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优秀走向协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个体优秀走向协同发展.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从个体优秀走向协同发展袁玲俊从2022年实行名校长导学制开始,宁波市名校长工作室已走过了 16年,成为宁波市名校长和中小幼教育领军人才的摇篮。16年来,宁波市名校长工作室的使命发生了三次嬉变:最初定位为一种新的校长培训模式,主要目标是推动入室学员的专业能力水平提升;后演变为注重校长智慧共享,强调学员、导师及所在学校共同发展,注重工作室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当前,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成为新时期宁波市名校长工作室的共同担当。以追求个体优秀为基本任务的名校长带徒为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宁波市于2022年开启名校长评选,36位校长获得首批宁波市名校长
2、称号。2022年,宁波市遴选了 19位名校长担任导师,与22位经选拔入围的中青年优秀校长结对,开启了第一期名校长带徒的培训活动。根据宁波市首批名校长带徒活动实施细则规定:学员需要到导师所在学校进行脱产学习,系统地参与导师所在学校的有关会议和活动,深入课堂听课,全方位了解学校的工作;导师要深入学员学校“下点指导”,负责带2名学员的导师,每学期对每位学员应安排不少于3次的指导,负责带1名学员的导师,每学期应安排不少于6次的指导。这种培训方式注重实践,关注个体经验的挖掘、提升和传递,徒弟校长通过在导师学校挂职或蹲点的形式来达成学习目标。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师徒双方围绕学校文化建设、内涵发展、学校德育
3、、师资队伍建设、后勤管理、校园安全等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比较深入的探讨,深受参训校长欢迎。2022年至2022年间,先后3批名校长导师和166名优秀中青年校长结成师徒关系。“1+1”个体带徒培训模式在学校管理实践经验传递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了名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改革上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师徒校长双方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徒弟所在学校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经过两年针对性的指导,徒弟校长在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完善学校发展的思路和策略、规范学校管理等方面得以明显提升,学校面貌有较大改观,社会声誉显著提高;名校长导师在带徒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反思、提炼办学经验,自觉强化
4、学习,促进了自身进一步成长。以第三期名校长带徒为例,58位导师在导学期间获得了 316项成果,98位学员在结业时提交成果224项,学校和个人获得县级以上荣誉多达千项。15年来,我市名校长工作室的培训方式和机制不断完善,工作室使命不断姬变,但“1+1”个体导学的模式作为培训的基本形式始终得以保持并发挥着积极作用。以达成整体发展为主要特征的“N+N”团队导学2022年,宁波市在全国首推名校长工作室“N+N”团队导学机制。作为一个开展校长实践智慧共享活动的平台,宁波市名校长工作室是在名校长带徒活动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基于“一个人走得更快,一个团队走得更远”的理念,将“带徒活动” 一对一的个体导学形式
5、,优化成了工作室的“N对N”的团队导学模式,5年来有556位校长参与其中。工作室的主要职责包括:承担校长学员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搭建优秀校长集中研修的交流平台,带动和指导其他学校工作,承担全市校(园)长实践培训任务。名校长工作室作为校长智慧共享的平台,创新校长培训组织结构,构建良好的培训生态。每个名校长工作室团队由1名首席导师、3-4名普通醇师、6-10名学员、1名培训师(联络人)组成。在这个组织里,每位学员都拥有一对一的个人导师,同时拥有一个由3-5位优秀校长组成的导师团队;校长在共同的理念与目标指导下,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在工作室中,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这些任务贯穿计划
