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养好蚕宝宝织出大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池市:养好蚕宝宝织出大产业.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河池市:养好蚕宝宝织出大产业一、总体情况(一)桑蚕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继续保持领先,区位优势突出多年来,河池市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机遇,契合河池市发展意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借势发展,将桑蚕产业确定为实现脱贫攻坚重任的主要产业之一,2019年,全市桑园面积94.15万亩,蚕茧产量13.28万吨。从2005年起,河池市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连续15年保持广西地级市首位。河池市已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产茧市,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广西蚕业看河池”的发展格局。宜州区的发展和区位尤其突出,桑园面积超过了37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县级桑蚕生产基地,并于2
2、018年获得中国蚕学会授予宜州区“中国蚕桑之乡”称号;2019年分别获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农业农村部等9部委认定为宜州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获得桑蚕产业强镇示范项目资金IoOo万元。2023年6月,南丹瑶蚕平板丝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进一步提升了河池市桑蚕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二)桑蚕产业助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成效显著河池市桑蚕涉及全市11个县(区)129个乡(镇)1106个村近23万户农户。2019年蚕茧产量13.28万吨,产值56.18亿元,平均每户年养蚕收入2万多元,实现蚕农年人均产值6000多元,其中,全市年养蚕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达13万多户
3、,5万元以上的有2万多户。蚕桑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47万户,解决7.5万人脱贫致富问题,贫困户养蚕总收入约4.3亿元,户均收入1.7万元,贫困户养蚕收入占全市蚕农养蚕总收入的7.2%。2023年计划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0.4万户、1.8万人脱贫。二、主要经验做法(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目标1 .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河池市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石山地区,显性和潜在石漠化占总面积60%以上,耕地占11%,人多地少又缺水。河池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借势“东桑西移”战略契机,将桑蚕产业确定为产业脱贫的主要产业之一,2017年以来,河池市委、市政府下发河池市“十三五”期间推进“十大百万”扶
4、贫产业工程的实施意见,在原有桑园的基础上,再定新目标,并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并列入各县(区)年度绩效考评考核内容。2 .坚持循环发展,综合开发。河池市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着力抓好桑枝、蚕沙、下茧、蚕蛹等大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利用蚕沙、桑枝生产食用菌,引进企业生产蚕沙、废菌棒有机肥,首创了蚕沙、桑枝商品化治理模式,初步形成“茧丝绸”“蚕沙一有机肥”“桑药或饲料”和“桑一菇一肥”循环利用模式。一是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生产重点扶持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企业,开发桑枝食用菌市场,建立桑枝食用菌品牌,进一步扩大桑枝食用菌生产规模,桑枝有效利用率在60%以上。2019年河池桑枝
5、食用菌生产量达1亿多棒,产菇3万多吨,总产值2.5亿元。二是广泛推进蚕沙有效利用。每年有效处理蚕沙50万吨,并引进外地资金、技术和企业,利用蚕沙生产生物有机肥,每年收集加工生产的蚕沙有机肥1万多吨。全市蚕沙处理达80%以上。三是大力推广立体生态种养模式。重点发展食用、药用、饲料用、观赏型生态桑,在桑园套种白菜、萝卜、马铃薯、花生、黄豆等农作物和套养桑园鸡等,提高桑园的单位面积产值和复种指数,促进蚕农增收。同时,积极研发桑果酒、桑果汁、桑果醋等产品,推出桑叶鸡、桑叶肉丸、桑叶馒头、桑叶鱼汤、炸蚕蛹等特色美食,延长桑蚕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有力助推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四是全力推进桑枝叶饲料应用技术
6、示范推广。桑枝叶饲料将会为河池寿乡牛提供优质的饲料来源,提升“世界长寿市,河池寿乡牛”品质和效益。3 .注重科技引领,助推产业升级。全市以科技创新、创意和创造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广西蚕业人才小高地、浙江大学和西南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力量,加快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和蚕用新机具的研究。一是引进示范推广桑蚕优良品种。在桑品种方面,推广和引进桑树桂桑优系列等,在蚕品种方面引进“两广二号”“桂蚕2号”等品种,以及开展中低产桑园改造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二是大力推广省力化技术和具器。广泛使用“桑枝机械伐条”“框叠式小蚕共育”“大蚕简易大棚饲养”“轨道式给桑”“自动上族技术”“快速采
