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应对比赛失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步应对比赛失利.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三步应对比赛失利刘全东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容易情绪化,失败后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先跟后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长道路上的失败。情绪:避免情绪化,从愤怒到理性情绪化是学生输掉比赛后的常态。稳定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从输掉比赛的愤怒中回归理性是第一步。周五下午,初二年级举行了篮球比赛初赛,我班落后对手3分,未能晋级。赛后,学生相互指责。我进入嘈杂的教室后,并没有立马呵斥学生安静下来,而是静听学生“吐槽”,故意给他们发泄情绪的机会。看见他们安静下来了,我才在黑板上写下“踢猫效应” 4个字。我给学生解释“踢猫效应”:一位父亲因工作失利受到批评,回家后
2、把气撒到孩子身上,孩子受到父亲的责备后,狠狠地踢了猫一脚,猫跑到街上,迎面过来一辆卡车,司机连忙躲避,最后却撞伤了路边无辜的孩子。“踢猫效应”描绘的是坏情绪的传染性。借这个小故事,我引导学生思考:“比赛中,我们一味地责怪队友,会导致什么后果? “有的学生回答:“队友心理负担加重,失误更多,还可能将负面情绪传染给其他队友。”我追问:“篮球比赛结束后,大家相互指责和抱怨,将愤怒情绪不断地传给他人,会造成哪些影响?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同学们纷纷发言。“破坏团队友谊和班级凝聚力。”“伤害队友的心。” “我们想赢得比赛,而不是争吵。”我顺势布置了一篇题为真正的体育精神不是“只能赢”的周记,让学生理
3、性分析比赛失败的原因。面对比赛失利,教师需要“重情”,接纳学生的负面情绪,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感受。在了解学生情绪爆发点的基础上,教师要稳定学生的情绪,为后续开展教育工作奠定基础。认知:重塑输赢观,从消沉到乐观批改周记时,我发现学生把比赛失利的原因归于篮球队实力不佳,并对班级篮球队失去了信心。此时,我想到冬奥会运动员高弘博的故事,准备召开一次以“真正的体育精神不是只能赢”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输赢,增强班级凝聚力。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比赛中,中国选手高弘博第一轮排名垫底,面对直播镜头,他却笑得很开心。原来,高弘博是带伤参赛,他不想放弃在“家门口”参加奥运会的机会,忍着伤痛上场,向世界展现了他
4、顽强的意志。我借高弘博的故事告诉同学们,不是只有赢得比赛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赢不是衡量实力的唯一标准。我又读了部分同学周记中对篮球队队员精彩表现的描写,让同学们看到上场球员的努力与不易。即使输了,这份努力也应该得到全班同学的尊重与认可。趁热打铁,我拿出两瓶可乐,将其中一瓶递给篮球队长,让每个学生依次摇晃另一瓶可乐,最后传到我的手里。我问:“这两瓶可乐打开会有什么不同? ”篮球队长说:“摇晃过的可乐打开后会喷出大量气体,而未摇晃的可乐就不会。”我立马追问:“如果将可乐比作一个团队的战斗力,那么,哪一瓶的战斗力更强? ” 一名学生立马回答:“我们摇晃过的可乐。”我解释道:”摇晃过的可乐经过每个同学
5、的手,凝聚着每个人的力量,所以战斗力更强。这瓶可乐代表着团结一致、厚积薄发的力量,我将它放在讲台上,希望能时刻激励你们。”从这节班会课中,同学们深深感受到真正的体育精神不是“赢”,而是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的精神。我借助真实的故事和摇晃可乐的体验,引导学生反思、改变认知,将空洞的大道理以体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巧妙地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行为:制订小目标,让挫折变动力一周过去了,同学们已经从比赛失利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但篮球队长向我反映,队员训练散漫、不听指挥、我行我素,篮球队没法管理。我这才意识到,我只关注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却忽略了学生的行为。因此,我在大课间找到篮球队成员,要求他们认真训练,听从
6、指挥,为下次比赛做好准备。但没过几天,篮球队长再次向我反映篮球队训练情况不乐观。思来想去,我想起“登门槛效应”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挑战,而是乐于接受较小、较易完成的任务,且在实现了较小的挑战后,人们可能会接受更大的挑战。基于此效应,我有意让队员写下“军令状”,要求所有队员每天放学后坚持训练1小时,多数队员表示自己做不到。见状,我把“军令状”改成训练打卡计划表,要求将一个训练项目按质按量完成即可。由于前面提出的要求过高,而后提出的要求难度较低,队员们全部答应了。在此之后,训练变得有序高效。计划执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又让篮球队长带领队员向全班同学公开自己的训练计划,改变训练的消极态度。想帮助学生反败为胜,教师不仅需要改变学生的认知,还要让他们行动起来,可以运用“要求一承诺”策略,以小要求触发小承诺,再逐步提高要求,学生渐次履行承诺,从而达到转变行为的目的,将挫折转化成动力。比赛失利恰恰是开展教育的契机。我运用“情绪一认知一行为三步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管理情绪,理性分析问题,从失败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在“输”中寻觅成长的“金钥匙”。(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