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备课: 知困录——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83823 上传时间:2024-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成长备课: 知困录——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成长备课: 知困录——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成长备课: 知困录——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成长备课: 知困录——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成长备课: 知困录——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成长备课: 知困录——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成长备课: 知困录——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师成长11备课】沈衡仲:知困录一一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自序“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这首夜吟诗是陆游晚年对生平作诗的回顾,是得之内心的深刻体会,近来每读此诗,总会引起感情上的某些共鸣。我自从事语文教学,忽忽己半个世纪,寒灯窗下,回顾既住,也真有“五十年来妄教书”之感,只是我还远远不能达到那种“金丹换骨”的境界而巳。诗人作诗,工夫如何,深没自知;教师教学,工夫如何,也是深浅自知的。我深知自己学识不够洲博,材力不够雄健,因而在教学生涯中,努力做到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

2、长也。”在教学工作中,为了“教学相长”,我不惜多用工夫,对语文教学工作能略有心得,也多得力于此。一、诗书敦夙好年轻时候有一位老师,好读书,善于填词,曾经有“坐老青毡,挥残鹿尾,消磨多少英雄气”的词句。我很爱读他的这几句词,但却并不能理解这位老师为什么竟然要“坐老青毡”,自然更没有想到自己的未来也会以教学工作为毕生事业。可是就在这位老师和其他老师的熏陶下,在家庭的影响下,自己却也培养了喜欢读书的习惯。最早读书,只爱看小说,沉迷于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书的情节。逐渐长大,就喜欢在大人的书架上乱翻,还用自制的小本子随意摘抄。最近整理旧物,发现有几本残破的童年物本,抄录了一些当时自己觉得

3、有趣的典故诗词之类,它们居然在无意中被保存了下来,竟还没有丢失。进中学以后,喜欢逛旧书摊,阅读的范围较前扩大了,新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大部分是那时期读的。及至就学国专,又扑入了故纸堆中。就学国专,虽说专攻“国学”,但国学门类很多,回忆当时所学,仍是杂而不精,浅而不深。例如当年曾圈点“四史”白文,只完戒了史、汉中的一部分,搁笔至今,未能竟读。虽也做了些编目、索引、札记等工作,总是缺少恒心,终于学无所成。30年代末,沈祖帛系蟆民先生避地来沪,在寓授易,我随任师味知前往旁听。飕民先生学识渊博,先世数代传易,他当时讲的是易学史略,主要从易学的起源讲到它的发展变化,不用讲稿,全部口述。后由任师等整理成讲

4、义,油印供大家参考。我当时旁听,对有些问题尚难理解;讲义也只是简要纲目,缺少具体内容。因此我阅读有关书籍,征引资料,写成易学史略疏证,对,易学史略讲义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疏证草稿曾由飕民先生作过修改补充,腾民先生并鼓励我作进一步研究。后来开始了教学工作,无暇及此。书稿一直保存到1966年,终于全部散失。而我对于易学的知识,也已遗忘殆尽,只是一接触到这方面的问题,仍不免怦然心动,抚然若失。郑板桥在思归行中说臣幼读书史,散漫无主张,如收败贯钱,如撑断港航。”回顾自己年轻时读书的情况,倒也仿佛与之相似。不过,拾取零散的钱,虽无系统,却也可以储藏备用,断港中撑船,虽无远大前程,但也学会了一些撑船

5、的基本方法,而这些在我期的教学工作中,在我“知困”而力图自强的时候,还是能够派得了用场的。二、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生时代过去了,教学工作开始了,生活进入了另一领域。如果说学生时代的读书是为了求知,为了兴趣,则执教时代的读书就更为明确地是为了提高学识修养,做好教学工作了。事实上从个人的体会来说,我是从教书中才更感到了读书的需要,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也是在边教边读中逐步明确的。我1941年开始走上讲台,当时学生对新来的年轻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找些难字难句之类的问题来问难,意在“掂掂斤量”。加以我工作的那所学校,使用的教材又是孟子、左传、史记以及古文名篇等,内容比较艰深。虽说这些东西也曾读过,但读与教

