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试行)一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以本为本”,坚定不移筑牢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推进“四个回归”,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做到德高、学高、艺高,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引导高校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备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堪当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高校坚定信心,推动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二坚持“问题导
2、向”,聚焦“补齐短板”针对我省高等教育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和谐不协调的情况,全省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战略发展新需求,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不断攻克改革发展中的难点和问题,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推动形成贵州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坚持“方向引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强化面向全体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责任处室:社政
3、处)四、坚持“以质为要”,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育人为宗旨,构建高校“文化育人”体系,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贵州多彩民族文化、高校特色大学文化,形成贵州高校德育教育特色。推动高校全面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面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向,加强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育人功能,强化专业课程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强化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专业修养教育。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落实高校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健全教材管理体制机制,抓好马
4、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责任处室:社政处、高教处)五全面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在全省高校全面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完善学分制收费制度,打造“金专”“金课”“金师”,切实激励和促进学生好好学、教师好好教、学校好好管。建立健全学生跨专业、跨学段、跨学校选课制度,给予学生更大的专业、课程选择自主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省属高校应于2023年全面实行完全学分制,其余高校于2025年全面实行完全学分制。(责任处室:高教处、财务处)六大力推动大类招生培养建立健全大类招生、分流和转专业制度。淡化专业界限,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追卓越”为目标,全省高校从按专业类招
5、生培养逐步过渡到按学科门类、跨学科门类招生培养。到2023年各校(医学类院校除外)按大类招生专业数不低于40%,2025年不低于60%;医学类院校按大类招生专业数到2023年不低于30%o一二年级重在加强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拓展学生视野和夯实未来发展基础,三四年级试行多样化、多方向的专业教育。(责任处室:招考院、学生处、科研处学位办、规划处、高教处)七深入推进课堂教学革命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智能课堂、智能实验室、智能校园,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塑造全新的教育教学形态。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线上
6、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根据产出导向、能力标准,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每年实施新时代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50项。(责任处室:信息中心、高教处)八严格教学和学习过程管理严管严抓课堂教学秩序,完善课程设置、健全课程教学大纲、规范教材选用,改进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加强课堂教学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立健全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全面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加大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查重检测和第三方复查力度,严格考试纪律、
7、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保证学生毕业质量。(责任处室:高教处、科研处)九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开发、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训练与学科前沿、行业标准对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平台。(责任处室:高教处、学生处)十持续推进专业供给侧改革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支持高校立足自身发展定位和办学实际,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
8、、新文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我省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12个农业特色产业、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科学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做好专业调整淘汰、布局新建、升级改造和区域优化。加强省级统筹,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发挥就业创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作用,促进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联动机制的建立,使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责任处室:高教处、规划处、科研处学位办、就业办)十一、强力推进专业质量提升以专业认证和评估为重要抓手,紧紧围绕行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优化本科专业定位,适时修订人才培养
9、方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定期更新教学大纲,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水平,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立专业办学条件主动公开制度,全面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支持本科生辅修其他本科专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支持高校实施联合学生学位培养项目,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责任处室:高教处、学生处)十二、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本科专业为目标,鼓励、支持各高校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以“四个新”“六卓越一拔尖”培养计划2.O为引领,到2023年,建设200个左右紧密
10、契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一流专业,并向27个重点产业相关专业倾斜,推动本科专业建设。(责任处室:高教处)十三、大力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建设3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特色课程群;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课程优化融合为重点,以改革课程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主要内容,以课程群教学基本条件和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为保障,立足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理提升课程高阶性、增加课程挑战度、突出课程创新性,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高水平课程体系。针对12个农业特色产业,推出一批实用型技能课程模块。(责任处室:高教处
11、)十四健全教师评价考核机制推行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制度,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推动高校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实行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度。强化高校师德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年度评议等制度和师德投诉举报平台。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强化突出教师教育教学业绩质量在教师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和岗位考核中的比重,把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学时纳入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展演及开展“传帮带”等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内容。(责任处室:教师处、人事处)十五、强化教育教学能力提
12、升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支持高校实施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培育计划,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学团队。全面开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计划,新建5个省级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健全助教岗位制度,完善选拔、培训、评价、激励和反馈的全流程助教岗位管理制度。加强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帮助他们尽快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全面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制度。(责任处室:教师处,高教处)十六、健全科教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促进人才培养协同、教师队伍建设协同、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协同、实践教学协同、“科一教融合”育人协同、毕业生就业协同机制。
13、强力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工程协同育人新模式,深化农科教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推动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的协同育人模式,深化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传媒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完善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教师新模式;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协同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新模式。支持省内高校与省内外高校之间建立多形式、多领域的发展联盟。充分发挥对外合作办学的窗口作用,全方位展示贵州高等教育新形象新高度。扩大省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范围和规模。(责任处室:科研处、高教处、教师处、
14、国际处)十七、深化国际合作育人新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重点支持举办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充分发挥“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平台作用,积极拓展与东盟、其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大力推进省内高校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选拔高校学术带头人赴国外高水平机构和高校访学交流,提质增效开展来黔留学本科生国际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千人海外留学计划”、暑期研修团等项目;选派优秀师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增强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教育工作者、学术骨干等人员的国际教育学习工作背景,扩宽国际教育视野。(责任处室:国际处、东盟秘书处)十八、强化学生
15、实践能力新内涵进一步改进学生实习运行机制,优化实习过程管理,加大对学生实习工作支持力度。充分调动、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加强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大力推动高校与部门单位、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对接网络平台,征集、发布企业和学生实习需求信息,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服务。(责任处室:高教处)十九、不断健全质量评估保障体系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评价高校的首要指标,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大学质量文化;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管、力、评”分离,构
16、建以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为基础、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按照有关行业标准、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指标体系和高校完善自我评估制度。进一步规范高校新设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在新设专业首届学生进入毕业学年时组织实施新设专业评估。(责任处室:高教处、督导办)二十、积极推动“管办评”机制分离建立完善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推进、高校自主办学、第三方评估的机制,引导高校立足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实际加强专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标准制订和专业认证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会专业评估机构开展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责任处室:高教处、督导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