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岳阳楼记》之“一语立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反思:《岳阳楼记》之“一语立骨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学反思】岳阳楼记之“一语立骨法”这是国庆节后的第一节语文课。整节课紧扣文本,逻辑鲜明,语文要素明确。首先,从“登高”入手,宏观上提供学习背景。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登高”失意苍茫、忧虑难排、思亲、超脱的心绪。这是上课开始的导入环节,将整篇文章纳入到某个主题中来,从上位主题来理解单篇文章。再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岳阳楼记写了岳阳楼什么,怎么写的,表达什么?紧扣这三点让学生读文章时有了参照系,而不是逐字逐句地阅读,符合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两大特质。在这个地方,我抓了“记”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到“记叙”、“铺叙”。但是到此仅仅也就过去了,我现在所要做的是让学生停
2、留下来好好体验一把:岳阳楼分四柱、三层、盔顶的纯木结构。主楼三层,高十五米,中间以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全楼大部分重力,再用十二根宝柱作为内围,外围绕以十二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样(Siii1),没用一钉一钏(mM),一块砖石。楼的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骚首弄姿的小家气,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处的设计就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抒情、记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全班同学集体诵读全文,同时标注不会的字词。因为是节后第一节课,学生有
3、疲惫之色,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本,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我始终认为且多年一贯坚持一个观点“教师的讲解是有限度的,不可整节课以讲解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其说教师“讲”不如说教师“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文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诵读结束了,那么就要进入文本分析的环节了。逐字逐句地翻译是讲解文言文的大忌,一体现了教师没有高超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能力,因为逐字逐句是最简单不过了,甚者可以从网上直接下载已有的PPT,节约省时。到此步,我在备课时就陷入了深深的苦恼。国庆期间,我的想法是要找到文本内部隐藏的一种密码,而这种密码是能够贯穿文本和课堂的。当我在困惑时,我会去查相关的学术期刊,总结名师们的解读
4、与设计,然后化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当我在众多论文中不知盲从时,或许哪篇文章中的某个观点、某个材料、某个设计,总会让我眼前一亮,我要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用自己的教育认知来串联起来。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曾经读过的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的论文文本解读之一语立骨法,李教授系统地提炼了“一字”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一字”的好处是提纲挈领,将文章的内容浓缩为一个精辟的“字”,这个“字”能够很好地衔接文本与设计。我继续搜索文献,看到最多的就是提炼出岳阳楼记中的“异”,“异,表现为两种景观、两种心情,似乎很明确,似乎又没有解决文本的内核,仅停留在表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从众
5、多文献中找到了一篇教学设计,把握关键,带动全篇一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陈瑜琳老师),这篇文章发表于1997年3月的内蒙古教育学报上,25年过去,但是其设计思想一点都不过时,现将其中的设计思路摘录如下:当我看到这个设计时,非常兴奋,这正是我要找的。陈老师用几个关键词“谪”、“异”、“忧”、“乐”,而且还有语文要素“描写”,而“描写”恰恰是我前不久讲的知识点,可以继续让学生迁移、运用、内化知识能力。于是,我就想改造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适应自己的语文课堂。记事:提炼出“谪”字,分析“谪”字的作用。点出滕子京的境遇、身份、时间、地点;为后文修楼、求记,写景、议论作铺垫。在讲解本
6、段中,重点分析字词有:守、越、明年、通、和、废、作文、以。字词的讲解不刻意强调生硬记住,而是通过上下文、文言句式的特点来进行推理。为了让学生深度理解“谪”这个字,我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比较滕子京与范仲淹两人的共同点,如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三年(1043),面对行政机构的冗员冗费、平民生计的困苦窘迫、辽与西夏的边境威胁等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范仲淹携手富弼、韩琦、杜衍、欧阳修、余靖等人,发起了雷厉风行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由于中国专制社会的“人治”痼疾和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改革难以维系,”次年(1044),改革派核心成
7、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范仲淹也于庆历五年(1045)正月被罢去参知政事,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十一月,又改知邓州,新政宣告失败。也正是在这一年,他的一位素有才能却仕途坎坷的朋友岳州太守滕宗谅,请求范仲淹为其治下的岳阳楼写一篇记文。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与范仲淹同登进士,知太平州当涂县,移知邵武军邵武县;治绩显著,被召试学士院,迁大理寺丞,因谏劝刘太后归政仁宗复贬邵武;仁宗亲政后,滕被召还,累迁殿中丞、左司谏,又因事外贬;康定元年(1040),西夏兴兵,滕知泾州,御敌有功,庆历二年(1042)十一月被范仲淹荐擢天章阁待制,充环庆路经略安抚招