6、、实施、反思和评价四个环节。以制定工作室计划为例,首席导师是工作室的领导者,承担着召集所有导师共同探讨制定工作室计划的任务;普通导师是导学对象导学计划制定的指导者;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个人学习计划;联络人是计划管理者和研究者。名校长工作室作为校长智慧共享的平台,积极探索生成性团队导学方式。通过实践性对话、头脑风暴、教育辩坛、同伴互助研讨等互动式导学,问题解决者、教育案例会诊、易校蹲点、“六环”螺旋式主题导学等改进式导学想,“我的教育主张”、优秀导学案例评选、培训课程视频资源开发等提升式导学多种方式,围绕教育的真问题谋求解决真策略,梳理、提炼导学双方蕴藏的“经验性”资源,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反
7、哺培训与学校管理实践。“N+N”的团队导学模式突破了培训方单一的资源整合教学形式,促使学员、导师及培训机构培训师的角色由参训者、指导者、管理者,转向学习者、资源提供者、资源整合者,丰富了校长、园长共同发展的智慧源。团队成员间多向、多层次交流,教育实践智慧既有导师向学员、导师向导师、学员向学员的“智慧转移”,也有学员向导师的“智慧反哺”,学员不仅限于实践智慧的“消费者”,也成为资源的“生成者”和“建设者”。更为重要的变化是名校长工作室的首要任务已从带徒时期的促进导学双方校长个体专业提升,转向促进学员、导师及所在学校整体发展,转向建设优势教育联盟,促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形成,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向优质均衡
8、整体迈进。这一使命和责任还体现在工作室成员对同行的专业影响力上,以及对全国范围内的专业辐射作用的不断增强。以第二期名校长工作室为例,在两年时间里,20个工作室183位成员在省市、全国各类校长、园长培训班讲学,国内、国际学术活动做专题报告,对贵州、吉林延边、新疆、浙江丽水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帮扶,接待各类校长教师现场培训等共1328场。以实现共同富裕赋能为历史使命的城乡教育协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努力办好高质量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是全体教育人的政治担当和行动自觉。在新的历
9、史时期,宁波市名校长工作室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履职尽责,成为新形势下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工作的支点。明晰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致力于学员、学校和城乡教育的协同发展。宁波市名校长工作室最初定位为一种新的校长培训模式,后期注重校长智慧共享,强调学员与导师之间的共同发展,这些都停留在人的发展层面上。在宁波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背景下,名校长工作室的目标定位需要与时俱进,从促进个人发展,到促进学校发展,进而带动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在推进乡村校长培训中,要更加注重其成长规律,优化实施校长梯级培养策略,做到夯基固本、梯次攀升。处于梯级基础端的学员校长依托工作室平台逐步成长,处于
10、梯级高端的名校长则需要练就跨学段、跨区域发挥带头、引领辐射作用的本领,促使工作室队伍素质整体提高。加强“重点教育问题”研究,生成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宁波市名校长工作室以实践导师为主,以实践经验为工作室信息传递的主要内容,提高了工作室导学活动的针对性。但调研显示,名校长工作室理学习和探究还相对薄弱,在第二期名校长工作室产生的千余项成果中,高水平、高级别的科研成果较少。乡村校长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囿于一校之内,今后要“双向对接、两手发力”。一方面,大力实施学历能力双提升计划,积极推动学员校长特别是乡村校长进入高校,同长于研究的高校教师结对子,组建名校长发展团队,推动研讨、测评等活动由校内域内扩
11、展到校外域外,把校长的科研能力、视野格局和办学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另一方面,名校长工作室要实现从“去乡村”到“进乡村”的转变。原先是乡村学员校长“去除乡村特质”向城区导师校长学习,存在部分学习和落实“两张皮”的现象。今后要转化为城区导师校长躬身“进乡村”,围绕乡村教育生态研究解决真实存在的“重点教育问题”。强化相关资源统筹与整合,构建开放型名校长工作室组织框架。目前,宁波市名校长工作室以百余位在岗名校长为主力军,整个组织框架以该群体为中心,交流圈相对闭合。今后宁波市在组织框架中将融入多种力量,充分激发平台和名校长活力,更好发挥对乡村教育的带动作用。如每个工作室可增设理论导师,引入相关高校资深专家教授、教研教科员,以及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力量,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度。建立健全理论导师与乡村学员校长多向选配机制,进一步打破成员的指令性分配,完善双选配机制。在辐射引领乡村教育过程中,努力把名校长打造成具有社会担当和教育情怀的乡村教育家。责任编辑:李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