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习纲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学习中医可先从了解四季变化开始,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始有终,有规律可寻。冬渐变于春,从寒凉渐温。春渐变于夏,从温渐酷热。夏渐变于秋,暑热渐温凉。秋渐变于冬,温凉渐寒冷。如是周而复始,四季之大纲。地球绕日一周约365.25(约365.242)天,约四年盈润一天,周而复始。因数有差,故有小会大会之期。地绕日而行,而能周会。地与日若想平周行,则日夜有等,然则有不等,则知地与日道行有高下。仰望天穹,观其周旋有会,于星立标而言之。于北半球观之,天穹中有一星倾斜而动微,诸星绕之而行,人立而直望穹顶,亦有星之轮转,又日夜有交替,故知地有周旋,若无周旋则昼之处应常昼,夜之处应常夜,故统而言之,地乃倾斜周旋绕
2、日周行。观日出日落,察地周旋之方向。如是道行上下,周旋而行,则寒暑相易,昼夜长短相互变化成也。于地立杆,见影而观,于暑日留影最短处,立为夏至。于寒日留影最长处为冬至。于昼夜均半时,立为春分秋分。寒至暑间为春分,暑至寒间为秋分。春分秋分,日光照临平分南北,昼夜均平。冬至夏至,日光照临上下之极,冬临下极,夏临上极,此以北半球观之,北半球颠倒观之。二分二至,此观阳之标也。标,标志也。虽至各标位,但温度变化非定随之。如冬至夏至二至日为太阳所各照射的上下位置之极点之时,但寒暑温度之极非在其时也。举例:手靠近火堆,由远及近,再离开火堆,由近及远,做一个连续动作,在手靠近火堆最近的时候感觉不一定最热,在手退
3、后的时候感觉很热超过前者,此为积温之变也,温度随时间积累又如变化也。欲感受寒冷度可换成冰块也如此法观之。寒暑周会,其间有别,有风雨寒暑燥湿之分。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四季。春季风盛行而雨水渐丰;夏季炎暑,风行强烈,又是雨水旺盛之季,水盛则湿也;秋季,乃暑后之季,亦水汽渐伏,故行先有燥热,日渐远夏,故渐凉也;冬季,夏日远多之季,故寒。总结为春风雨,夏暑湿,秋燥热,冬寒冷。寒暑之变,乃天地之行变化所成,简称天行。天行之变,又成六气迁变,因周行,而盛衰有期。六气者,风火暑湿燥寒。天温为火,太阳日火,四季有火,日照临而能温,日临夏位则为暑。故知天温为君火,天暑为相火。观地之诸物,草木,土,金石,火,水,
4、亦随天行之变而有变化之期。草木于春多见生发,于夏多见茂盛,于秋多见枯败,于冬多见凋零。此草木之生势大而言之,因物秉性不同,盛衰有时,非定也。热附物为火,天气热,物干燥而助火势;天气寒,物湿润而衰火势。可燃物积热多且水少而物变化火,天气寒则衰其热,水多则灭其火。故火盛于夏,衰于冬。土得火多则燥,得水多则湿,得空气多则土疏松,得空气少则土凝实,得土多则土厚,得土少则土薄。四季变化,寒暑交替,风吹日晒雨冲刷,而土之变化显也。金石为土之凝聚态,得火多则化为水态,得火更多亦可为气态,经风吹日晒雨冲刷,寒热交变,而能被剥蚀也。水得热而蒸腾,化为云雾水汽,云雾水汽得寒凝收引则可化为雨露冰雹雪,水得寒多则化为
5、坚冰,随四季变化则有不同之显现也。水能衰火,火能干水,湿能润燥,燥能耗湿,土能纳水,草木能疏土,火能焚草木,草木能化土,火能使金石化成水态气态,金石之上草木不能长,水枯草木干,水太多草木亦能死。故宜各体其物之性,各究其用,方可善用。五行,木火土金水,木性升散,火性炎上,土性平和,金性降敛,水性润下。因万物秉性不一,五行杂处一体,故各宜审详,分而别之,物之加临变化(合起来起变化),亦要明之。人身组成成分:地、火、水、风风的体现:推动力、维(摄)持力、塑型力(人的呼吸运动,人体形态的维持,离不开风的作用)火的体现:热量、燃烧中的火(人身有温度)水的体现:流动性、湿润性(人身含有水)地的体现:灰尘、
