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锦绣苏州且看商市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略锦绣苏州且看商市史话.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领略锦绣苏州,且看商市史话程子世人心中,苏州总与繁华挂钩。而最应景的地方,莫过于商市。一本锦绣吴市一一苏州商市史话,向我们展示了繁华苏州有着怎样的瑰丽风景。苏州手工业一直以繁盛著称,且历史悠久。不少苏州物产上贡进京,闻名朝野,也推动了苏州城市商品市场的发展,促进了苏州商市繁荣。但是,苏州商市史话却一直未经系统整理。这本书作为先河,分区域,按特色,翔实而生动地为读者描嘉了苏州各商市之事,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社会生活史料。文史学者王稼句对苏州商市史料的整理,考据严密,内容丰富,既展现了苏州商市发展的丰硕成果,又具有学术价值。欲“进”吴市,先探历史打开锦绣吴市一一苏州商市史话,先读吴地历史。王稼句所作的
2、引言就是对吴市发展大背景的陈说。业中心以及专业市场,周边的市镇也开始兴起。元代苏州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经济政策宽松,生产发展平稳。再到明清时期,苏州手工业以丝织业、布业为代表,苏州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大城之一。然而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苏州在全国的城市地位逐渐下降。咸丰十年(I860)四月,太平军攻陷苏州,城市残破,人口锐减,民生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进入民国,苏州工商业出现了新气象。商市的发展变迁,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性,却也难逃中国历史的滚滚车轮。不止全书的引言,后面如吴都商市阊门商市等章节,都有着相关历史背景的陈述,作为读者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再细细了解具体某个市场的发展,便有了然之感。这
3、正是作者王稼句的用心:“这本书要介绍商市,首先要让大家读下去。因此我必须介绍背景。苏州的历史时代跨度很大,如果突然说一个商市,就会莫名其妙。研究文化不可片面。”事实上,严谨翔实正是本书的一大特点。首先,每个篇章、每段历史、每个主题,都有众多例证。谈及“吴地商市”历史,就有史书、文献为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蔗,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越绝书荆平王内传:“子胥遂行至吴,徒跣被发,乞于吴市三日,市正疑之,而道于阖庐曰:市中有非常人,徒跣被发,乞于吴市三日矣。阖庐曰:吾闻荆平王杀其臣伍子奢而非其罪,其子子胥勇且智,彼必经诸
4、侯之邦可以报其父仇者。王即使召子胥入。”介绍“乡镇市廛举隅”中的“盛泽”时,既有乾隆吴江县志疆土四镇市村中的内容:“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居民百倍于昔,绫绅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漫步”吴市,精彩纷呈跟随本书走进苏州的各个商市,即是走进了历代精彩纷呈的苏城生活,让人不断收获惊喜。那些如今依旧人气鼎盛的商圈,如阊门、观前等按下不表。许多人或许不曾想到,胥门城外,万年桥墟,也是苏州最繁华地。如同日本私家藏乾隆九年(1744)姑苏万年桥图题诗所云:“姑苏城外钱成堆,商贾肩摩云集来。最是南濠繁盛地,万年桥上似
