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海排污口监测、溯源和规范化整治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海排污口监测、溯源和规范化整治技术指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入海排污口监测、溯源和规范化整治技术指南根据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化排污口设置和管理改革,推动建立健全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入海排污口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入海排污口监测、溯源和规范化整治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各沿海地市入海排污口监测、溯源和规范化整治工作。2编制依据(1)关于印送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的函(2)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试点工作方案;(3)关于印发长江、黄河和渤海入海(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分类规则(试行)长江、黄河和渤海入海(河)排污口命名与编码规则(试行)长江、黄河和渤
2、海入海(河)排污口标志牌设置规则(试行)的通知(环办执法函2023718号)(4)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全省入海排污口专项排查工作方案的函(环函202396号);(5)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6)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3-2007);(7)入海污染源排口专项排查技术报告;(8)关于印发长江入河和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监测实施工作要点(试行)的通知(环办监测函2023)261号);(9)关于加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的意见(环海洋2023)3号);(10)入河(海)排污口命名与编码规则(HJI235-2023);(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
3、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2317号);(12)关于印发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的通知(环海洋(2023)11号);(13)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91.1-2019);(14)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15)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442-2023);(16)海洋监测技术规程(HY/T147-2013);3工作要求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根据地市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整治方案(前期已印发入海排污口整治方案的地市,对照国办函202317号最新工作要求对整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后重新印发实施),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开展整治。将前期排查出的入海排污口统一开
4、展分类调整(附件1),并根据4个大类推进监测、溯源和规范化整治。在排查溯源形成的入海排污口责任主体清单基础上,由负责溯源的单位逐个分析各入海排污口存在的问题,编制形成入海排污口整治信息。现场作业中,可打印入海排污口溯源信息(附件2)、排污口整治验收合格判定条件(附件3)等表单后纸质填写。3.1工业排污口(1)监测要求:监测因子为p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及企业特征因子。(2)溯源要求:在全面监测的基础上,溯清各排污口的责任主体、污水排放路径、污染物排污状况等信息,基本查清污水来源,并填报排污口溯源信息表(附件2表1)(3)整治要求:从设置合法性、建设规范性、排污合理性三个方面识别问题、
5、开展整治。设置合法性。a)工业排污口设置已有备案手续的,应在“”报备。b)无备案或登记手续,应依法采取责令拆除、责令关闭等措施予以取缔。确需保留的工矿企业、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污水处理厂入海排污口,责任主体应编制入海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经专家审核通过,根据设置论证报告中的整治要求开展整治。完成整治后,提出补办设置备案申请。建设规范性。采用暗沟或者管道方式排放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018年修正),排污口出水管口位置设置在低潮线以下。对于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老化破损、排水不畅、检修维护难等问题的,因地制宜采取调整排污口位置和排污管线走向、更
6、新维护设备、设置必要的检查井等措施进行整治。排污口设置应当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在明显位置树标立牌,已有标识牌的可在原有标牌上增加“”平台导出的二维码,无标识牌的可先在树立电子标识牌,待国家最新要求下达后完成树牌。排污合理性。现有排污口应尽可能清理合并,有纳管条件的纳管后排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无纳管条件的接入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原则上一个企业只保留一个工矿企业排污口,对于厂区较大或有多个厂区的,应尽可能清理合并排污口。推动一个排污口只对应一个排污单位;确需多个排污单位共同一个排污口的,各排污单位应分清各自责任,并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4)验收要求:由各设区市组织按县、区、管委会等行政区域分
7、别完成验收,建立入海排污口数字化管理“一口一档”。排污口整治验收合格判定条件见附件3(下同)3.2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1)监测要求:监测因子为p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及企业特征因子。(2)溯源要求:在全面监测的基础上,溯清各排污口的责任主体、污水排放路径、溯清污染物排污状况等信息,基本查清污水来源,并填报排污口溯源信息表(附件2表2)(3)整治要求:从设置合法性、建设规范性、排污合理性三个方面识别问题、开展整治。设置合法性。a)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设置已有备案手续的,应在“”报备。b)无备案或登记手续,确需保留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入海排污口,责任主体应编制入海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经专家
