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109381 上传时间:2024-11-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4年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4年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4年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4年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年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一、依据课标,解读教材1 .核心素养发展功能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的内容,属于新课标中物质组成与结构学习主题。本学习主题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组成”大概念。本主题承载的核心素养功能有以下几点:培养元素观和微粒观,发挥化学观念的指导作用;发展认识物质组成与结构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核心素养发展功能的角度,本节课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建构微粒观,运用分析、归纳和总结等方法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思维。2 .化学课程目标要求2023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形成化学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2、”的目标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分子、原子等核心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粒观,建立宏观与微观结合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并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3 .化学课程内容要求(1)内容要求: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2)学业要求: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3)学业质量:从宏微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变化的现象和本结合新课标中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要求以及课程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同课异构的教学目标如下:从刘老师制定的目标可知,目标1、目标2和目标3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化学观念-微粒观,目标4侧重于学生科学思维。通过研读刘

3、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观察表明,刘老师的前面三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基本完成,第四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体现出来,说明了没有基于目标进行设计学生活动而展开教学,或者说制定目标的随意性。同时,我们根据课堂教学观察还可以优化教学目标,如:第一个目标:通过化学发展史实和扫描显微镜的展示,初步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从陈老师制定的目标可知,目标1、目标2和目标3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化学观念-微粒观。通过研读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观察,将陈老师老师的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如下:通过品红实验演示和借助扫描显微镜放大的展示,初步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二、学习优长,丰富自我1 .凸显微粒观构

4、建,发展学生学科素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认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通过化学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起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即化学基本观念。本节课教学内容承载的微粒观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如:刘老师通过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对物质的微粒性的探索历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已经可以用扫描显微镜捕获分子、原子的图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看不见”的微观粒子;陈老师通过学生演示实验:将品红溶液滴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学生

5、观察到品红溶液向水不断地扩散;再用胶头滴管取一滴品红溶液,学生依然观察到红色,并滴入盛有大量的水的烧杯中,再次观察,没有明显现象,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难道这杯溶液里没有品红吗?学生认为有品红,只是量太少了,我们看不见。为什么刚才那杯溶液的红色我却能看见,品红的量多,聚集在一起。因为品红是由微观粒子构成,大量的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我才能看得见。陈老师借助“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转化为“看不见”的微观本质,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再通过科学技术显微镜扫描到微观粒子的,充分利用这些证据证明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陈老师层层深入带动学生感受微观的抽象世界,初步认识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

6、成的,初步建构微粒观。又如:在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教学中,首先,刘老师通过对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实验进行改进,学生很明显地观察到混合后体积减少,再从微观探析体积减少的原因,并归纳总结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接着以微观模拟图展示,帮助学生易于理解微观的世界。其次,刘老师通过学生压缩等体积的空气和水,学生在压缩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之间的间隔是不一样;接着,通过展示同一种物质不同状态下分子之间间隔不同的微观模拟图,体现出建构微粒观的层次性。2 .宏微结合视角,形成独特思维方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年版)内容要求:“初步形成基于分子、原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

7、”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宏观表征的体验,从微观角度探析宏观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帮助学生形成宏微结合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原因。如: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其宏观和微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特别是陈老师在这方面做的深入些。在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教学中,通过学生演示实验,学生直观地看到烧杯A中的溶液变红,而烧杯B中的溶液不变色。紧接着,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烧杯A中的溶液变红的原因。学生认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使其变红的。为什么而烧杯B中的溶液不变色?陈老师引领学生基于问题提出猜想:(1)酚酸分

8、子不运动(2)酚醐分子运动速度慢。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并通过实验进行实验验证。从实验现象到实验结论的过程中有一段美丽的风景一思维。陈老师善于挖掘了这段美丽的风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逐渐形成微粒观。3 .挖掘化学史实,彰显育人功能傅鹰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本节课刘老师挖掘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化学史实,还原了当时科学家对分子和原子的研究探索历程。从古代庄子认为“一尺之梗,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也就是说,物质可以无限的被分割为看不见的微粒;到近代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对分子和原子的研究得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就

9、是分子原子论,这是近代化学的基础;再到现代科学家用显微镜扫描分子和原子的图像,让学生体验了科学家研究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的研究历程,不仅体现了科学家们研究的艰难历程,而且体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与,非凡的智慧,彰显了化学课程育人的功能。4 .发挥学生主体,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所有设计的教学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服务学生学习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会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工作室送教的学校是王文明中学,即使是乡镇中学,学生的基础非常薄弱,但是工作室的教师能够根据乡镇中学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控教学,尽可能通过学生演示实验、学生角色扮演活动等方式,进一步调动了学

10、生的积极性,真正参与化学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课堂观察表明:刘老师主要通过学生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演示实验1:在2只试管中加入等量水和品红,对其中1只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学生演示实验2:用注射器压缩等体积的空气和水陈老师不仅通过学生演示实验,而且通过角色扮演分子运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很高。通过课堂观察量表表明刘老师的课堂情况如下:从倾听和记录的观察维度来看,学生都在认真地倾听,记录的人数没有班级的一半,说明学生有倾听同伴的学习习惯,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记录的习惯;从回答观察维度来看,学生单独回答较少,5人次;从补充回答、评价和质疑等观察维度来看,说明学生这方面的习惯没

11、有养成,或许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导致,又或许学生的基础太薄弱了,这两点都可能存在。通过课堂观课量表表明陈老师的课堂情况如下:,从倾听和记录的观察维度来看,学生都在认真地倾听和记录,说明学生有倾听同伴的学习习惯和记录的好习惯,也同时说明了陈老师发出了明确的指令,让学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从回答观察维度来看,全班齐答较多,学生个人回答为6次,学生演示实验4人次,说明即使陈老师面对陌生的、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扮演角色观察维度来看,学生8人次,说明学生能够勇于展示自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提高乡镇中学基础薄弱学生的参与度。基于王文明中学基础薄弱的学生,从整体来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基础薄弱学生的主动性,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益。总之,即使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两位老师基本做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化学学科视角引领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引领学生从化学学科的视角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今后学生不学化学相关的知识,我想化学老师留给他的是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东西。最后,非常感谢工作室两位老师积极承担任务,也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献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