6、泥土、大地、金石等(人身除水以外的形质)万物组成成分亦为:地、火、水、风不同物类其组成成分相同,但其成分含之多少不同,故气态场不同,功用不同,物与物加临变化各宜察性类推变。人了解外物可:1、眼观其色2、耳闻其声3、鼻嗅其香4、舌尝其味5、身觉其触6、意思其法物有色声香味触,虽分而一体。人一体而有诸用,故善用心者,以其色知其物性,以其声亦可知其物性,以其香知其物性,以其味知其物性,以其触知其物性,若虽察之初不知其物性,但亦可事后回想思之以知其物性。知其物性的方式不同,但所知物性相同。物物交变,故人调身而取诸物,取人与物(药)相交之变,调至其想要之状态也。组成你健康身体的成分就在你生活的地方,可以
7、调节你身体的成分在你生活的地方也可以找到。因此我们有时候用药治病不用舍近求远,若是善于运用身边的事物,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世间万物皆是四大合和而成,不同的合和状态体现了不同物类,不同的状态有不同的运动方式,与之相合的运动方式能相互提升自身运动的强度,人取药治病,也是用一种运动形态改变一种运动形态,达到与其自身想适应的一种运动形态。故知调身(医学)之理,本在生活中有所体验也。故学医要留心生活细微及粗宏。人食饮食调身,此其取变调身之途。动态转静态,静态转动态,人呼吸导引吐纳按摩针刺调身,此其取变调身之又一途。冷转温,温转冷,人用火烤冰敷晒太阳艾灸冷水浴调身,此其取变调身之又再一途。地多壅塞,则取地
8、之疏松者以调之。地少不足,则取地之多者以调之。土,散则成微尘,聚则为大地。火多枯干,则取火之少者,水润者以调之。火少不足,则取火之多者以调之。水多者流溢,则取水之少者,地以制流溢。水少不足,则取水之多者以调之。风多摧折,则取风之少者以调之。风少不足,则取风之多者以调之。地火水风相互杂错相加,审其多少,察其类别,以用诸物合调之。不同物质,不同的运动方式,体现了不同的气。空气也是物质,相比于粗大性的、石、金、木、水、火而言,此为微也。虽微细亦是物质,非虚空也。我们常说的各种气,其实就是不同的物质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体现。有相类似的,于是划分五大类以归纳,就是常说的金木水火土。有运动状态类似,有物质态
9、类似,各宜分清。粗大凝聚性,微细发散性,需审察也。相同,相类之运动形式与物体能够相应,有影响作用。相同,相类能增益,相反,相类则能起减益作用。运动形式相同,物不同,则相互之间根据物体的不同产生的变化也不同。物相同,运动形式不同,则相互间根据运动形式的不同产生的变化也不同。故增益,减益作用,对物体影响与对运动形式影响之间的关系尤须分明。故人体前后左右上下,结构不同,气性有别,与之各部位相应之物亦别,若用物调,不同物应不同部位,故须审察施用。风吹火飘,向左吹则向左飘,右吹右飘,上吹上飘,下吹下飘。风吹水浪,向左吹则向左浪,右吹右浪,上吹上浪,下吹下浪。风吹土扬,向左吹则向左扬,右吹右扬,上吹上扬,
10、下吹下扬。风有摄持力(维持力,塑型力,推动力)故别人之部位的运动型,来辨别风之盛衰也。故聚用不同方位的部位部分,应人之相应部分,风之应也。风有摄持力、塑型力,推动力,且无形相。塑型力,人之形象,植物之形象,动物之形象,皆由风塑造,不同的风,成就了不同的形象。维持力,在一定形象上维持相对稳定的形象。推动力,风起而水浪土扬,风定而又水平土静,风之推动力作用也。风无形象,事物的变迁,体现了风的作用。不同的风,相互作用,而变化不同。相合则壮大,相反则抵消,相类则看合与消的多少而判定其作用。在一个大风力场里,小的个体会受到大风力场的影响,影响多少则视具体情况而定。看植物的生长的方向(形状)视其风的方向,
