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四维逻辑与优势进阶.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13367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四维逻辑与优势进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职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四维逻辑与优势进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职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四维逻辑与优势进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职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四维逻辑与优势进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职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四维逻辑与优势进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四维逻辑与优势进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四维逻辑与优势进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高职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四维逻辑与优势进阶摘要:新兴专业群的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优势办学、特色办学的必然要求。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分析新兴专业群发展的内外部制约要素,并构建新兴专业群对外“匹配”、封内“融聚”、动态“调整”、系统“育人”的四维要素逻辑,为进一步形成新兴专业群的特色建设与竞争优势,从内外要素禀赋角度打造集群质量提升的“四位体系”,保障新兴专业群集优成特。关键词:高职;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要素禀赋;四维逻辑;四位体系基金项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四新背景下高职新兴专业集群化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YJC880051);2022年度

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发展格局下高职新兴专业集群化建设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JA1353)作者简介:刘晓宁,女,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 (2022)04-0031-11所谓新兴专业,并非圈囿于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而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与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等密切相关的一批专业;新兴专业群则是围绕新兴专业,以技术领域为基准,依托其成熟母体专业或与其高度相关专业,并纳入能够

3、多方位支撑新兴专业的跨界、跨类专业的集成体。随着全产业链的持续高移,新兴专业群也在探索中进步,但聚焦于群本身来看,不管是其“组建”还是“发展”都存在诸多困惑。比如:在功能发挥上是否过于强调对外服务性而忽略了集群初心,因为服务市场固然重要,但教育性始终是其内生起点;在框架设计上是否依然固着于校内、院内动作而背离了建群的初衷,因为虽然产教融合之路要坚持,但更要敢于打破边界甚至达成无界化大融合的新兴专业群;在专业布局上是否执着于“一个核心”而使其他专业沦为陪衬,因为新兴专业固然重要,但以群为“体”重在共同受益,“开绿灯”有悖于教育公平;在建设思路上是否认为与成熟、骨干专业抱团共享就是真正的“复合”,

4、因为依赖性拓展固然可行,但集群过程看似聚合、实则内散的尴尬处境也多源于建群思路的漂移。基于此,塑造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就需要厘清其过程性关键问题,建构相应的知识链、技术链、能力链、专业链等要素逻辑,以进一步提质求优成特。一、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性桎梏新兴专业的集群化建设不仅是新时代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兴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但由于本身基础的薄弱性以及经验的匮乏性,新兴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遭遇一些瓶颈,因而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主要聚焦于其内外部制约性。(一)内部制约要素内部制约要素是指新兴专业群发展过程中在自我认知与自我建设方面的瓶颈

5、,主要包括集群理念、资源共享、建设评价等内容。L在建群理念上,思路不太清晰且出现功利化导向。科学合理的建群理念是新兴专业集群的前提,但其也容易被“组合”理念误导。首先是学科化思维严重,即在专业形成集群的过程中,往往以学科基础来考虑专业之间的联系,忽视了新兴专业的技术性、实践性特征,偏向于学科化组群。这与教师的学术化出身、固化思维不无关系,他们意识不到或不屑于对相应产业和职业岗位进行深入调研,把理想状态的“集群建设”做成了专产脱节的随意化“拉郎配”。这不仅发挥不了新兴专业群服务区域技术升级、人才升级需求的功能,还会造成群内各专业联结松散、相互内耗等不良发展。其次是功利化做派的困扰。从建群动机来看

6、,有些新兴专业群并非根植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而是为了申报国家或地方的某些项目将现有专业进行排列组合对标评审标准“择优录用”。这不仅导致出现同一专业同属不同专业群的“怪相”,而且还存在专业组合的非聚焦性尴尬。从建群手段来看,有些新兴专业在建群初期所做的市场调研纯属“蒙混过关” 1,而基于所获得的非充分、非客观的素材资料便直接对院系现有专业资源进行重新排列,既缺乏对当地“朝阳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也缺少对相应岗位人才缺口情况的判断,只是凭借“我以为我认为就“偷工减料”地将所谓的相关专业组建成群,有失偏颇且缺乏科学依据。2 .在专业整合上,误把“集群”当成“组群”。从专业融合性来看,集群指向的是“体

7、”,组群指向的是“散”。目前,新兴专业的集群建构似乎对专业整合有所误解,基本上是以新兴专业为绝对核心,把主观认知套在本地岗位的客观需求上,将相近或相关专业进行简单聚合与扎堆重构,从而形成方向不一、规模不等的新兴专业集群。首先,成群不成体。虽然各专业在布局上以“群”的形态出现,但专业之间却是松散性组合,且单核心引领型的专业组合方式未考虑到核心专业可能会占据非核心专业的大量资源,这种专业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会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畸形发展,竞争性大于合作性会削弱群的聚合力。其次,兼顾不协调。协调兼顾不是“分裂”,不能放大“个体”而忽视“全局”,将集群的观测点固着于传统单一专业的建设模型。这种过于

8、依赖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的单兵作战不利于新兴专业群的真创新;且由于建群行为过于简单、粗放,既忽视了专业之间的内在逻辑,也没有意识到对群体可持续发展的关照,长此以往会影响专业与市场变化的随动机制形成。3.在资源共享上,趋向于同质化。集群化强调打破传统的资源配置惯性,重新整合和高效利用人才培养的各类资源,弥补单个专业面对庞大复杂产业体系的力不从心。优质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是新兴专业群发展的核心,且资源整合与共享理应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但从目前来看,群内资源的统筹与整合共享并不理想:一是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区分度比较低,就业岗位出现同质化倾向;二是人才培养目标零散,课程组合联动性不强,教学行为各自为政

