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x(3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本章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教育学、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等基本概念。(2)能够清晰阐述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3)清楚教育发展、教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4)理解教育的对象与教育学的对象。(5)了解我国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教育与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难点:理解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引导案例历史上的教育概念教育自产生以来,人们就不断地对“什么是教育?”进行着探讨,得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定义。我国对教育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比如,中庸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说
2、文解字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张栗原(1940)认为:“它(教育)是一种促进人类与自然、社会以及劳动诸方面之关系的工具。”陈桂生(2000)认为:“教育”概念的内涵有三义:第一义,为本义,指“善”的影响,使人善良:第二义,指使个人完善发展,为教育的转义;第三义,指使个人成为完善发展的社会人,为第二义转义。袁振国(2004)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脸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叶澜(1991)认为:“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
3、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柳海民(1998)认为:”广义的教育其定义一般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齐梅等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珍贵知识文化资源传承的活动。”余文森等认为:“教育就是一种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国外的教育定义也是丰富多样的。比如,夸
4、美纽斯(1632)认为:“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哽的能力。”赫尔巴特(1806)认为:“教育在于涵养协调的与多方面的兴趣。”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给各种情况下的各方面行为以正确的指导,“即如何治身、如何养心、如何处事、如何立家、如何尽公民的义务、如何利用天然的资源来增进福利、如何善用我们的才能,达到最高效用,以求人己皆利。要言之,如何营造完美的生活。”杜威(1916)认为:“教育即生长、改造、生活的过程。”苏联教育科学院(1967)认为:教育首先被定义为“对发展的控制及对发展的影响。”美国
5、的理查德D.范斯科德、理查德J.克拉夫特、约翰D.哈斯(1984)认为:“教育在其基本意义上是世代延续的人们借以取得其历史地位的教化过程。人们通过教育学习当代文明,并创造未来的文明。简言之,教育有继承、参与和贡献三重目的。”美国的索尔蒂斯认为:“教育”表示“社会为了通过有目的的教与学来传递某些文化而创立和维护的那种特殊制度。”日本的大河内一男认为:“教育是使儿童(或每个人)变成善良人的各种活动。”德国的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认为:“所谓教育,就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许多国家还通过词典的彩式对“教育”一词
6、的含义进行了规范。西方教育词典(1988)认为:“教育即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其中学习的内容对学习者来说是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教育也指上述过程的产物,以及研究该过程的性质和成果的学科。”美利坚百科全书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观点或技能得到提高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1976年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确定了适用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教育范围,指由:“本标准分类所指的教育不是广义的一切教育活动,而是认为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其中,“传授”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建立一种转让“知识”的关系。这种传授可能
7、是面对面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远距离的;“有组织”的意思是说,有一个组织学习的教育机构和一些聘请来的教师,按一定的模式,有计划地确定目标和课程,有目的地组织传授工作;所谓“持续不断”,意思是说,学习的过程要经常和连续;“知识”是指人的行为、见闻、学识、理解力和态度、技能以及人的能力中任何一种可以长久保持(而并不是先天或遗传产生)的东西。上述诸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定义表述了教育这一事物的复杂性,反映出教育认识的发展性,也为我们界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案例分析:人们给教育下的定义是在对教育认识的基础之上完成的。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具有多种形态,把教育
8、的定义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教育指一切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指特定的教育。教育的定义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对象是人。然而,这是不全面的。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的身心发展。如案例中的定义“修道之谓教”“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这些陈述都鲜明地指出了:教育的对象是人的身心发展。下定义还必须确定其约定俗成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教育的含义往往表示出教育的核心含义。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们有时使用的教育是名词,有时是动词,但是,
9、动词“教育”的含义是以名词“教育”的含义为基础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教育”一词的含义主要指方法、过程、制度、培训等,如本案例所展示的。它们具有共同的含义就是都指明了教育能够引起人发生某种变化。定义往往墓含着定义者的价值取向。教育的定义也不例外。本案例中的定义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立足于社会的(社会取向)、立足于个人的(个人取向)、立足于文化的(文化取向)。此外,确定教育的定义还需要明确教育的归属(社会活动)、由教育所导致的变化的内容(身心方面)与方向(向善)、教育的构成要素(人和物)、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人类发展方向一致,即求真、求善、求美)、教育的规定性。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概述一、教育的
10、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亦有所区别。概括地说,教育的日常用法主要有四种。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如“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中的“教育”;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如“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中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如“教育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中的“教育”;四是与“学习”或者“接受培养、训练”通用的“教育”。人们对“教育”概念的日常理解构成了日常教育生活的基础。但是,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一些词汇一样,人们尽管可以很自如地使用,却往往缺乏比较明
11、晰和深入的思考,更不用说形成系统化、专门化的知识。对“教育”概念的常识理解,对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来说也许己经足够了,但是对于专门的社会教育事业来说却远远不够。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仅是建立在对“教育”概念的常识理解基础上,并受其指导的话,那么它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是很值得怀疑的。所以,教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人们把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从常识水平提升到理论水平,对它进行比较深入和系统的分析。(二)“教育”的词源“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写法是“我”,它左下方的表示一个孩子,是教育的对象;左上方的“爻”表示占卜的活动,是教的内容;右下方的“彳”表示手;右上方的“I”表示鞭子或棍子
12、,是教的过程与手段。整个字合起来意指成人手拿着鞭子督促孩子学习的行为。“育”字见于小篆,也是个象形字,表示妇女孕育儿童。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在先秦时期,“教育”一词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很少出现,只是单独用一个“教”字,如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救失也”。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固定搭配的词,与我们今天有关“教育”一词的名词用法有明显差别。因此,从词源上来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意就是培养人,教人为善。在英语中,教育一词是“education”,在法语中,教育一词是“educat
13、ion”,在德语中,教育一词是erziehung”,三者均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are”合成的。前缀%”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a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引导”的意思,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本能引导出来,从一种可能的潜质转变为现实的特征。这也源自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认为儿童头脑中已有知识和观点,教育就是把它引导出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连续不断的社会动乱、民族危机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广开民智,兴学育人,培养经世致用的新型人才。甲午战争之后,早期留学日本的一些人开始了翻译日文教育学书籍的工作。由于
14、日本中有“教育”和“教育学”一词,故翻译过来的有关“兴学”的活动和理论就被称为“教育”和“教育学”。在学术界的影响下,朝廷大臣呈递的奏折中也渐渐地出现了“学”与“教育”交互使用、“兴学”与“普及教育”并提的情况,但一开始还是以“学”为主,如整个教育事业被称为“学务”,国家教育机关被称为“学部”,下设“劝学司”“劝学所”,学部中有“管学大臣”,劝学所中有“劝学员”等。1906年,学部才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向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三)教育的定义给“教育
15、”下定义是对教育现象理性认识的开始。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教育”的解释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使用。德国教育家沃尔夫冈布列钦卡对教育的表述是:“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
16、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教育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里,原无所谓广义与狭义之分。随着教育活动的演进,依照教育活动正规化程度,衍生出不同范围和层面的教育,才相应地形成含义不同的诸多“教育”概念。本书采用教育学基础书中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被称为“教育”。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双向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如果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