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任务型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任务型教学反思.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诗歌教学,朗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朗读,能够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品味赏析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诗歌,学生慢慢做到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在检查学生朗读时,关注学生的读音,教师及时指出错误的读音。最难的是节奏把握,本诗歌有七言、九言,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尤其是九言的,学生及时朗读,修复以前错误的认知,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正确的节奏。通过多形式朗读,比如:齐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让学生涵咏诗歌,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深层内涵。反复朗读诗歌,学生才会对诗歌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这是学生在文本情境中完成的,是重要的环节。最后学生配
2、乐朗读,师生共同朗读,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同频共振,学生才会真正进入到作者创造的诗歌中去。二、注重对课堂语言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评价至关重要,恰当的评价能够很好地推动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美的语言氛围中沉浸其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隔阂,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沟通,让师生共同享受课堂的美好。其中有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鲁迅先生建造的茅屋,当然这个地方学生出现了口误。我马上评价:”这位学生穿越地好,穿越地妙,鲁迅先生对杜甫有一个评价,鲁迅说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样的评价建立起杜甫与鲁迅的联系,让语文课堂增添了文化味道,也考验了教师的功底,考验了教师的教学机制与临场发
3、挥的能力。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想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第1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抱茅的群童称为盗贼?这个问题有意思,其中一个学生说这是杜甫的黑色幽默方式,看来群童家里也缺茅草,生活也是无助啊!学生的回答令我一惊。第2个问题:归来倚杖自叹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叹息?第3个问题:如果诗歌的最后一节去掉,对文章有影响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提出这三个问题实属不易,尤其是让学生提问题,这是挑战学生的思维。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对于一篇文章提出好问题也是有难度的,何况学生的阅读力呢?但是我们不能小看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打开源头活水
4、,就会不断地涌出美妙的灵感。课堂有点遗憾,第3个问题没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本来想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深刻理解,但是我相信学生有了自己答案,留在记忆的深处,慢慢开出一朵花,那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晶。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是作者博大胸襟的体现,前面三节是作者真实凄惨生活的写照,最后一节超越了现实的空间,超越了自身的欲望,实现了精神上的蜕变与升华,这才是杜甫的伟大之处。四、注重培养聚焦核心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们聚焦两个镜头,镜头一恶劣天气,镜头二生活环境,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师生对话共同走进文本,因为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我找了
5、一段暴风骤雨下的环境描写,其中描写风大,老舍先生也用了一个“卷”字,描写雨大,突出环境的恶劣。老舍的环境描写与杜甫的环境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环境的一个小整合。但是我出示骆驼祥子的片段时,学生不知道这部名著,也许单纯抽一段,学生也不易知道。解决生活环境,我设计的一个问题,任选一个角度,写几句话,谈谈感想。.假设你是“秋雨”你看到杜甫家的生活环境,你有何感想?2.假设你是杜甫的“娇儿”,你面对自家的生活环境,你有何感想?这也是我自己的创意,目的是以写作促进阅读理解。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站在另一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从而和文本融合在一起,形成立体的思维。教学也不是光直接进入,有时也采用曲
6、径通幽,给人一种新鲜感,一种生活的情趣,更容易走进学生的世界中去。五、注重背景资料的适切引入。在恰当的时机引入背景资料,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杜甫的生活境遇。引入杜甫北征的诗歌“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这样的场景,杜甫不是想着自己,而是黎民百姓,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魄。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思,使我们想起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其中有一句:“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J最为深刻的一点,虽然是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光在解读这篇诗歌上下功夫,还要读杜甫的其它诗歌,我读完了冯至先生的杜甫传,对杜甫的人生际遇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汲取诗圣的精神营养,还要读其他老师上课的经典案例,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经过这些思想的融合,才慢慢形成教这节课的风格,才能在课堂上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情境,走进学生,走进一个奇妙的课堂世界,才能享受诗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