7、茧器”“新桑园快速成林丰产”等省力化技术。这些优良品种和省力化技术提高了工效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三是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氛围。对接好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31位岗位专家和25个国家试验站在河池的成果转化工作,努力创建宜州国家蚕桑“一县一业”示范样板建设。四是加大培训力度。邀请科研院校、外地专家与本土专家和技术能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每年组织培训各层次的蚕业技术人员2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万多份。4 .强化招商引资,发挥企业带动能力。发展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是推进桑蚕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河池市积极引进茧丝绸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抓好茧丝的精深加工和织绸、针纺、绢织、服装、纺织
8、工艺品等丝绸系列产品开发,推动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初步形成茧丝绸加工产业集群。2019年,全市茧丝绸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5家,装配自动堞丝机384组,年产蚕丝6600多吨,销售收入达30亿元以上,位居广西首位。5 .建好示范基地,带动面上生产。首先是重点建设宜州区刘三姐桑蚕高效生态核心示范区,该示范区成为自治区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并不断推进该示范基地成为“要素集中、三产融合”及农民持续增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示范基地。其次是统筹推进各县(区)县级示范基地和乡级示范基地共同协调发展,每年各县(区)都要完成高产、优质、高效300亩以上连片县级示范基地和100亩以上乡级示范基地各1个,这些示范
9、基地看得见、接地气、可模仿,充分带动当地桑蚕产业的发展。(二)完善产业发展机制,保障措施落实到位为确保桑蚕业的发展,河池市在保障方面建立多项措施。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实施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领导负责制,成立由1名市领导担任组长的桑蚕产业领导小组,各县(区)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将桑蚕业发展纳入各县(区)、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考评,做到责任到位,落实到位。二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按照河池市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方案的要求,支持贫困县集中资源发展优势扶贫产业。认真研究上级政策,对照标准,罗列清单,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不断加大对桑蚕业标准示范基地、资
10、源综合开发利用、新产品研发、品牌打造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与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保险等衔接,建立合作渠道,充分利用金融扶持政策发展桑蚕产业。三是完善基础,做好保障。重点加强对桑蚕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等,为发展高效高质桑蚕产业提供保障。(三)强化管理,推动产业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研究部署桑蚕生产工作,对桑蚕生产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统筹安排。二是把桑蚕生产目标任务和示范基地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考核指标,每年组织力量对各责任单位进行督查指导4次以上,及时跟踪问效。三是结合“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积极宣传种桑
11、养蚕的经济效益,鼓励群众发展桑蚕生产。四是认真贯彻落实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加强蚕种等蚕业生产物资市场的监管,确保蚕种、蚕药经营者和蚕农合法利益,使市场健康有序开展。三、经验启示(一)市委、市政府要高度重视由于种桑养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作用明显,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抓住国家实行“东桑西移”的区域布局调整的大好机遇,因势利导,积极宣传,把发展种桑养蚕作为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制订蚕业发展规划,出台各种扶持桑蚕生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把桑蚕产业列为“十大百万”扶贫产业之一,使桑蚕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12、。(二)善抓自然禀赋,因地适宜发展河池虽然土地宜耕面积少,但处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沛,四季宜耕,年太阳辐射量为1106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360天;年平均降雨量1247.1毫米。这些都对桑蚕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桑树生长快,生长期长,一年养蚕的造数和世代数多,有利于发展桑蚕生产。(三)要有健全的桑蚕业推广服务体系河池具备完善蚕业技术推广体系,完整的蚕业技术推广队伍。市一级设有蚕业技术推广站,各县(区)分别设有蚕业指导站或桑蚕办。有3个蚕种生产单位是事业编制。这些蚕种生产单位不但保证了蚕种的供应,在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推广上更是一支强大的技术力量。(四)要注重科研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河池桑蚕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省力化具器等的推广与应用,目前,河池在这方面在全国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