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2014年中考: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SPan孟子二章【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
2、,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一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span襄阳记【注释】传:左传。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诱:教导。12o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以天下之所顺以:(2)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克:Ao天时不如地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C.环而攻之而不胜Do生,亦我所欲也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14o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15o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16.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乙文则是告诫子孙。(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二)比较阅读文言文(10分)12.(2分)每小题1分.(1)以:凭借。(2)克:战胜,取胜。13.(2分)B14o(2分)其中四字必译出域、以、固、威。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5o(2分)每空0.5分。和天地君臣九族16.(2分)每空1分
4、。施行仁政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此题只答后半部分或“以和为贵”得0.5分;只答前半部分不得分)。(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
5、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注释】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犯禁:触犯禁令。【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
6、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委而去之()堂民不以封疆之界()是以善为国者()必先箪民.()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o环而攻之/而不胜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得道者/多助Do民贫则/危乡轻家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奚以知其然也?12 .理解填空。(3分)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甲】文从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的角度来论述。(二)、甲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7、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孟子日:桀、纣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扩也。”【注释】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与:同“为”,替的意思。尔也:而已。扩(kung):原野。乙译文孟子说:“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天下的人民;失天下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方法:得天下人民,就得到了天下。得人民有方法:得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收集,他们
8、厌恶的就不要给他们。人民归附仁德的君主,就如同水往低处流,野兽向旷野上奔跑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寡助之至()(2)亲戚呼之()所当勿施尔也()(4)兽之本扩()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句子:翻译: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什么?4 .乙文中说到了“桀、纣”失天下的原因,请用甲文中的句子来解释。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三、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9、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日:“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縻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翻译: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
10、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富足安定。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尊民不以封疆之界()追者W曰()7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o攻/亲戚之/所畔
11、Bo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o子奇/必能/治阿D.出仓膜以/赈贫穷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9o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Wo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四)、(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日: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乙)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
12、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千隼非不尖利也()举民不以封疆之界()足*()民停之矣()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答案四、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
13、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二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
14、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答案一、9.委:放弃域:限制为:治理富:使富裕10oD11o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12.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施仁政富民.二、1、极点同“叛二背叛所厌恶的东西(事情)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答: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扩也.4、答:寡助之至,亲戚畔之。5、答: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二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三、【答案】6、这里是限制的意思通“返”(返回)7、C8、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10、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四、1、兵器限制士兵、军备(军队)信任,信用2、译文: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译文:从古到令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答: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