6、之间毕竟有很大距离,要教通、教好,还要经得起问难,却并不那么容易,需要认真踏实地备课,一字一句地钻研教材,甚至做到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要能背。于是我兢兢业业地勤翻书,勤诵读,勤思考,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来和学生一起切磋琢磨,倒也赢得学生的敬爱。解放以后,教学思想更新了,更认识到教书育人的伟大意义,深感教师责任的重大。教材改革了,语文课内容丰富多采,反映出新时代新社会的精神风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努力进修,很难达到新形势对教师的要求。于是我除钻研教材外,更勤读各种书报,吸取新的养料。在开拓眼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我更体会到学海无涯,要教好语文课,只研究几篇课文是不够的。特别是自己教书

7、的日子久了,有些课文巳经教了几遍,似乎可以满足于现状了,但如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则应该更多的是感到不满足。这种不满足的感觉,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教然后知困”。经过“教”更感到自己的“困”,这种“困”不仅是知识方面的贫乏,更在于感到各方面修养的不足,所以我力求从多方面去学习。“愿学新心养新德,长随新叶起新知”,我一直把张载咏芭蕉的诗句当作座右铭。平日虽然喜欢读读书,但读书毕竟不多。知困以后就挤出时间来多读书。王安石答曾子固书中曾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王安石说的是读“经”,我觉得教学工作亦

8、复如此。即以备课来说,如果只局限在某一篇课文的内容研究,章句推敲,那是不够的,还应该扩大到课文以外的有关知识中去。陆游示子遹,诗中亦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工夫,也正与王安石所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的精神相同。这里应该有对各种书本知识的“无所不读”,也包括对有关生活实践的“无所不问”。前人的经验启发了我,使我更确信备课要更多注意备到课文以外去,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备课备到课文以外,除广泛阅读,广泛接触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素养外,以课文为中心,发展开去,扩大阅读,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对此,我往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教材中有些课文是节选的,争取阅读全文以至全书,以便弄

9、清节选部分来龙去脉,了解其整体面貌。例如课文张衡传是后汉书张衡传的节选,着重介绍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教这篇课文时,如果能读一下张衡传全文,就可以看到他还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对张衡有全面认识后,教学时就会以丰富的资料,更为崇敬的心情,向学生介绍这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对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爱国感情,无疑是有好处的。又如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的节选,读一读项羽本纪全文,弄清“鸿门宴”来龙去脉,对“鸿门宴”在刘项之争中的重要意义以及课文中刘项双方针锋相对的言辞,讲解起来,自然更能心领神会,成竹在胸。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诸如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典故出处等,争取查阅原始资料,

10、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课文内容、作法有相互关联或可以进行比较的,也广为搜集,以资印证。例如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都反映明末的政治斗争,为了多了解一些历史背景,我阅读了明史的有关文章,如左光斗传、张溥传、顾宪臣传,魏忠贤传、周顺昌传,以及吴肃公的五人传、汪琬的周忠介公遗事等,然后由博反约地结合课本注解进行教学,比只局限于课文注解的使用确乎有游刃有余的感觉。三、对教材中有争议的间题或有歧义的文字尽可能多知道些说法,多掌握些资料,以便打开思路,讲课时可以择善而从。例如六国论,课本所选为苏洵所作,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但是秦并六国的这段历史,历来著名的文史学家,论述很多,看法各有不同,为

