约笔墨,省出文字来对材料做更
4、细致的分析;并且,课本无疑是学生掌握得最准确的事例素材来源,课堂上认真解读分析过,使用起来也不易出错。因此,在考场上,以课本中的事例素材来写作无疑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办法。如学习蜀鄙二僧后,引导学生将其改写为如下议论文段:“四川边境上的贫富和尚都想到南海去。富和尚有的是钱,甚至可以买舟,但他却说犹未能也,这只能说明他想要去南海的愿望并不足够强烈;穷和尚只有一瓶一钵,却认为足矣!对南海的渴望,让他克服了所有艰难困苦,最终成功到达南海,而富和尚只能面露惭色。由此可见,做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劣,而全在于是否有坚定的志向!”又如在教学李将军列传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李广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并即兴写作
5、李广悲剧命运的性格因素。比较曹刿论战与子鱼论战中的两位国君的得失,写下民主的国度善战不如善听等思辨文章。以下是部分学生的片段冒险,使他屡次于刀尖上跳舞,“稳”字,仿佛从未出现过他的字典间。就连射敌也是如此,“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这种冒险的行为看似神勇,殊不知随时就会把自己送上鬼门关。自大,促成了他的失败,出雁门击匈奴,以一敌千,却为匈奴所擒。打仗不是儿戏,逞强只会为自己带来苦果。这是他在战场上最致命的弱点。并且,李广行事极具个人英雄主义,拒绝团队合作,对士兵管理也极其宽松,“宽缓不苟”导致队伍如同一盘散沙,“异道而行”这拒绝团队之行曾给他带来多少麻烦。以一人之力,妄想击溃敌军,随杀数人,又有何用?不善沟通,他将自己亲手送上黄泉之路。“吾自失道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这便是他的做法,想一死百了来结束一切。可这终究无济于事,若是他将事实说明,是否又会迎来不一样的结局?对比一人之力,我更希望一个群狼中的李广。李广悲剧命运的性格因素综上所述,对于教材文本的处理应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平面转向立体,从再现转向创造。在这样一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只是对于文字的学习信息,也有对情感价值观的触摸,更有对人性的探视。从教学效果来看,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有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