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低碳试点县建设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低碳试点县建设工作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年低碳试点县建设工作方案根据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公布全省第二批低碳试点县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县列入能源低碳发展类试点县创建单位,通过3年建设期,率先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全力打造全省能源低碳发展的“样板”。为抓好试点建设工作,结合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思路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决策部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聚焦能源低碳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积极开展储能、氢能应用示范,全力建设零碳电网示范区,发展壮大清洁能源装备产
2、业,协同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低碳发展,加快双碳数字治理、制度重塑,全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低碳试点县。二、主要目标到2024年,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低碳试点县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能源低碳发展水平全省领先,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碳排放强度和能耗强度进一步降低。GDP年均增速保持在7%左右的较快发展水平,单位GDP碳排放累计下降15.41%,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9.30%o能源领域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达到75.37%。建设期三年内,力争新增风电、光伏项目装机86.80万千瓦以上,新增新型储能装机容量4万千瓦,负荷侧
3、调峰能力达到全社会最高负荷比重达到5%o重点领域减排增汇效益进一步突显。到2024年,绿色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减船转产实现碳减排29.7万吨。新增贝类养殖面积513公顷,海洋碳汇能力明显提升。三、重点任务(-)风光倍增,积极打造零碳能“源”基地大力推进光伏高质量发展,加快海上风电开发,安全发展核电,积极探索氢能开发利用,实施煤电三改联动,提升电源零碳化水平,全力打造全省零碳能源供应重要基地。大力推进光伏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滩涂和养殖鱼塘的资源优势,持续探索与农渔业相结合的光伏电站开发模式,坚持生态先行,大力打造生态友好型集中式“光伏+”电站。积极推进全县分布式光伏
4、规模化建设,利用工业园区企业厂房、机关大楼及其它公共建筑屋面,发展“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分布式光伏,逐步完善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发电系统。依托碧海银滩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近海漂浮式海上光伏应用。到2024年,全县光伏装机达到60万千瓦以上。积极打造百万风电基地。发挥沿海资源优势,加快近海海上风电集约高效利用,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探索浮体式海上风电在深、远海示范应用。积极推进中广核涂茨海上风电、国电1#海上风电(二期)等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推进近海风电项目前期,开展远海漂浮式风电项目谋划O探索电力多元化消纳,与海水制氢、重大项目用电、并入电网等相结合,实现绿电送出。到2024年,全县风电装
5、机达到118万千瓦。安全发展海岛清洁电源。按照国家建设沿海核电基地的总体部署,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金七门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金七门核电一期工程尽快开工。加快核电配套交通、码头等基础设施先行建设,为核电站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做好支撑保障。鼓励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积极开展核能供暖、供热,拓宽核能应用场景。同步推进项目送出通道建设。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依托丰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制氢。加快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耦合,谋划海上能源岛制取氢气,充分发挥氢电耦合作用,优化制氢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与氢能综合利用效率。开展氢能应用示范,积极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助力实现零碳办亚运。加
6、快实施煤电三改联动。坚持因地制宜,一机一策,统筹推进大唐乌沙山电厂、正源电厂实施三改联动,推动煤电向着清洁高效、灵活低碳转型。深入实施煤电机组节能减排改造,有效降低发电煤耗,探索开展大唐乌沙山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推动大唐乌沙山电厂挖掘供热潜力,实施供热改造,实现节煤降碳。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提升深度调峰能力,探索煤电与熔盐储能的耦合,实现热电解耦。(二)智慧共享,全力建设零碳电“网”示范加快海岛高弹性电网建设,着力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储能创新应用,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全力建设“山海协同”零碳电网示范。加快海岛高弹性电网建设。建设高可靠、高承载坚强主网架,加快22
7、0千伏宁海-衣亭线路补强、I1O千伏东部网架优化、110千伏滨瑶变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造智能灵活、自愈高效的配电网,运用配电线路自然灾害感知技术,实现配电线路的自然灾害风险预警,通过提升中压电网配电自动化水平,深化低压融合应用等措施,提高数字化运维水平,助力打造高感知智适应的御灾海岛电网。试点源网荷储协调控制海岛微网场景,在檀头山岛建设光储海岛微电网,打造海岛微电网新场景。通过构建多层级风光储微电网群,实现岛内源网荷储各类资源的协调控制,重要负荷“零停电、无感知”。着力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开展分布式新能源承载能力分析,定性定量分析电网承载新能源的能力,进行红绿黄“色差”标注,并与行政区域精准
8、关联。在中压线路分支节点及分布式光伏并网点试点部署精准感知量测设备,实现同一时间断面下的电网运行状态及电能质量事件的精准感知,提高有源配电网的可观可测能力。在低压配网运用光伏满发伴侣调节装置,实现配网电能质量优化控制,提高分布式新能源可调可控能力。开展多元协同调控系统应用,构建“源荷潜力感知-源荷安全域分析-源荷集群控制”多元协同新型调度体系,实现对分布式能源和负荷双向可观、可测、可调、可控,降低新能源对电网的波动影响,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和可靠外送。推动储能创新应用。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储能设施,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建设源侧储能,探索出台“共享储能”等政策机制,探索储能建设运营新模式。加快推动大唐乌沙
9、山电厂“火电+储能”联合AGC调频项目建设,积极谋划中广核衣亭220KV变电站储能示范项目落地。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推进虚拟电厂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到2024年,建成储能装机容量4万千瓦。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区按需配建,推进公共停车场、加油站、商场、旅游景区等加快新建,引导农村地区自主投建。推广浙里办“一键找桩”应用,提升充电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化和体系化水平。到2024年,中心城区、石浦副中心的充电设施基本覆盖,AAA级以上景区基本覆盖充电基础设施。到2024年,建成公共充电桩724个,公交专用桩458个。(三)重点聚焦,着力降低碳排放负“荷”
