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农村党员教育“主阵地”经验材料、政协工作年度重点任务推进交流会发言稿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强农村党员教育“主阵地”经验材料、政协工作年度重点任务推进交流会发言稿两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建强农村党员教育“主阵地”经验材料、政协工作年度重点任务推进交流会发言稿两篇政协工作年度重点任务推进交流会发言稿供借鉴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人民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实践更好发展,离不开协商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市政协就如何培育适应时代需要、具有我市特色的协商文化,围绕“四个彰显”搭平台、拓渠道、建机制,不断探索、丰富协商文化培育的地方实践。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一是彰显“红”的底色,在党的领导下培育协商文化。将协商文化展示点培育放到市委大党建工作体系中谋划,推动协商机制嵌入基层协商议事机制。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将该项工作纳入乡镇党建工作考核内容,工作方案报经市委同意后实施。政协党组发挥引领作
2、用,注重在协商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系统的协商理念,助力协商文化培育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二是彰显“联”的理念,在搭建平台中彰显协商文化。通过各方联心、主题联动、优势联做事,汇聚协商文化合力。依托“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委员工作室等既有平台,融入协商文化元素,设立“界别联系点”,打造新型协商平台;把打造主题协商议事平台作为十四届市政协的创新工作,构建主题引领、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开展主题协商议事,推动问题解决;注重发挥界别专业特长和基层实践优势,通过“界别+乡镇”“乡镇+乡镇”等形式,常态化开展联合协商。三是彰显“聚”的焦点,在深化实践中弘扬协商文化。聚焦党政工作要事协商,聚焦民生改善实
3、事协商,聚焦社会治理难事协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被党委政府吸纳。四是彰显“实”的质效,在制度建设中厚植协商文化。打通交互式协商渠道,既注重把群众“请进来”协商,也注重引导委员“走下去”协商;完善规范化协商制度,明晰“怎样搭台”的要领,明确“怎样选题”的重点,优化“怎样协商”的程序,指导“怎样提质”的方向;打造矩阵式协商品牌,创新推开协商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协商文化的示范作用更加显著。培育协商文化、推进协商民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把这项工作往深里做往实处推,就要做好“四个坚持”,从定位边界、制度机制、效果导向、行动自觉等层面深入推进协商文化建设。坚持把准边界,引导“能协商”。一是讲政治。在推进协商文
4、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在同级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协商活动的重要原则,做到求真务实、融合共进。二是“搭好台”。基层政协助力培育协商文化,主要工作是搭台,让各党派团体、各界人士、社会各方面在这个平台上商以求同、协以成事。通过规范化、便民化的协商平台,让协商民主可观可感,让更多人习惯用商量的方式解决问题。三是“善发力”。一方面,界别代表人士集聚在哪里,政协的工作重点就放在哪里,这是促进“协商之为”与“政协之能”深度结合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在协商机制、协商议题、协商对象有效衔接上做足文章,推动协商主体方充分表达诉求、有序参与决策,协商主导方涵育真协商、真听意见的胸襟气度,找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
5、治理的最优解,形成推动协商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合力。坚持育好主体,引导“会协商”。协商文化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人。“人”的主体至少应包含三个层面。发起人是“指挥部”。推进协商文化进企业、进单位、进镇街(园区)、进机关、进“两新”组织,需要依靠这些企业、单位、组织的“一把手”,其协商意识、组织程度、行动能力是协商文化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政协委员是“生力军”。这是由委员“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性质决定的。由界别发起或由委员联络开展的协商活动,有利于发挥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增进共识和凝聚人心的作用。要不断增强界别委员“会协商”的本领,
6、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基层群众是“主力军”。推进协商民主纵深发展,“履职为民”既是“切入点”更是“落脚点”。应当选择切口小、关联广、群众反映强烈的议题,在群策群议、矛盾化解、问题解决中,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引导养成“有事多商量”的习惯,提高“遇事多商量”的觉悟,增强“做事多商量”的能力。坚持效果导向,引导“真协商”。一方面,加强协商文化制度建设。让协商主题更明确、程序更清晰、过程更合理、责任更具体、成果更显著,以政协协商的示范性带动其他渠道协商的有序性,这也是基层政协以搭建协商矩阵助推协商民主建设的逻辑起点。同时,推动形成协商闭环,真正让协商有回音、民主
7、见实效。另一方面,拓展协商民主纵深。协商文化不局限于人民政协内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等之间,可以进一步拓展空间,深入到决策机关、行政部门、社会组织等更多领域。通过开放式协商,引导干部养成协商习惯,激发群众协商意愿,为协商文化培育奠定广泛社会基础。坚持营造氛围,引导“愿协商”。一方面,让政协协商活动更多走进基层,让更多基层干部参加政协协商,积极倡导“平等、有序、真诚”的协商文化,坚持从实效出发,充分发扬民主,使协商文化所倡导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各级政协组织以协商文化培育为契机,以党的领导为圆心,以扩大共识为半径,画好协商民主的“同心
8、圆”,通过走访视察、协商调研、委员读书、民主监督等活动,广泛宣传协商理论理念,通过真心真情引导,说理说服感召,让协商文化润物无声,从党内到党外、从常务委员到委员、从委员到界别群众激荡开来、传播出去,发挥协商文化积极倡导者、忠实实践者、重要推动者作用,不断厚植党领导人民进行有效治理的政治和社会基础。汇报完毕,谢谢大家!供参考建强农村党员教育“主阵地”经验材料供借鉴农村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新时代助推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如何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加强农村党员的培训I,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现实中各地农村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存在“学习时间少”