8、审核通过,根据设置论证报告中的整治要求开展整治。完成整治后,提出补办设置备案申请。建设规范性。采用暗沟或者管道方式排放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018年修正),排污口出水管口位置设置在低潮线以下。排污口设置应当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在明显位置树标立牌。排污合理性。推动一个排污口只对应一个排污单位;确需多个排污单位共同一个排污口的,各排污单位应分清各自责任,并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排污口应满足达标排放要求。(4)验收要求:由各设区市组织按县、区、管委会等行政区域分别完成验收,建立入海排污口数字化管理“一口一档”。排污口整治验收合格判定条件见附件3
9、(下同)3.3农业排口(1)工作范围: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污口,规模化标准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执行;规模化水产养殖排污口,指30亩(含)以上的海淡水池塘养殖主体和3亩(含)以上的设施大棚(含工厂化)养殖主体。(2)监测要求:监测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3)溯源要求:沿海各设区市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农业农村(渔业)等部门,摸清畜禽养殖、海水养殖排污口底数。逐一明确排污口责任主体,查清养殖方式和排污口分布、数量、排放方式、排放时间和频次、排放去向等关键信息,并填报排污口溯源信息表(附件2表3)(4)整治要求:规范整治布局不合理、责任不明晰,以及群众反映强烈、污染较为严重的海水养殖排污口。
10、对于集中分布、连片聚集的中小型海水养殖散排口,鼓励清理合并,统一收集处理养殖尾水,设置统一的排污口,各排污单位应分清各自责任,后续在备案信息中载明。排污口设置应当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在明显位置树标立牌,可先在树立电子标识牌,待国家最新要求下达后完成树牌。(5)验收要求:由各设区市组织按县、区、管委会等行政区域分别完成验收,建立海排污口数字化管理“一口一档3.4其他排口(1)监测要求:监测因子为p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石油类等。(2)溯源要求:在全面监测的基础上,溯清各排污口的责任主体、污水排放路径、溯清污染物排污状况等信息,基本查清污水来源,并填报排污口溯源信息表(附件3表4)(3)
11、整治要求:有纳管条件的纳管后排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无纳管条件的接入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推动一个排污口只对应一个排污单位;确需多个排污单位共同一个排污口的,各排污单位应分清各自责任,后续在备案信息中载明。无排污口标识牌的可先明确树牌计划,待国家最新要求下达后完成。(4)验收要求:按行政区域分别完成验收,建立入海排污口数字化管理“一口一档”。4相关技术要求4.1 监测要求4.1.1 监测断面(点位)设置监测点位原则上应设置在入海排污口出水处。若有排污单位废水混入的入海排污口,应在排污单位废水总排口和入海排污口处同时设置监测点位;有且仅有一个排污单位排入的排口,可以只在该排污单位废水总排口处
12、设置监测点位;所有入海溪闸(坝)在其上游来水一侧设置监测断面。4.1.2 监测频率所有入海排污口至少开展1次监测,应选择排放水质较差时段开展监测。对于呈季节性、间歇性排放特征的排污口,应合理选取监测时段。如水产养殖、水产加工等污水排口应选择养殖活动排水期间和水产加工生产旺季开展监测;雨洪排口应在晴天现场核查、降雨后开展监测,分析有无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混入的情形;溪流、沟渠、河港等排口,应开展降雨后的加密监测,分析是否存在借雨排污或雨水冲刷造成污染等情形;受闸(坝)等控制的排口,应开展丰水期泄洪期间的加密监测,分析是否存在蓄水期水质恶化等情形;对于沿江、沿海一些坑塘、库湾存在降雨时溢流外排情况
13、的,应在溢流时开展监测。原则上,应重点选取丰水期做好监测工作。4.1.3 分析方法(1)入海排污口监测参照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91.1-2019)执行。海水养殖污水排口等海水基质(盐度大于2)的排污口,水质指标分析方法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442-2023)、海洋监测技术规程(HY/T147-2013)执行。溪流、沟渠、河港等排口水质指标分析方法参照地表水监测要求。(2)入海排污口监测要采集排口所排出的水样,避免受纳水体对样品的影响。设闸(坝)的排污口应在闸(坝)上来水一侧采样。(3)开展监测时,应同步记录排附近及周边环境存在黑臭水体、油
14、污、垃圾堆积或其他环境风险隐患,以及有无岸边和水面存在垃圾、漂浮物、油污等情形,并拍摄照片或视频。(4)开展监测时,同步测排口流量,若无法按照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91.1-2019)中规定的方法测量,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容积法、浮标法或情景分析法估算污水的流量,或通过溯源调查排放单位获取。(5)以下情形可使用2023年已有的监测数据:已开展自行监测、在线监测或监督性监测的入海排污口监测数据;各地组织实施其他专项监测数据。4.1.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按照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91.1-2019)、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23)、海洋监测
15、技术规程(HY/T147-2013)、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要求执行。4.1.5 水质评价工业和城镇污水厂排污口监测结果,可作为生态环境考核及执法依据。4.2溯源要求4.2.1 溯清关系在全面监测的基础上,开展入海排污溯源分析,即溯清排污责任主体、溯清污水排放路径、溯清污染物排污状况,基本查清污水来源,填报入海排污口溯源信息表,相关信息上传应用场景。溯源方式,通过管道排放的,优先利用管网资料确定,也可借助探地雷达、管道机器人等先进手段进行溯源;通过自然沟渠排放的,优先利用人工徒步或无人机等方式确定;通过混接混排等其他隐秘方式排放的,可开展靶向溯源,应组织资料分析、特征因子监测、执法检查一级利用高科技、工程手段,实施溯源倒查、关联筛查。针对海水养殖排污口,沿海各设区市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农业农村(渔业)等部门,摸清海水养殖排污口底数。逐一明确排污口责任主体,查清海水养殖方式和排污口分布、数量、排放方式、排放时间和频次、排放去向等关键信息。通过溯源,进一步明确“污染单位-排污通道-排污口-受纳水体”的排污路径。原则上所有排均开展溯源,对于明确无污水汇入的城镇雨洪排口、天然沟渠、河港(涌)等其他排污口可不开展溯源。4.2.2 明确责任主体查清水污染物排放单位,逐一确定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