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本是高山》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我本是高山》观后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电影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近日公映。这部电影艺术化地呈现了张桂梅校长带领大山中的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追求人生理想的故事,让走进影院的观众深受感动和鼓舞。张桂梅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要想用电影讲好这样一个“顶流”人物的故事,经受住观众严苛的审视并收获观众的感动,并非易事。如何处理现实素材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从整体上看,我本是高山在关于张桂梅的海量新闻素材中,选取了她创办女子高中前三年的经历,以女高首届学生参加高考的倒计时为时间轴,有点有面地展现了张桂梅克服种种困难、将一群山村女孩送出大
2、山的故事,较好地处理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我本是高山遵从电影艺术的叙事规律,设置了多层次的冲突,真实地展现了张桂梅在创办女高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障碍。其中既有人与环境的冲突,如走访学生途中的险峻高山、荒僻丛林,教学条件的艰苦,更有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冲突。这是最扣人心弦的部分。张桂梅和老师们与山月、山英姐妹家人的冲突贯穿了整部影片:是让这两个女孩嫁人换钱、一辈子困守大山,还是上学读书、改变命运?这对姐妹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在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束缚下女性沉重的人生悲剧,也让观众更加理解张桂梅的初心,认同她创办女高的现实意义,从而与她实现共情。在这一主要冲突之外,影片还多侧面地表
3、现了张桂梅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学生们爱玩的天性、打工挣钱的诱惑、现有基础与考学目标之间的巨大差异、部分教师对艰苦工作环境和超高强度工作的不满,张桂梅自身的病痛等,这一切都对她形成了极大的考验。这些情节看似杂乱,却始终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那就是张桂梅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改变山村女孩命运的执着。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我本是高山感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从千头万绪的生活中,提炼出张桂梅面临的不同性质的阻力,并在冲破阻力的过程中淬炼出了她超越常人的崇高品质和坚强意志。我本是高山立足现实,塑造了一个心怀大爱、鞠躬尽瘁的教育工作者形象。现实中的张桂梅校长对女高学生要求严格,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这体现了张桂梅
4、对学生们还没达到“起跑线”这一现状的清醒认知和绝不向命运认输的倔强性格,貌似“不近人情”背后的缕缕温情,使一个亦刚亦柔、可敬可亲的女校长形象跃然银幕。我本是高山抓住了张桂梅校长对学生深沉无私的爱这一本质特征,用严厉和温情两种不同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使这个形象既源于生活,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我本是高山采用了朴素写实而富于诗意的视听语言,在真实呈现自然环境和人物生活状况的同时,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使情感表达饱满而热烈。一座座巍峨的高山和“我本是高山”的誓言,既传达着山村孩子冲破束缚、实现更高自我价值的呼声,也象征着张桂梅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红梅赞的歌曲一次次响起,既是在礼赞张桂梅和孩子们傲雪凌霜的奋斗精神,也是在“唤醒百花齐开放”,期待生命自由绽放的春天,感人至深。反映现实,进而改变现实,是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所在。电影我本是高山,以张桂梅老师献身教育的精神和山区女孩儿改变命运的努力,激发观众对开拓者和奉献者精神的景仰,启迪观众思考知识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艺术化的榜样同样有力量。时代需要更多的张桂梅,也需要我本是高山这样的艺术作品,用理想的光芒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