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的六条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文化建设的六条路径.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班级文化建设的六条路径班级是一个以“爱”为纽带,具有关怀、公正、民主、温馨等特征的共生共存的学习和生活共同体。班级共同体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班级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共同磨合、彼此适应以及积极建构,形成独特的班级价值观、班级公约以及班级文化,实现“人化”;班级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又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和作用、促进和改变,实现“化人”。班级文化的内容构成对于班级文化内容的构成,我们借鉴了文化结构的层次分析理论。从文化本身的要素来看,文化可分为文化产品、活动方式和文化观念;从文化本身的领域来看,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本文依据班级共同体的特点,提出班级文化
2、的内容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O1班级价值观班级价值观,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核。班级的价值观,必须要符合国家文化传统价值观、符合国家当下主流价值观、符合学校践行的价值观,是在对各种价值体系进行选择和整合后确立的班级独特的价值观。就班级共同体而言,追求自由与公正(个人维度)、信任和合作(个体与个体)、关怀和包容(个体与群体),更具教育意义。02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内核。这里用“班级公约”而不用“班级制度”,首先是强调班级公约产生的主体是班级共同体,既不是班委会,也不是部分群体,更不是班主任,强调每一个人都是班级的“立法者”。其次是强调班级公约产生的过程是经过了调研、讨
3、论、协商、决策的过程,也是针对班级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是强调班级公约只有共同知晓、共同认可,才会形成大家都愿意遵守的约定,形成约定的普遍约束力。最后是强调公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无论谁触犯相应的约定,都应当接受一定的惩罚,以保证公正和公平。03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即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比如,做一件事情,需要提前计划,即超前思维;要有目标,即目标导向思维;尽可能考虑全面一些,即系统思维;从整体上考虑,即整体思维;有时需要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即换位思维;还有逆向思维等等。还比如,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人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
4、思维、从还原论思维到整体性思维、从实体性思维到关系思维、从静态逻辑分析到过程思维等。在未来社会中,人们会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04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即学生在学习、交往、消费、闲暇等生活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比如,友善的与恶意的,自觉的(主动)与不自觉(被动)的,诚实的与虚假的,健康的与不健康的,自由的与限制的,平等的与不平等的,情与理冲突的,正当的与非正当的,投机的与讨好的等多种行为方式。学生的行为除了与学生的个性有关外,还与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和班级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可能有所“收敛”或“包装”,有时可能代表着或反映出一部分成员的需要、兴趣、利益或意见,有
5、时可能是迫于其他成员的压力或唆使所致。05班级环境班级环境,是“班级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有墙报、黑板报、图书角、活动角、桌椅摆放、绿植摆放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班级环境布置除了要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外(比如悬挂国旗、校旗、张贴学校制度等),在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可以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在内容上,可以是文学、科学、艺术、体育、英语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有文本的、图片的、实物的等,但都必须遵循教育性、互动性、统一性、系列性、美观性等特性。班级文化的上述五个方面虽然代表不同的形态,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组成了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圈。比如,班级公约反映出诸多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法治
6、精神,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是如此;班级环境不仅可以彰显不同的价值观,而且能明显地体现出优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们之间多重多种的关联性,使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具有强大教育力的班级文化场。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有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班级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O1师生交往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作为班级文化的引领者和指导者,促进成人文化与学生文化发生相互作用;学生作为班级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成为帮助班级处理学校与班级、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问题的桥梁和纽带。尤其在化解学生间的冲突、促进学生间的团结方面,师生交往更显重
7、要。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和平等,对待事情、处理事务要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则。02生生交往生生交往,意味着“把班级还给学生”,意味着让学生自觉创建能让他们主动发展的文化生态。佐藤学说过:“生活中交织着烦恼与苦闷,在伙伴的支撑中生活,这种人生是正常的。一切的烦恼与苦闷都交给专家来解决的生活方式,反倒是病理性的。”班级共同体在一项项真实的、日常化的班级活动中,使学生袒露心声、相互关怀、增进友谊、表达发展愿望、施展活动本领,逐步生成自主组织机制,自愈性地解决交往、成长中的问题。0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既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
8、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即“化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化”的过程,即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建构过程。04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连接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的桥梁,使班级文化从活动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中逐步形成。准备阶段,班级需要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需要整合各种活动思路,需要对话、倾听、协商来设计活动方案;在活动中,大家需要分工、合作、努力、拼搏、克服困难;活动结束,需要总结、反思、分享与展示。05班级生活班级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相互关照,产生归属感、安全感、信任感与温馨感;在政治生活中,班级成为学校公民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公民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一个民主、平等、自治的公共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学生从家庭走进班级,其实是从一个私人生活场域进入一个公共生活场域。作为公共生活场域的班级恰好为学生公民提供了践行的土壤,而这就是班级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本体价值。”06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以班级共同体的方式,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志愿活动、专题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活动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社会环境中,学生学会沟通、交流、参与、合作、服务、奉献等,进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加深对社会道德规范、社会公共秩序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担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