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凭什么认同一所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凭什么认同一所学校.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我们凭什么认同一所学校杨林柯每年的升学季,总有要填报志愿的学生。这时候我很怕家长朋友问到“某个学校怎么样”之类的问题,一是我不在那个学校工作,信息不对称,无法了解详情;二是我也不会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就一定是好学校。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和不久前的一场饭局有关。当时在场的有好几个不同学校的许多老师,他们大多在倾诉自己的辛苦,谈论学校管理的问题,虽然他们大多在城市的重点学校,待遇不错,但他们好像有很多委屈。只有一个来自农村学校的老师,待遇不高,已经退休,在一所学校干了一辈子,对这所学校很有感情,他还拿出他们学校欢送他退休的活动照片给大家看,引得一圈人羡慕起来。由此我想到一个话题:我们如何认同一所
2、学校?我想,判断一所学校好不好,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考查。第一个层面:校园环境、师资水平和办学理念。首先是校园环境。我们走进一所学校,直观感受到的是校园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学校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心理空间。育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的建筑布局是否合理,指示标牌是否明显、准确;学生的活动空间是否足够开阔,教学设施是否足够安全;墙上有没有学生的作品展示;校园里有没有书声、笑声、掌声、欢呼声;绿化面积如何,是不是环境优美;不管是办公室还是教室,是不是干净卫生这些都可作为判断的标准。校园环境还包括学校的文化环境。比如校园门口的摆设,门卫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学校宣传栏里的布
3、置,教室里张挂的标语,师生的谈吐这些也是判断的依据。其次是师资水平。教育是一个个教师做出来的,教师的能力、水平、敬业程度,直接影响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的优秀教师多,这所学校大抵不会差。这些年的教学改革说到“课程”,实际上,教师才是最大的课程。有句话说“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往往忽视了好校长手下应该有一群优秀的教师。最后是办学理念,这个很重要。你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你希望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将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风气和文明程度。当然,学校的办学理念某种程度上就是校长的办学理念。认同一所学校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认同一名校长的办学理念。这一点并不是每一名校长都心中有数。许多人
4、往往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被送上校长岗位的。彼得定律说,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而上升到高位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领导从上面提拔;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彼得定律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不是每一个校长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而被选拔上去的,也并不是每一个校长德能配位,有些情况下校长是因情势、机遇而被“拉”上去的。如果一位校长当了十几年了,还在想要不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那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就很值得怀疑。一个有教育追求的校长一定会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不是挂在墙上用来宣传和应付检查的,而是在办学过程中要长期坚持并带动教师去
5、努力实施的。第二个层面:学生和教师的感受。从学生在这所学校具体的体验、感受出发去评价一所学校也许比较靠谱。这所学校是真正“以学生为本”,爱每一个学生,服务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还是把“以学生为本”挂在嘴上,实际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有的学校挂着“因材施教”的招牌,实则是区别对待,甚至是“马太效应”式地对待学生一一对成绩好的学生免除学费,安排优秀教师重点辅导;而对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不仅暗中收高价,甚至歧视他们。这一点,家是们往往看不到,只看到教育管理部门给这个学校挂的各种招牌和认可标签。其实,国家标准是一个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也许才靠谱。学生在这所学校是不是过得充实
6、、快乐?每天都会有成长,还是每天都在被折磨?学生最有发言权。有的学生从一所学校毕业之后,常在寒暑假回母校看看,找以前的老师叙叙旧,甚至再听老师上一堂课,再到原来的教室坐坐,再唱一回校歌,再去操场打一次篮球,再到原来的食堂吃一次饭,再欣赏一下校门口熟悉的风景然后再兴致勃勃地离开。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往往在其离开后表现得最为突出,这是人之常情。学生愿意回来看看,也能说明这所学校在学生心灵上的投影,至少是不被厌恶的。爱校园,其实爱的是自己经历的那段时光,爱这里的种种美好。所以从学生的感受出发考查某一所学校也许更为真实。从一所学校的老师的角度考虑,就是看这所学校如何对待每一位教师,
7、是不是对教师有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这就要考虑这所学校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有些制度也许只有利于管理或“统治”,而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益,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诸如各种检查、评比、群体化的分析,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很难说得清楚,只有教师的直接感受才最为真实。有些评比分析带来的恰恰是教育的野蛮,使一些反教育的行为大行其道。我知道的,恰恰是一些学校在进行了这种评比分析之后发生了校园悲剧。学校作为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共同体,教师对这个共同体应有三(单位)认同、利益(收入)认同和价值(精神)认同。第一种认同,就是确定你在某所学校,是这所学校的员工。这所学校在当地的地位如何,社会影响力如何,同时也在
8、影响你的社会身份和在他人心中的分量。第二种认同,就是说一名教师在这个单位领工资,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那么这个共同体能不能让自己的劳动获得合理的回报?收入是不是能够支撑自己的生活?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体面的生活,教师也一样,收入高的学校自然会有相对较强的吸引力。第三种认同,你是不是认同这所学校的文化?是不是认同这所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当然学校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校长文化,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校长的教育价值观。在一个共同体中,谁的权力最大,谁的责任和影响力也最大,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三种认同,核心还是价值观的认同。如果教师对该学校的价值观没有认同感,也就是不认同这所学校的文化,即便工
9、资收入很高,学校也不可能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最多只是提供了一个谋生的饭碗,难以让教师有归属感。当然,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判断,是一种内在判断。一所学校到底好不好,学生、老师最有发言权。现在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社会往往根据升学率来判断一所学校的好坏。在升学率高的学校,虽然教师的待遇好一点,但随之而来的是严格的要求和对学生个性的扼杀。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考虑,这不一定是好学校。当然,除此之外,也要看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是不是身心健康,正直、诚实,有责任心,有社会担当,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才是关键。只不过我们目前对学生的后续发展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所以判断一所学校好不好,有多元的角度,可以从内部,也可以从外部;可以从硬件,也可以从软件;可以从当下的影响力,也可以从学生的后续发展但无论如何,仅仅看升学率的线性思维肯定是不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