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人文意蕴培植学生人文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挖掘文本人文意蕴培植学生人文精神.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挖掘文本人文意蕴,培植学生人文精神摘要: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资源,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剖析作品情感让学生生发悲天悯人的情怀,引导学生内省使其追求善良的人格,组织平等对话激发学生质疑的勇气,对比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大义。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挖掘文本的人文意蕴,实现语文知识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的统一。关键词:人文意蕴;人文精神;高中语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促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学会更好地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突出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让学生提升品德修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认识到人文精神是蕴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所以要学会
2、从文本中挖掘资源,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培养其人文精神。一、剖析情感,生发悲悯情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教师要利用讲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创设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其情感共鸣。教师要促使学生品味作品,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反思自己的人生,促使学生不断生发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在学习祝福一文时,有的学生对祥林嫂的悲惨经历竟然发出了窃笑,这说明他们没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作品人物关系,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出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图,然后标注四叔、四婶、婆家人、“我”和祥林嫂的关系,及每个
3、角色为祥林嫂做了什么。通过关系图学生发现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人们用病态的视角看待祥林嫂,甚至成为谋害她的帮凶。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进行解读,说说如今的女子拥有怎样的权利,而当时的祥林嫂又处于怎样的状态,想象自己如果处于她的生活境地,又要如何面对人生。如此解析,学生逐步对祥林嫂产生了同情之心。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祥林嫂是深受封建社会迫害的人”,由此也引发出学生更深入地阅读分析文本。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积极展开情感教育,促使学生的情操更高尚,人格更健全。学者黄荣华认为在高中阶段的生命体验中,师生之间伴随着思想碰撞,教师要成为引领者,要促
4、使学生发展、修正、丰富自己的情感,从而获得文化认同,达成人格生成。教师要积极挖掘文本资源,引导学生逐步生发悲天悯人等积极向上的情感。二、内省体察,追求善良人性学者皮亚杰认为外部信息只有和固定的心理图式相通,才能被同化,才会有反应,否则就会视而不见。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也要避免直接灌输相关的知识,而要积极促使学生进行内省体察,尝试注意到自己的人性变化,思考怎样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同化,逐步形成善良的人性。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配乐诵读,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引导其学生对比分析,思考作者的生平和其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这首词作的创作
5、之间的关系。在细细品味中学生能感受到作者的心理状态,并对其产生同情的心理,进而激发学生内心的善良人性。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我演绎,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尝试揣摩作者当时的内心独白,并根据作者的内心活动将这首词改写成短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真实情感,促使其和作者形成共鸣。有的学生提出:“在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秋高气爽的好风景,但是作者却身处人生的困境,所以她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写出了人生的悲凄。”在解析中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感悟,其同理心也有所提升。内省体察是一种心理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充分体会其中的妙处,尝试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原文字里行间展现
6、出的人文内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分角色诵读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形成共鸣,从而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思,体会人生哲理。三、平等封话,点燃质疑勇气对话教学要以平等为基础,以对话为原则展开。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构筑平等互动的对话课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和自己平等的独立个体,与他们合作互动、探究创新,这样才能促使他们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质疑,大胆地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这种质疑的勇气本身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学习雷雨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认为:“周朴园还留着当年的家具,这说明他对鲁侍萍还是有感情的,我觉得这样的人并不坏。”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并没有直接
7、反驳,而是让他们展开自主辩论,尝试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让学生结合文本,说说有哪些词句体现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其中是否有矛盾之处。有学生很快就发现周朴园在得知鲁侍萍真正身份时就横眉冷对,还怀疑她别有企图,让人很难想象这和之前那个深情的周朴园是同一个人,教师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矛盾情感的原因,学生认识到这和周朴园的身份有关,他是伪善的,当两人的关系损害到其利益时就会原形毕露。这类辨析在平等对话中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大胆质疑,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挖掘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因素,探究新意义和新思想。四、对比阅读
8、,认识民族大义入选教材的文本多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比阅读,可以将作品中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看看他们身上展现出的精神气质有什么不同,从而认识民族大义。也可以对比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进而认识人性的复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对比阅读的方式体会烛之武的人物形象。首先可以将文章中的烛之武和秦伯进行对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说说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思考其为何在强大的秦师面前丝毫都不畏惧,还敢于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烛之武和荆轲进行对比,思考同样是面对强秦,他们的
9、做法有什么不同。学生认识到烛之武和荆轲都是勇敢和忠义的代表,他们在面对国家利益受损时都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向前,但是二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一样,烛之武更具有智谋,采用据理力争的方式让秦伯自己认同其观点,进而退兵,而荆轲则更为勇猛,面对生死大义凛然处之。在对比分析中学生体会到了人物形象身上的精神力量,教师再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思考对自己有什么启迪。久而久之自然能培养学生崇尚正义、憎恶黑暗、追求自由平等的品质,使学生理解民族大义的内涵。总之,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包含的人文素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作者简介:陆丹萍(1983),女,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三垛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