9、,师资团队出现拉郎配等混杂倾向。究其原因,与专业群的非科学形成方式不无关系。如:有些新兴专业群没有理解集群的真正意义,使群定位模糊甚至泛化,徒有专业群之名而无集群之实;有些新兴专业群对内部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梳理不到位,直接把原属专业大类进行“分化”,然后将所谓的“方向”拼拼凑凑造出一个组合,使得同质资源覆盖过剩、异质资源统筹无门,难以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二)外部制约要素外部制约要素即新兴专业群发展过程中产业高移的钳制性影响,主要是指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禀赋形成的风险要素,与新兴专业群的动态发展直接相1R。1 .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往往会带来产业集群的升级,但两者的升级并不一定同步。在要素禀赋结构

10、变化、升级的情况下,新产业结构和新技术的选择只有与当下的要素禀赋结构相适配,才能最终形成理想状态的产业集群发展结构,促进产业经济增长2。然而,产业集群升级并不总是与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相同步,且禀赋结构的复制也不一定带来产业集群的升级。比如,以美国硅谷等集群为模板,基于禀赋结构特征来复制建群常常会面临失败,或者并不能复制出硅谷的创新性3。这就涉及到“形”与“神”的问题。“形”是结构,可以理解成一种空间集聚,而“神”是结构的架构者建立的内在主体联系。只有形成内在联系之后才能实现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并最终得到升级;而产业群的升级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市场变化,如技术链、职业群、岗位群等,这些都对

11、相应的新兴专业群发出人才培养升级的信号。2 .产业集群的升级,也会影响新兴专业群面临升级的不确定性。专业群的持续发展一般会经历四个时期,即孕育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升级期,每个时期都会有各自的不确定因素出现。孕育期的可能性制约比较明显。一是因为新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岗位细分的不确定性会影响新兴专业建群的判断;二是由于认知新兴专业本身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建群成功的可能性。发展期的可能性制约会持续增加。因为正在成长中的新兴专业群内部专业良莠不齐,专业间分工、协作与竞争达不到理想效果,且新兴专业及其群体所对应的岗位、技术不成熟,市场风险与市场需求的变数较大。成熟期的可能性制约会相对降低。这是由于新兴专业群

12、对接的新产业市场已经被充分开发、细化,新技术学习的风险基本消失,岗位群的就业风险也大大减少。转型升级期的可能性制约会再一次上扬。有的是由于新一轮产业调整、技术变革、需求升级所致,有的是由于新的替代品或替代技术的出现所致。对于已经具备升级条件的新兴专业群而言,如果仍然还在依托既有的低段位工作岗位或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继续着跟原来差别不大的发展模式,那么这种非适应性制约可能会导致专业群的固步自封,甚至升级失败,最终将导致其自觉或不自觉、情愿或不情愿地退出或解散既有的专业群。因此,外部产业市场因素与新兴专业群的动态发展性,在合规律合目的的基础上辩证统一。二、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维度为了缓解新兴专

13、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内外瓶颈制约,需要把握好几个逻辑,即对外“匹配”、对内“凝聚”、动态调整”、系统育人”,四维统一于新兴专业群生态化协同系统(如图1所示)。其中:对外“匹配”维度强调的是专业群与所服务区域市场的关系,即对接外部产业链或岗位群,确保新兴专业群的产业适应性;对内“凝聚”维度强调的是专业群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促进内部专业结构的相互依存,确保新兴专业群自身的稳固持续性;动态“调整”维度强调的是专业群结构与产业变革互动的关系,即促进专业构成、专业方向适时推陈出新,确保新兴专业群弹性发展的生命力;系统“育人”维度聚焦整个新兴专业群内外部系统的落脚点,即坚守“以人为本”的培养要求与教育性初

14、衷,确保供给侧与需求侧高质量适配。(一)对外“匹配”维度基于对外“匹配”,新兴专业群要与产业链、职业链、岗位链紧密对接。衡量新兴专业群与市场的对接程度,其首要关注点即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直接表现在就业质量以及用人市场认可度,汇聚于职业领域系统,既包括对接职业群、厘清职业之间的联系,又包括对接岗位群、弥合不同岗位链。1 .产业链逻辑塑化与专业群体系的对应关系。产业链是有关技术经济关联的一种群属结构,能保证上中下游各个维度之间相互对接的价值均衡。“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发展的内模式,因而新兴专业群的体系架构可以借鉴这种全产业链对接的运行逻辑。以某高职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群为例,其核心专业为动车组

15、检修技术,对接高铁装备制造主体产业的装调、高级返厂检修、售后服务、生产管理等,主要培养能够使用专用设备、工装、工具,进行动车组部件装配、单车调试、列车调试、机电设备高级检修、远程运维服务和信息维护的技术技能人才;数控技术专业对接动车组车体制造、部件加工工艺设计、工装柔性化设计和生产管理等,主要培养会部件加工工艺与工装柔性化设计、信息维护,并操作数控机床进行切削加工的技术技能人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对接车体焊接、涂装、工装柔性化设计和生产管理等,主要培养会操作工业机器人进行铝合金车体智能焊接、车体喷涂,并进行机器人调试及维修、工装柔性化设计和信息维护的技术技能人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接调试、整车组装、返厂高级修理和生产管理等岗位,主要培养会使用专用设备、工装、工具,进行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控制柜等电器设备安装与检修以及系统智能调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样,在全产业链理念指导下,一个典型的新兴专业群既能满足动车组智能装调、动车组高级检修、车体智能制造,又适应了数字化设计、机器人应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