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群诗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群诗教学.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群诗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古体诗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 .比读中感受石壕吏、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3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民族使命感。通过回顾此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春望,帮助学生比较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整体感受古体诗的特点。预设:句式上,春望是五言律诗,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古体诗,石壕吏纯为五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二言、七言、九言句。用韵上,春望韵律对仗,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格律自由。小结:古体诗形式上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
2、仗;等等。环节一:归纳共同点一一诗歌内容(苦)1、诗歌内容两首诗都是叙事诗,都给人一种“苦”味,请试着分析“苦”在何处。男生品读石壕吏之苦,女生品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苦。预设:(1)石壕吏: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一家三男全部被征,三男已死其二。丧子之苦。“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困窘之苦。“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应征之苦。(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1段,狂风袭屋,茅草翻飞;目睹茅草被吹走的痛惜、焦急之苦。第2段,群童抱茅,倚杖叹息;遭受孩童欺侮的愤恨、无奈之苦。第3段,布衾冷裂,雨脚如麻;久经战乱的悲戚、忧思之苦。(
3、3)区别两首诗中的“苦”,关注第二首诗中群童为什么要公然抱茅去?石壕吏中主要是关注百姓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诗人个人的苦难,“群童抱茅”反映周围百姓的穷苦处境,继而得出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我们从老妇的回答中看到吏卒深夜捉人的蛮横,也从诗人的自述中看到大风破屋的不幸,都能反映出战争带给百姓深重的苦难,百姓的疾苦,都是社会现实之苦。2、创作背景比较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助读资料,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助读资料:石壕吏创作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次年春天,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
4、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59年秋天,杜甫弃官并几经辗转到了巴陵。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明确:两首诗的都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以战争为历史背景。杜甫大量的诗歌都能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因此,杜甫诗歌也被称
5、为“诗史”。环节二:归纳共同点一一诗歌情感(忧)1、归纳情感上的共同点:都有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2、研读情感上的不同点:(1)石壕吏中作者通过“客观”地叙述,没有直接的抒情,请从诗中的三个“夜”字分析。“有吏夜捉人”中“夜”一是反映官府“捉人”之急,“捉人”之事常有,也许白天百姓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二是体现“捉人”手段毒狠,趁黑夜突然袭击。用“捉人”而非“征兵”,可见诗人的揭露与批判之意。“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中“夜”反映老妇连夜赶去,也许是为了掩护老翁的逃跑,也有为了应唐军之急。“请”字有甘心情愿、挺身而出、主动承担之意,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爱国精神,也表明诗人支持唐王朝
6、的平叛战争。“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夜”反映夜深已静,但人心难静。这里用“泣”(有泪无声)而不用“哭”(有泪有声),可见声音不大,既然不大,用“如闻”反映作者的关切倾听,因此整首诗中诗人不发议论,不动声色,却处处显露出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读并分析诗中议论抒情句。“归来倚杖自叹息”中诗人为何叹息?叹自己,更叹百姓疾苦。“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为何“少睡眠”?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借助“广厦”“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具体、鲜
7、明的形象,诗人由自己的苦难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土谋取温饱,体现出一种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推己及人的大境界、大胸怀。小结:能够把更深沉的爱投向国家,投向人民的命运,因此,杜甫被称为“诗圣”。环节三:总结杜甫诗歌特点内容上,杜甫的诗歌总是将关心民生疾苦与个人的遭遇合而为一,充分反映社会矛盾和百姓疾苦,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如三吏三别等等。因此,杜甫的诗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风格上,杜甫诗歌最为鲜明的特征“沉郁顿挫”。诗中能让我们感受到题材的严肃、境界的阔大、感情的悲壮等等。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杜甫:“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这背后是一种赤子之心,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请试着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对比阅读石壕吏与卖炭翁。板书设计:叙事抒情社会现实苦忧忧国忧民诗史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