5、登台。”还有“昙花一现”的青阳地商市。这是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官府规划的“经济开发区”:除了苏州关监督公署、苏州税务司署、苏经丝厂、苏纶纱厂、恒利丝厂等,还有吉原繁子旅馆、菜籽公司、蓬莱轩饼干公司、东洋堂等外国公司。苏州府邮政总局也在灭渡桥成立。封闭的苏州古城,迅速向近代开放城市转进。它不仅标志着苏州城市的进程,并且改变了城南的面貌,烟囱高耸,厂房林立,盘门外、蔚门外出现市廛繁华的景象。而在夜市庙市香市考市年市等章节里,我们则看到了 “专业市场”代表的苏式生活的方方面面。古时的庙市离我们已经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而消失的考市,也是如今不会想到的集市。书中选用了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县府考:“县、府考
6、都要隔夜就派人去占座的,因此夜间贡院前就很是热闹,而摊贩也极多,他们都是来赶考市的。在平时,那些读书人家的子弟,不肯在街头沿路吃东西,以为失去了斯文的体统。到了考场前,就无所谓了。馄担上吃馄饨,线粉摊上吃线粉,大家如此,不足为异。此外测字摊卜以决疑,诗谜摊对准古本,也都到考场前来凑热闹了。到了府考时候,还要热闹一点。因为在县考时,只有长、元、吴三县,而到了府考,其馀的六县都要来了。因为苏州当时是省城,而且是首府,便有观光上国之意。在下县中,常熟文风最盛,而吴江、昆山也不退班,他们都是府考之前,先来租好考寓,以便赴考从容。还有雇好一条船,直开到苏州城河里来,考寓就在船上,竟有以船为家的。有些久居
7、乡下,没有到过苏州的,借着送考为名,藉此畅游一番。因此在考市中,连苏州别的商业也带好了。这个小小考市,虽没有南京、北京之大,但以吴中人文之区,在那时倒有一番盛况。”“跟随”商贩,体验时代自会馆和公所的篇章开始,书的构架有了更加立体的变化。“商号和商标” “招幌和货声”“唱摊和响堂” “市语和码子” “茶会和交易”等话题一下深入到了商市的肌理。阅读的角度亦是消费的“市民”,变成了经营的“商人”O历史悠久、体量庞大、繁荣热闹的商市里,有许多组织、“法则”和小秘密。此时书中仿佛有镜头由“鸟瞰”拉近到细微处:当商市细分成个体,作为一个商户,一个市场的“单元”,会需要什么元素?商号、商标、招幌、货声,皆
8、是基本,唱摊、响堂更是做好服务的保障。书中说,当时连卖年画的都要会唱摊:“年画贩子走街串巷、下乡进村销售年画,都需要唱年画。年画的题材不同,唱法也不同,有的如唱春调,有的如苏州景,有的如叹五更,都是年画贩子自己编排出来的。由于这种货声,向不为人注意,很少记录下来,只有在编演曲艺时糅合进去一点。乾隆抄本仙庄会弹词里就有几段,因为唱年画的是苏州人,唱词也是苏白同时,经营者要懂得商市里的暗号和计量单位一一市语和码子。这些旧时商市里的日常,却是我们现在看来的新奇玩意儿。“旧时苏州市语,比起杭州等地流行的要合乎文理,褚人穆坚瓠壬集卷一市语条举以数字为例:一为旦底,二为断工,三为横川,四为侧目,五为罂丑,
9、六为撒大,七为毛根(一作皂脚),八为入开,九为末丸,十为田心。这是就一般情形而言的。”苏州码子更不必说,遍行天下,使用非常广泛,主要有簿记、契约、银票、官帖、当票、水牌、公文等。店铺开起来后,还要时不时去参加茶会。茶会和交易一章,揭示了茶馆这个“隐秘江湖。“所谓茶会,即旧时工商业者,在既定茶楼和既定时间的聚会。在苏州,茶会的历史较早,顾震涛吴门表隐附集就说:米业晨集茶肆,通交易,名茶会。娄齐各行在迎春坊,蔚门行在望汛桥,阊门行在白姆桥及铁铃关。那尚在嘉道年间。苏州孵茶馆中的一批人,他们天天到茶馆里去,就是参与本行的茶会,交流行情,商定行价,统一行规,进行交易,同时又是与同业的交际联谊。苏州各个
10、行业的茶会,各在不同的茶馆。同光年间,米业、油业、酱业在玄妙观三万昌,石灰瓦业、营造业在玄妙观品芳,绸缎业、锡箔香烛业在汤家巷梅园,棉布棉纱业在东中市春和楼,南北货业在阊门外乐荣坊彩云楼,鸭行孵坊业在石路福安居,豆腐业在临顿路仝羽春,五洋业(火柴、肥皂、卷烟、食糖、煤油)在北局红星,蚕茧业商在枣市街明园,水上运输业在小日晖桥易安。至抗战胜利后,各茶会所在的茶馆稍有变化。”谈到聚,就不能忘记“抱个团”。外地来的,可以找老乡打造的会馆,想受到行业保护,记得加入公所。毕竟,连当时的官府都采用起了公所这种组织:“如沧浪亭内的度支公所,专管苏省各项收入和支出;元和署南常平仓前的流氓公所,专押不法流民而其