9、、“学习意识弱”“培训难度大”“经费不足”等突出问题。”学习时间少”就是农村党员大多数长期在外打工,每天早出晚归,主要精力都放在谋生上,无暇顾及学习,甚至不愿去花心思花精力去学习。”学习意识弱”就是农村党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水平较多,大多数党员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意识不强。“培训难度大”就是农村党员居住地分散,且留守在家中的大多数是年老体弱党员,参与学习不便,同时农村党员思想多元化、活跃化、复杂化,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对农村党员培训的难度。“经费不足”就是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未做专门的预算,党员教育培训经费难得得到保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县大胆尝试,敢于探索,先后出台了
10、*县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乡镇党校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进乡镇党校建设,努力把乡镇党校建设成为开展党员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截止目前,各地乡镇党校已对*%的党员进行了一次集中培训。一、主要做法(-)重指导,擦亮党校“金字牌”守牢思想意识形态主阵地,重拾乡镇机构改革前的优良传统,着力把党校这一党的独特优势和宝贵家业保护好、经营好、发展好。加强统筹规划。召开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乡镇党校建设工作,明确有组织机构、有培训场地、有师资队伍、有学习计划、有管理制度、有经费保障的“六有”乡镇党校办学机制。紧盯目标任务。将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党员
11、信仰、增强党员党性、提高党员素质作为乡镇党校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求乡镇广大党员每*年至少到乡镇党校轮训一次,实现党员进党校培训常态化。层层传导压力。将乡镇党校建设作为全县基层党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纳入年终基层党建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党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求乡镇党委切实担负责任,加强工作指导,定期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党校建设工作落地落实落细。(二)抓阵地,打造党性“大熔炉”立足现有资源,在保证培训效果的同时推行党校标准化建设,让党员学得深、有收获、能安心。按照“因地制宜、规范节俭、功能整合”的原则,灵活设置教学场所,整合乡镇会议室、文化站、文明实践中心等现有场地资源,实行“五个一
12、”标准配置(即有一间能容纳IOO人的大教室、有党徽党旗、有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一间党员活动室、有一间图书档案室),推进主阵地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县乡镇党校总面积累计达*平方米,“五个一”配置全部落实到位。针对部分老党员行动不便和偏远地区交通状况,推行出“集中教学+分散送学”的教学模式,在人口集中的地区和部分偏远中心村,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分别设立教学点*处,变“进乡上学”为“送教上门”,延伸乡镇党校“触角”。同时不断深化“党校+基地”教学模式,充分挖掘辖区内原*旧址、红*军长征纪念馆、*红色文化培训基地、产业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点等各类资源,建设*处各具特色的教学基地,把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生产
13、一线。(三)促创新,把好教学“风向标”紧紧围绕主旋律、主任务,创新教学理念,突出培训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奋力开创乡镇党校工作新局面。按照“政治理论+党性锻炼+实用技术”模式,灵活设置培训内容,提升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根据农村基层实际情况,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鼓励各地创新教学形式。除传统课堂教学外,采取流动教学点、送课上门、理论大讲堂、专题党课、先进模范面对面等生动鲜活的形式,开展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情景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骨干、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把各类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屋前树下,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党建
14、”、QQ群、微信群等,向外出流动党员推送“微”党课、“微”视频等,提高教育培训覆盖面。每年年初各地结合中心工作和党员培训需要,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年度教学计划,对班次设置、培训重点、课程安排、授课人员等做出具体安排,每年办班不少于4期,每期1至3天,乡镇党校党委书记带头授课并作第一讲,达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培训效果。(四)强保障,建好办学“支撑点”始终坚持党委办党校、党委建党校、党委管党校原则,不断加强和改善乡镇党校办学基础,推动乡镇党校发挥更大作用。强化组织保障。明确乡镇党校由乡镇党委主办,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党校校长,统筹安排本乡镇全体党员的教学培训工作,乡镇党校内设教学组和后
15、勤服务组,并安排至少*名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培训的管理和组织工作。强化师资力量。建立乡镇党校教员师资库,授课教师采用兼职方式,从思想政治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领导干部、站所负责人、政治教师、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选聘。目前,全县*个乡镇党校均已建立教员库,涵盖各领域党员干部*人。强化经费支持。县财政每年按“基本培训经费+参加培训人均费用”制定预算,单独列支乡镇党校教育培训经费,各乡镇党委对乡镇党校建设和运行经费进行兜底保障,*县委组织部将从县级留存党费中拿出专门资金,作为党员教育经费的补充。(五)建机制,激活工作“源动力”把办好乡镇党校作为党委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从制度机制层面
16、完善工作链条,不断推动乡镇党校建设纵向深入。*县委组织部不定期通过专题调研、随机抽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及时传导压力,确保党校建设提质增效;对思想不重视、落实不到位的,及时进行约谈提醒,对工作不实甚至搞形式走过场的,严肃追责问责。县委党校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党校系统教学资源,加强对乡镇党校的帮扶指导,支持乡镇党校开展教学工作,帮助解决乡镇党校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坚持以制度管人立校,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学员管理、考核测评、培训结果运用、党校负责人定期培训、上级党校骨干教师挂钩联系乡镇党校等制度,形成了规范完备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对乡镇党校教育培训形成的所有资料及时收集整理,按季度组卷归档。二、下一步工作启示(-)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是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各地党委要勇挑重担,担起责任,摒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