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角色转型,难以全面适应“课程思政”的需要。思政课教师方面,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课程思政”内涵的深入认知,找不到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不能把自身的“思政课程”教学优势转化为指导“课程思政”的优势,甚至部分思政课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思政课教学,对配合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抱着消极的态度。其他课程教师方面,则表现在不了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掌握和运用思政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强、运用“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参与实施“课程思政”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强等。导致高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的原因,一是对专业课、通识课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大多聚焦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对“课程
2、思政”的内容涉及不多;二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大多聚焦于“思政课程”的教学,对“思政课程”如何推动“课程思政”的度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思政”工作;资源共建共享制度不够完善,高职院校现行的资源共建共享制度多聚焦于专业课,对“课程思政”方面的关注较欠缺;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不足。高职院校落实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动力,主要源于思政课管理部门、教务部门、相关教师和行业企业。其中思政课管理部门、思政课相关骨干教师是主力。当前围绕“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工作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结对共建”活动,但思政课教师相关推动工作未得到落实,
3、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相互听课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集体备课机制等尚未建立;也未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者如何激励、用什么激励、激励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尚未厘清;另外在教育教学资源、经费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也有待建立。(四)考核评价有待优化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涉及对思政系进行诊改,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难以推动“课程思政”高效实施。二、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原则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因此,坚持一定的原则,有利
4、于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一)全面原则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要坚持全面原则,即“课程思政”要全面覆盖、教师要全面参与、学校要全要素投入。首先,“课程思政”全覆盖,要求高职院校所有专业课、通识课、公共基础课均要开展“课程思政”,不仅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要体现“课程思政”,而且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也要体现“课程思政”。其次,学校教师全面参与,既包括思政课全体教师,也包括其他课程的全体教师。思政课教师的参与,重点体现在教学设计、资源共享、能力提升、经验分享等方面,以实际行动为其他课程的教师提供思政教育的方法与经验;其他课程教师不但指专业课教师,也包括通识
5、课、公共基础课教师。最后,学校要全要素投入,要求高职院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积极联合企业开展思政教育,为“课程思政”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只有坚持全面原则,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利用相关资源,促进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目标。(二)放原则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要坚持开放原则。第一,高职院校要向普通本科高校学习。当下,普通本科高校对“课程思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开放二、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原则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顶层设计、
6、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因此,坚持一定的原则,有利于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一)全面原则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要坚持全面原则,即“课程思政”要全面覆盖、教师要全面参与、学校要全要素投入。首先,“课程思政”全覆盖,要求高职院校所有专业课、通识课、公共基础课均要开展“课程思政”,不仅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要体现“课程思政”,而且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也要体现“课程思政”。其次,学校教师全面参与,既包括思政课全体教师,也包括其他课程的全体教师。思政课教师的参与,重点体现在教学设计、资源共享、能力提升、经验分享等方面,以实际行动为
7、其他课程的教师提供思政教育的方法与经验;其他课程教师不但指专业课教师,也包括通识课、公共基础课教师。最后,学校要全要素投入,要求高职院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积极联合企业开展思政教育,为“课程思政”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只有坚持全面原则,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利用相关资源,促进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目标。(二)放原则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要坚持开放原则。第一,高职院校要向普通本科高校学习。当下,普通本科高校对“课程思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开放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在
8、反思中发展,既要反思不足之处,又要发现优点与闪光点。对教师的“课程思政”过程,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使教师获得鼓励与鞭策,进而不断提升自我。三、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践根据以上论述的问题与原则,高职院校应从价值理念、教师队伍、制度机制、考核评价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加快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一)价值理念层面:以协同育人为追求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归根到底在于协同育人。因此,高职院校不同主体都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理念,以协同育人为追求,把握“课程思政”核心,最终实现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
9、目标。首先,高职院校不同教育主体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思政学习,达成协同育人共识。高职院校应强调“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个别要求和个体行为,而是总体要求和集体行为,使思政课教师、其他课程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等教育主体明确自身责任,加深对协同育人的认识,牢固树立协同育人意识。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理论与政策宣传。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既有理论的依据,又有政策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善于发现相关部门和教师的理论与政策学习需求,通过理论与政策宣讲,提高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引导他们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深刻地认识以“思政课程”
10、推动“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重要性。最后,高职院校加强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等课程的协同建设。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等非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不能把这些课程的教学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贯穿行业法律法规、道德人格、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育健全的人格、厚植国家情感与民族情感、增强职业认同感。只有认识和把握这些课程的育人功能,才能寻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联之处,为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提供可能。(二)师资队伍层面:以校企共育为抓手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工作,相关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教
11、学设计等,对“课程思政”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实践实训是各门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实践实训教学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企业共育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保障。首先,校企共育高水平“思政课程”教师队伍。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从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绩效考核等方面着手,围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利用校本资源、政府资源抓好“思政课程”师资建设,培养教师过硬的“思政课程”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培训资源,建设相关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企业实
12、践平台,使他们了解行业发展态势、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企业岗位职责等,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把“思政课程”与行业企业发展实际、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使他们成为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其次,校企共育建强其他课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非思政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思想政这些课程的教学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贯穿行业法律法规、道德人格、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育健全的人格、厚植国家情感与民族情感、增强职业认同感。只有认识和把握这些课程的育人功能,才能寻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联之处,为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
13、思政”提供可能。(二)师资队伍层面:以校企共育为抓手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工作,相关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对“课程思政”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实践实训是各门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实践实训教学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企业共育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保障。首先,校企共育高水平“思政课程”教师队伍。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从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绩效考核等方面着手,围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利用校本资源、政府资源抓好“思政课程”师资建设
14、,培养教师过硬的“思政课程”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培训资源,建设相关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企业实践平台,使他们了解行业发展态势、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企业岗位职责等,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把“思政课程”与行业企业发展实际、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使他们成为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其次,校企共育建强其他课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非思政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思想政计、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调查报告、教书育人总结、发明专利等成果进行转化,最终获得理想的课程思政效果。最后,要优化课程建设制
15、度。“课程思政”的本质,在于以课程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高职院校进行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是极为关键的载体。一要优化课程开发制度机制,建强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等课程,确保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水平不降低。二要善于运用思政课程的建设经验,提升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等课程思政质量,使其具有浓厚的“思政味”。高职院校要把思政课教师、其他课程教师、专家与行业企业人员组织起来,以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交谈探讨、典型示范等方式为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提供良好支撑。三要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的集体备课机制、相互听课机制、教师老带新机制等,促进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四)考核评价层面:以学生获得感为中心高职院校实施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主要是面向学生,学生有没有收获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如何获悉学生是否有收获,获得感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以学生获得感为中心优化考核评价,在评价原则、评价标准、操作步骤、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下功夫,在课程建设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