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储备压舱石提升储备效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筑牢储备压舱石提升储备效能.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筑牢储备压舱石,提升储备效能粮食储备是保民生安天下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的战各基石。进入新时代,粮食储备“压舱石”作用显得更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端牢端稳中国饭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又提出要健全国家储备体系,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统筹发展和安全,需要增强底线思维,不断健全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储备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和韧性,提升粮食安全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取得显著成效建立粮食储备体系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保证本国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的普遍做法,各国均建立了一套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对我国而言,确保十四
2、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我国的头等大事,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我国自建立专项储备以来,粮食储备体系经过了初创期、发展期、改革完善期和现代治理期四个阶段,这期间储备体系发挥了调节供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维护农民利益的基本功能,特别是疫情以来更加凸显“压舱石”和“调节器”作用。储备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我国政府储备从初创到形成现代治理体系经历了将近7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储备管理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实施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实施党政同责,各地相继制修订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法治化现代化的
3、储备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储备运行体系更加完善。经过多年发展,建立了包括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形成了政府储备与社会责任储备、中央和地方储备、原粮和成品粮储备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储备体系新格局。我国的粮食储备在维护农民利益、调节市场粮价、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应对了疫情等重大风险考验。,储备流通能力持续增强。当前政府储备规模数量充实,质量良好,各地政府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销量”的要求充实地方储备,一些地区根据实际需求做了适当增储。为了适应流通需求,统筹考虑了 口粮品种和
4、饲料、工业用粮品种,优化了储备结构,有效发挥了储备衔接产销两端和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二、提升粮食储备效能的政策建议持续健全多层次的粮食储备体系。完善以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政府储备和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原粮和成品粮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应对风险压力,推动地方建立合理的企业储备,引导粮食企业保持合理商业库存。健全利益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储备的积极性。借鉴国际经验,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储粮,适度支持农户科学储粮。强化各类储备的协同运行机制。科学界定不同粮食储备的功能定位,明确各类储备的政策目标,健全储备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
5、在储备层级方面,强化中央和地方储备协同联动机制。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储备的功能定位,统筹考虑央地储备功能定位差别化、储备布局错位化、储备品种差异化、储备产品多样化、储备轮换分散化,增强中央与地方储备的协同联动效果,形成调控合力,提高储备整体效能。在储备类别和品种方面,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应急需要和通道节点,强化原粮和成品粮、口粮与工业用粮的协同;优化储备质量结构,鼓励开展优质专用储存。在区域协同方面,创新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协同机制,探索建立产销区储备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探索区域联动机制,提升域内安全互保协作水平。优化储备结构和区域布局。适应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和产
6、销格局变化,综合考虑粮食产量、产业基础、消费需求、应急保障等因素,坚持安全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经济性原贝I,优化粮食储备的品类、规模和布局,确保粮食储备的区域布局、品种结构与粮食生产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保持契合。综合考虑粮食国内外流通格局、进口格局、加工产业布局和脆弱区域等因素,优化调整储备布局。强化储备运营管理和监管水平。优化储备轮换运营机制,完善粮食“产购储运加销”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粮食交易平台体系主渠道作用,积极利用大型综合市场及期货市场,构建储备粮正常轮换的公开市场竞拍机制和调控时期的定向拍卖机制,提升储备吞吐轮换效果,增强储备稳定国内市场、引导市场预期功能。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建立准确高
7、效的粮情监测网络。创新粮食储备监管方式,积极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开展储备穿透式监管、跨区域监管和智能化监管。增强应急储备抗风险能力。推动国家和省市县各级粮食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依托国家综合性储备基地、大型粮食企业、重要粮食物流园区等,健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储备体系。鼓励央地企业开展产销合作,增强央地联动化解风险能力。在粮食主产区、重要物流枢纽、加工产业聚集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等建设一批高标准仓储设施,构建高效快速的物流运输调运体系。建立应急指挥平台,促进省、市、县信息互联互享,加强粮源统筹调度、重大信息统一发布、关键指令实时下达、多级组织协同联动、发展趋势智能预判能力建设。加强应急网络维护,逐步扩大和完善粮食应急供应网点范围,确保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事件等应急状态下的粮食应急供应需要。(本研究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软课题“我国粮食减损治理经验及长效机制研究”和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招标课题“政府各类粮食储备逻辑关系与协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人所在工作单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