11、了多掌握一些资料,除课文外,我阅读了贾谊的三篇过秦论、苏轼战国任侠、苏辙六国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六国的评论、洪迈容斋随笔战自取亡、李祯六国论、梁启超战国载记等文章,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量篇章,供学生比较学习,从而培养他们对史实作出判断并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议论文的能力,取得一定成效。在教桃花源记时,接触到很多有争议的问题,比如说桃源是人境还是仙境,桃源中人是秦民还是楚民,桃源中人的衣着是秦制还是晋制,“外人”指的究竟是什么人之类,这些问题有的与教学有关系,有的在教学中不一定涉及,但既然教这篇文章,我就想多知道一些有关此类问题的各种看法。于是多方阅读古代有关桃源的诗文著作以及现代报刊有关桃源

12、的研究考证的文章,从而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领域,能够比较高屋建甑地掌握教材。四、对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一时无法解决的,多方查阅,尽可能从其他资料中找出旁证,力求解决。如狱中杂记中的“斯罗”一词,过去课本及诸选本均不作注,教师凭自己理解进行教学,颇不准确。后来从红楼梦的“撕掳”、“撕逻”和其他戏曲小说中的“厮罗”等互相联系,同音互推,在教课中把它解释为“勒索”之意。到80年代人教社课本增加了注解云:“同撕虏,这里是纠缠勒索的意思。”这个词就不成其为教学的难点了。扩大阅读范围,广泛接触各种资料,好处很多。有些教学中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或解决得不够理想的,往住会在无意中得到满意的解答。对某些课文的精神,在

13、广泛接触各种资料,作纵横比较,融会贯通以后,往往会领会得更透更深,教学时也能阐发得更好。这是我对有些课文虽然教过多遍,每逢重教,还能教出新意的原因。教然后知困,为了解除这个“困”就必须勤学以自强,个中甘苦,我也是“独心知”的。三、厚积而薄发围绕教材,扩大阅读范围,既增进学识,提高素养,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长期以来,我乐此不疲。宋朝的秦观回顾他读书的情况说,年轻时虽有强记之力,但是常废于不勤,后来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又常废于善忘。于是他选录了“经,“传,“子,“史,,中有助于为文的若干条,编为若干卷,题为精骑集,以弥补其“不勤”和“善忘”。他的治学方法对我很有启发。我年轻时就缺少强记之力

14、,而语文课涉及的知识面又很广,诸如文字、训诂,音韵、文学史、文学评论、文章学、目录学、天文、地理等等,教师虽不可能门门精通,但教材所涉及到的,却应该争取懂得,于是我在广泛阅读中,勤于积累资料。积累资料的方法,除有些可以由书刊剪贴保存外,主要依靠摘抄。明史载,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自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破,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顾炎武在抄书篇中述其祖父语,亦有“著书不如抄书”之说。我虽无抄而又焚、焚而又抄的“七录”之勤,却也有“著书不如抄书”之想,我读书时就是依靠勤抄弥补善忘,依赖勤抄以积累资料的。这种方法可能已属于

15、落后的“手工业”方式,但对我来说,始终把它当作一种用以补拙的手段。我对所需要的材料,或录全文,或摘其要,或综合编纂,或专题辑录,辅以评、按、索引等方式,以备不时检用。这种做法已由逐渐养成习惯发展到成为兴趣爱好了。资料积累务求丰富周详,但资料的使用却应当根据需要,有所选择,正如苏轼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所积累的各种资料,除作为自己进修之用者外,也有一些用于补充教学。例如根据教学需要以课文为中心,提供一些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路。但却不宜给得过多,否则学生负担太重,效果反不理想。我在教指南录后序时曾阅读过有关文天祥的传记以及指南录全部诗篇,但我仅选了指南录中与课文有关的若干首诗,供学生阅读,以便和课文相印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补充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境界,增加了学习兴趣,收获颇多。补充教学除扩大知识领域外,更在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一些治学的方法。如怎样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怎样通过查书、质疑等研究探讨以触类旁通,获取新知识;怎样做札记、摘卡片、编索引以积累资料等等。学生能够养成勤于自学的习惯,学会基本的治学方法,将会终身有用,其得益处就不仅在于提高语文水平而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