11、罪不至于入监狱者;王废基的栖流公所,专收养老病流民。”当然,你也可以请介绍买卖的牙人做“经纪人”,但是注意不要被欺诈。毕竟没有详尽法律条文而自由发展出来的商贸市场,自然会有灰色地带。请脚行的跑物流,当心别被“敲竹杠”。但是面对牙伦、行霸还是能防就防。也不用太过害怕,其实官府会发挥一定的管理作用。市场管理,立意所在此时进入最后一章官府控制摭谈,其内容正是王稼句写这本书的主题。“当时虞伟先生建议我写一本书,普及苏州历史上商业和市场管理方面的历史知识。因为现代的市场监管局给人一种大盖帽的感觉,其实大有文化可讲。”这,才是本书推出的缘由。“如今的市场管理有许多部门,如工商局、物价局等,但古代没有。那时
12、的行政人员非常少,他们什么都需要管,但并不专业。历史上,市场管理既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也没有法律依据。工商政策历代变化,同时苏州商业发展又离不开地方官府的管理。”王稼句说。事实上,吴地商市的发展,历代朝廷都看在眼里。比如繁华背后的奢靡之风,正是朝廷有意为之的稳定社会之举。书中所引用的雍正对奏折的批复就是很好的证明:“凡转移风俗之事,须渐次化理,不可拂民之意而强以法绳之也。从前如汤斌等及几任巡抚,亦有为此举者,皆不能挽回而中止,反致百姓之怨望,无济于事。如苏州等处酒船、戏子、匠工之类,亦能赡养多人,此辈有游手好闲者,亦有无产无业就此觅食者,倘禁之骤急,恐不能别寻生理,归农者无地可种,且亦不能任劳,
13、若不能养生,必反为非,不可究竟矣。惟在尔等地方大吏,正已率属徐徐化导,使百姓明识其非,乐从务本,知其利害,方可长久遵行,风移俗化也,万不可严急,使民失业。究之苏常等处,还是礼义柔弱之风,虽习尚奢靡,不过好为嬉戏耳。况人性多巧,颇娴技艺,善于谋食,较之好勇斗狠之风相去远矣。若尽令读书,势必不能;若概令归农,此辈懦怯之人,何能力田服劳。将来不过弃乡弃土,远往他省,仍务其旧业耳,非长策也。”总而言之,增加消费,还能增加劳动岗位,大家吃好穿好,社会就好。稳定的大基调之下,是日常的管理。自春秋时期城市兴起之后,商贾及其商业活动,就被置于封建官府控制之下,有关市场管理的封建立法,也日趋频繁和丰富。其主要内
14、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设置市场管理官员,明定职责;确定商品贸易的范围和成交方式;平抑物价,加强税收;加强市场监督,维持正常贸易秩序。比如遵循当时的工商法令经营运作的商户,也同时受到官府的保护。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官府也很重视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以采石为例,清代严禁采石头,更有同治十一年(1872)苏州府重申封禁各山严禁宕户私行开采碑和光绪十三年(1887)苏州府为宕户私开封禁各山勒石永禁碑为证。官府还曾对酒肆下禁令,制止衙门胥役与市间讼师勾结,在酒肆对诉讼当事人任意勒索。可惜见效甚微,只能算是一个警告。阅读这些段落,不难发现许多例证来自碑文。苏州有几百块工商碑刻,为全国之最。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关于市场管理。由于没有法律依据,且吴市繁荣,因此每遇到一次事情,官府就做一次决定,立一块碑。尽管无法像法律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却为中国工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而本书作为文史学者王稼句关于苏州商市历史考证的专著,既是综合研究苏州商市文化的开先河之作,也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地方市场管理历史文化的著作,又何尝不是一份献给中国工商史的珍贵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