11、人需何方之风,则取用之。风,随缘而有,随缘而空,无我无常非实有。我们想要风的时候,吹一口气在手上就能感觉到风,不吹气的时候就没有在手上感觉到的风,我们吹多久的气,风就维持多久,一停下来,风就停下来,说明风本无住,无有定相,无有定相即是无常。无常终不可得。风亦无自主性,不能如人一样思考,思恶思善,皆不能如人一样有自主性,无自主性,即是无我。我们想吹得风,一吹去行动就有了风,一停吹,风就停,再吹再有,故说随缘而有,随缘而空。风,无我无常,无自主性本不会主动起心碍人,且终不可得。若人不执著于风,不因风起烦恼,自不被风恼。火,亦无我无常,无我即无自主性,我们搓手发热,不搓热自然消退,热属火,本来无住,
12、无定相,无定相即是无常。水,亦无我无常,无我即无自主性,水可化坚冰,可化水汽,无有定相,无定相即是无常。地,亦无我无常,无我即无自主性,土,散而成微尘,聚则为大地,无有定相,无定相即是无常。虚空,亦无我无常,无我即无自主性,我们找一虚空,移物至虚空处,虚空不见,再移物别处,虚空再现,此隐现无常,无有定相,无定相即是无常。人身,世间万物,皆是四大合和而成,无我无常之物放在一起也是无我无常。故人之身体非我,因无常故,终不可得。人能思维自主运动,此为心之用也,把人拆分成四大,而不能见心为何物,故可知心无形相而能起作用。世间万物,因无常故,亦终不可得。人若不执著于相,不因境界动摇其心,自然不会因诸境界
13、相生恼。东方,日出之向,阳之升也。南方,阳盛之地,阳之壮也。中位,所处之地,以观四方也。西方,日入之向,阳之降也。北方,阳弱之地,阳之少也。此约北半球(北政)面南而言,若面北或位南面则方位有变矣。人之左右前后亦应东西南北,位北政面南而言,左半身应东方,右半身应西方,前面面目之所在应南方,后背面应北方。又若人之左臂又可分属东西南北方,应知也。植物之所属亦如人之应四方,故取植物之左以应人之左;之右,以应人之右;之前,以应人之前;之后,以应人之后也。又取植物之左之左,以应人之左之左,之左之右,以应人之左之右,分属须明也。面之所朝,以向其方,朝方之气也。取物察性,应之于人身而调其盛衰也。又人之有上中下
14、,头顶为上之最上,脚为下之最下,肚脐为上下之分也。天为上,地位下,物之顶为上,物之底为下,天地之分犹如肚脐也。上中下各禀其气,故加临变化宜详推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酸味,风雨之象也。辛味,燥热之象也。甘味,平和之象也。苦味,阳高下照之象也。咸味,阳潜内敛之象也。五味加临变化,陪配以寒热以调其政。寒、凉、温、热,气之别也。热(温)者寒之,寒(凉)者热之,此对治之法也。湿蒸郁热,解以辛凉,辛散以动而郁解,凉以解热而化雨降,辅以利尿疏导以除水满。寒重收引而阴水不旺,以辛热湿而祛寒而补阴水,辛以散收,热而软寒致之坚,散寒蒸水,湿以水类,相引而化水以济阴。水若坚凝成冰,不润物。水若为水少火以蒸乃下利流
15、溢,若水火既济交蒸,湿气生而能上也。湿得寒,凝则似水下利,故有遇寒凉而尿多下利。故身宜温,宜通利。故有降雨得温而身觉充盈也。雨后土湿,阳初出而热未彻达,湿气弥漫,若如日中天热力彻达,则地干而湿退,若肌体有湿,治则为燥水达热,故苦燥药为其主药,苦味之象,如夏日之中天,阳焰彻达,故苦热之性味为夏之性味。冬季阳焰弱,地之阳气内潜于地,故地内温而泉温,表寒内热,咸之味,沉降象冬之收藏,食多而发热,象地之温,天气凛冽,气寒也,故咸寒为冬之性味也。春季多风而天气渐温,略带寒气,多则多动也,酸味乃风雨之象也,其活跃性强,动强也。其收敛之说乃带寒多风之春季之应,渐温则渐上,多风而动强,带寒则下也,乃上而未竟上也。如众人下蹲,虽动但都一起蹲下则见下降之势也。故酸味可以用来点豆花,活跃而又带下降沉敛也。其活跃性强,若人精神疲软,但吃一些橙子,柠檬等有酸味之果品,很快就觉得精神活跃了,此可见其活跃之功也。故酸温为春之性味也。温乃春季应季之温也O秋季燥热而又渐凉也,辛味乃燥热之象也。如生一堆柴火,火堆静而火热四射,而又能燥物也。又如人食辣椒,口先辣而渐发至脸也,此发之象也。又秋乃夏后,阳从上而渐下,此其运动照临之说也,入秋渐凉,故辛凉为秋之性味也。甘味,收不如酸味,散不如辛味,上不如苦味,下不如咸味。水热交蒸,而湿生也,若热多则上行多,冷气多则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