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每课教学反思第1节物质的构成分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初中学生刚接触的微观世界,还不能很好地认识分子的特点。本节课力争在引入、类比等方面加强学生对分子的认识,由宏观现象的观察进入微观世界,再由微观世界走出宏观世界是这门课的一条教学路线。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不多,在设计上安排了一课时。课上完感觉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还是不很到位,所以觉得还是应该安排两个课时比较合适。第一课时可以讲分子的认识和分子的质量体积较小及分子间存在空隙。第二课时可以讲分子是不停的运动和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如下: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用一杯水让学生思考不停的分辨
2、,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来进行猜想。通过蔗糖在不同情形下的观察引入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大小通过数据的说明来得以体现,而分子之间有空隙用酒精和水的混合现象引起思考,再用黄豆和芝麻的混合来体现分子之间有空隙。第2节质量的测量在质量的测量中学生经常会发生一些错误,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1、测量前的调节:将天平放平后,移动游码到零刻度线,并调节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2、测量时的调节:左物右码,通过加减祛码并移动游码式天平平衡。注意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3、如果测量前没有将游码归零,则测量结果要偏大,应将测量结果减去游码没有归零的读数。4、如果测量时将物体和祛码放反了位置,测量结果也偏大,应将祛码
3、质量减去游码读数。5、如果天平的祛码使用时因为生锈或粘上污迹使祛码偏重,则测量结果偏小。6、如果天平的祛码使用时因为磨损使质量偏小,才测量结果就要偏大。第3节物质的密度总的教学思路:一、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二、重难点的突破: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
4、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
5、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2、对于g/cm3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
6、程没有做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三、不足之处: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2、通过本节学习,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堂习题课进行巩固拓展。3、在本节习题课中,还需要补充体积单位换算知识,让学生熟练m、dm、cm?的换算关系,还要明确I、m1的换算关系。第4节物质的比热本次教学中,教师采用了问题导入的教学方法,配合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来探究比热性质,关于比热容以及物质的比热容的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这种实践性质的
7、教学方式营造出了一个积极向上乐于合作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性。但是,该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不同,对于学生要求更高的操作能力和科学知识储备,而班级中表现较差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操作时间和辅导。然而,因为学生之间的积极合作,渴望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可以通过制定必要的补充措施来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第5节熔化与凝固熔化和凝固这一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做好一和石蜡的熔化实验,让学生总结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的熔化曲线,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固体熔化时的特点,进而引出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把凝固作为熔化的逆过程来展开教学的。实验方面在课前我也是做了大量的准备的。的熔
8、化实验很难做到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所以我将实验室里的块状研磨成粉末状,还要求实验过程中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在上课前我还把学生(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而且也有要求一个学生观察状态变化的。这堂课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好好地利用学生的实验成果,实验数据来展开教学。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上完课自己想想也觉得怎么会这么做的呢?其实我自己的教案设计是想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实验数据来作曲线的。可是又在上预设了一组数据,以防,且的学生做不出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结果学生做出来了)现在想想就算学生做不出来又何妨,照样让学生画曲线啊。再跟正确的实验曲线进行对比,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碰
9、撞,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主动地进行思考。还有一点我上课过程中有些问题设计还不够有效性,这块也是我自己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方面。第6节汽化与液化本节课首先通过用酒精写字的小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汽化的概念,然后介绍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于蒸发现象,学生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对于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水的沸腾现象,大多数学生并未仔细观察过,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和特点。本节内容属于科学探究实验课,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前、课后的收集资料,课堂上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还有问题的,讨论等等,特别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从实验装置到装水、加热、测量温度、观察时间
10、和实验现象(气泡、声音的变化)、记录等,要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学习内容,确实有点困难,所以这节课从实验的设计到实验的进行我都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选出比较合适的方案进行实验,然后再具体分工,共同完成。实验数据处理时,各小组针对“为什么各小组测出的水的沸点不同?”展开讨论,学习氛围浓厚。在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水的沸腾实验理解不深,实验装置顺序不明确,可能是学生实验过程中没有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只关心自己的任务,对于同组其他的实验任务不关心,导致对于实验某些环节含糊不明确。所以启发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11、性,充分参与到完整的实验环节中尤为重要。通过对自己这堂课的思考,这节课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学生对水的沸腾实验理解不深及无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堂中进一步加强巩固;二是整个环节的衔接过程中有些地方不自然,学生思维有些跳跃,不利于学生接受;三是整堂课时间把握不合理,水的沸腾实验占用大部分时间,导致后边时间不充足。第7节升华与凝华一、教学设计反思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识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
12、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
13、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果能以四个同学为一组,再加上一些其他实验及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找一些发黑的灯泡或用过的卫生球等等,这样可通过实物深加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教学过程反思从课堂引入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探究实验环节跟设计比较作了改变,因为实验室的原因,将原定的分组实验改为了一大组的实验,但指导学生观察做很好,学生虽然没有每一个动手做实验,但我感到效果也不会差。在学习有关应用时,学生都很踊跃,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积极开动脑筋努力回答问题,充分解绍学习人
14、工降雨,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应用认识得到强化。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还是说得较多,今后应将问题多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三、教学得失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
15、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而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从这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叫好。第8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这一重点,由小活动引入变化,再从学生身边实例出发,寻找各种变化中有没有别的物质生成,从而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本节课在教师引导下的有效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
16、学。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设活动,导入新课老师利用一张纸,一盒火柴,让学生动手活动,能让这张纸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个小活动不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也让学生在进行简单的活动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并尝试实验现象的描述,从而将学生学习不断推向新的高潮。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四、教学建议1、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于教师应用的化学术语既新奇又陌生,应避免使用过多,寻找通俗易懂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