10、水平聚焦工业和渔业两大重点领域,发展壮大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减船转产专项行动,推动海洋渔业绿色发展;协同推进交通、建筑、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低碳技术支撑能力,有效降低消费侧碳排放水平。积极发展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依托县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能源项目向制造项目转化。抢占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日星铸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建设中国海装大型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总装基地项目,推动海上风电全产业链装备制造集聚升级,打造海上风电机组总装、叶片生产、叶片检测、变频器生产、机舱罩生产、塔筒生产、工程安装、运行维护等八大基地。到2024年,基本形成集装备制造
11、、安装运维服务、海洋牧场设计制造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智能化装备产业体系,成为覆盖、江苏、福建北部的海上风电全产业化基地。发挥锦浪科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光伏全产业链。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核电关联产业,加快布局储能、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新上项目能耗和碳排放准入,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工艺,鼓励使用绿电等清洁能源,提高能效和碳生产力。到2024年,绿色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打造成为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区。加快海洋渔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减船转产”专项行动,优先压减老旧渔船、资源破坏较大的底拖网和三角虎网渔船,以及其他安全隐患严重的渔船。同步推进涉氨冷藏渔船整改、“证业不符”渔船的
12、整治。落实相关经费保障,切实解决“减船转产”渔民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对减船项目申报、实施、资金拨付等环节的监督,推进“减船转产”工作高质量开展。推广节能环保渔船,探索开展氢能动力渔船使用。到2024年,压减国内捕捞渔船约800艘,预计功率14.6万千瓦,实现24米以上“老旧渔船”100%、蟹笼船100%削减,完成涉氨冷藏船100%整改,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助力渔业领域率先实现碳达峰。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围绕“海上两山”建设,结合海岛旅游与新能源开发,探索零碳海岛花园和海岛村落建设。重点在花春岛、檀头山岛内建设电动汽车环游、风能辅助路灯。在海岛旅游村利用连片屋顶建设家庭式
13、光伏并配套储能设施,打造全景式低碳场景。到2024年,争取建成30个新时代电气化村、3个整村光伏村、6个全电民宿、16个绿色出行基础设施小区。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按照绿色建筑星级不同,实施有区别的财政支持政策。到2024年,新建民用建筑按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建设的建筑面积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5%以上。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装配式建造、智能(数字)建造、绿色建造、精益建造四种新型建造方式,加强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技术集成应用。到2024年,中心城区新出让或划拨土地上的新建项目争取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强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优先利用余热或废热。构建
14、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动货运“公转水”“公转铁”,重点鼓励和引导大宗货物年运输量在10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生产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等由公路运输转为水路运输。推进宁波市域铁路线建设,加快建设大目湾站。实施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行动,到2024年,全县城区公交车辆(应急保障和特殊需求车辆除外)新能源化达到80%o积极推广纯电动船舶,鼓励开展氢能船舶应用。多渠道发行货车ETC卡,到2024年,高速公路入口货车ETC通行使用率力争达到70%以上。加快城市绿色配送示范工程创建,推动水产、海鲜产品冷链物流节能降碳,鼓励货运物流企业创新“统仓统配”“多仓共配”等仓配一体化物流模式。推进生态航道、绿色港口建设,
15、支持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到2024年,港口岸电数量达到18套。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到2024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40%,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28%o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建设现代化规模养殖场,推动畜禽养殖向低投入、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约模式转型升级,配套建设精准饲喂和节水设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推广应用养殖臭气综合治理技术。加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加强沼液的配送与消纳,打造绿色、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开展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行动,鼓励和引导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农机加快淘汰和升级换代。改善农机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减少汽柴油用量,增加生物质燃料使用。探索打造农光互补等“零碳”设施
16、农业,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绿色低碳理念宣传,定期举办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低碳知识宣传普及,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降碳的良好氛围。开展绿色认证知识普及,规范能效水效标识应用,将绿色低碳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强化全民绿色消费意识,引导绿色简约生活方式,推行“光盘行动”,倡导绿色居住,鼓励绿色出行,积极营造全民参与节能低碳的良好氛围。支持商场、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在显著位置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增加绿色低碳产品的有效供给。以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对绿色低碳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逐步淘汰高耗能产品和技术。积极开展全民碳普惠行动。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行动,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生活垃圾生态循环改造项目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施建设,扩建餐厨和厨余垃圾处理厂。到2024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55%o强化低碳技术支撑能力。加强零碳能源、零碳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