8、讨使,兼知庆州,庆历四年春再坐事谪守岳州(巴陵郡),庆历七年(1047)迁知苏州,寻卒。滕宗谅在岳州时重修了州内名胜岳阳楼。司马光流水记闻卷十载:“滕宗谅知岳州,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能够不动用公款而成此巨构,滕宗谅确有过人之处。接到滕宗谅请求的范仲淹,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范、滕二人都有在中央和地方工作的经历,也都有理想未遂的遭遇,如何对待人生的出处进退,可能是他们都会面对的问题,于是范
9、仲淹借机将自己的怀抱和思考融入了这篇记文,与朋友共勉。描写:(1)第二节:“异”。由景及情,由物及人。从“巴陵胜状”到“岳阳楼大观”。抓住关键词“异”,一方面承接洞庭湖景象之魄大,一方面写后文景象变化之大。(2)第三节:“阴”和“悲”(3)第四节:“明”和“喜”(4)三、四节的共同点是时间从白天到晚上、从湖面到岸上,从旅人到虎猿,从渔人到水鸟。描写的方法有:时间的变化(早、晚)、空间的变化(动静、远近高低、色彩等)、范仲淹的化用。(5)此处再来一个超链接,深化学生的认知,补充资料如下:范仲淹饱读诗书,读过很多写洞庭湖的诗文,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如课文第2、3、4、5自然段就都有前人诗文的影子。第
10、2自然段化用了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长卿的“叠浪浮元气,中流灭太阳”(岳阳馆中望洞庭湖)、韩愈的“南汇群崖水,北往何奔放。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岳阳楼别窦司直)、元稹的“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洞庭湖)、柳宗元的“洞庭春尽水如天”(别舍第宗一)、崔珏的“湖中西日倒衔山”(岳阳楼晚望)等;第3自然段化用了唐代诗人元稹遭风二十韵所描绘的景象;第4自然段化用了唐代诗人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所表现的心境;第5自然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对杜甫登岳阳楼精神境界的弘扬与发展。(6)本部分,我的设计是点
11、名重要的字词外,让学生写一个有关于“描写”分析的文学评论,同时也对应讲课开头的“怎么写的”。要求是:学生从时间的变化(早、晚)、空间的变化(动静、远近高低、色彩等)、景与情的关系、范仲淹化用的角度来赏析描写的好处。(7)到字词梳理结束时,本节课已经结束了,以上的设计只能作为课后作业,下节课学生共同探讨。(8)为了使自己的语言课堂更加深动,我在备课时,摘录以下文字以作备用之需:中间三、四两段,从句式而言,属于连绵四言体,从手法而言则是铺叙。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叙正是赋的首要特点和基本技法。铺叙即是对事物予以穷形尽相的渲染,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呈现。范公正是这样做的,他在选择景物时颇具匠心
12、,牵涉到了多个侧面:“阴风怒号”是写听觉;“浊浪排空”是写视觉,宏观场面,动态风物;“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是写远景、静景;“橘倾楫摧”是写近景、动景,微观具象“虎啸猿啼”则又是写听觉。就是这样动静结合、远近相兼、眼耳并用、小大共举,将淫雨之下的洞庭一湖,描写得惊心动魄。写春和景明时也是如此,其角度甚至较之前更有秩序:“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是在宏观括,以静态传神;接下来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则转入细笔勾勒,而又并不雷同,沙鸥、锦鳞为动物,以动态喜人,岸芷、汀兰为植物,以静态邀宠。之后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则又兜回宏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为一动一
13、静,画出了湖中明月的不同形态。以上种种皆为所观之景,最后完全变换角度,以所闻之“渔歌”作为收束。宏观具象、动态静态、动物植物、视觉听觉交替呈现,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春光图,拉满了抒情的圆弓。(郭帅帅.岳阳楼记“破体为文发微J中学语文教学,2019(08):53-56.)议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经典名句,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这是我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议论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课后以文学评论的形式来完成!我的设计如下:(1)补充宋史范仲淹传,让学生了解范仲淹的一生经历。(2)后世文人的点评: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
14、以为殓,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钱公辅义田记节选)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己。元元好问(3)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对于这个答案,我的预设如下:第五段的独特魅力何在呢?窃以为极其重要的一点,是以宗教式的情怀超越了儒家传统的出处思想。这种情怀,与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一脉相
15、承,却又能夺胎换骨,后来居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是对君王的劝勉,认为君王应该与民同忧同乐。如果范仲淹只是简单地重复孟子的思想,这一段的议论也就会陷入老生常谈,显得平淡无奇。但是,当他嵌入“先”“后”二字,将其改造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古仁人”的思想境界就迥然高出君王及一般儒家知识分子的境界,呈现为一种更伟大的具有超越性的情怀。因为从哲学或宗教学意义上来说,能够“先天下”或“后天下”的,只能是超越性的“道”或宗教的“造物主”,而不可能是任何的个体的人,换句话说,“先”“后”给了一个时间的规定性,人类只能存在于先于人类和后于人类的时间过程之中。但是,这
16、并不意味着现实的生命体无法完成的任务,人类在思想与情感上也无法企及,当“先”“后”与“忧”“乐”不期而遇,一种超越性的思想与情感的力量就被创造出来。“先”“后”,还只是一种抽象的思辨,然而与形容词“忧”“乐”相搭配,则体现出一种感性的生动。这种感性,又以“天下”为比较对象,其重、其大自然无与伦比。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其思想高度、情感力度,都复绝古今,感人至深。千百年来,唯有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与之能相仿佛。(张剑.岳阳楼记的文脉断裂与情怀超越J.求是学刊,2019,46(02):146-152.)范仲淹的名言完全来自于孟子,为什么却比孟子更家喻户晓呢?这是因为:第一,从理念上来说,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