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学习资料:神经考试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学习资料:神经考试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一部分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功能一、神经系统细胞1、神经元细胞Iou1)神经元细胞组成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轴突末梢2)神经元细胞功能接受信息(树突);整合信息(细胞体);传递兴奋(轴突)3)神经元细胞分类A按突起: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B按功能: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C按递质: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2、神经胶质细胞15x1i2D功能:支持、保护、营养神经元2)特点:多突起;不分树突与轴突;不能传导动作电位;终身分裂增殖3)分类:A中枢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数量多,个体大,形成血脑屏障少突细胞o1igodendrocyte:形成中枢神经纤
2、维髓鞘小胶质细胞microg1ia:特化的巨噬细胞,免疫功能B周围神经胶质细胞卫星细胞:包围外周神经节的神经元胞体,支持和营养作用施望细胞:形成外周神经纤维的髓鞘(延伸概念)朗飞节一一相邻施望细胞所形成的髓鞘之间裸露的神经纤维部分二、神经纤维1、组成:神经轴:神经元轴突或长树突有髓鞘神经纤维:神经轴被髓鞘包被无髓鞘神经纤维:神经轴不被髓鞘包被2、分类:1)有髓无髓2)A,A,A,A,B,C或1I1111IV,都是从粗到细,髓鞘从有到无,传导速度从快到慢3、功能:1)传导动作电位CongductingAPA定义:神经冲动一一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B影响因素:神经纤维直径温度有无髓鞘:有髓鞘跳跃
3、性传播,从上一朗飞节到下一朗飞节。无髓鞘连续性传播C特点:前提是解剖和生理性结构完整与外界绝缘双向传播(离体情况下)不易疲劳(与突触传播相对比)2)轴浆运输axop1asmictransport正向运输anterogradetransport从细胞体到轴突末梢的传递快速运输:运输线粒体、囊泡、分泌颗粒等慢速运输:运输可溶性蛋白、结构成分逆向运输retrogradetransport从轴突末梢到细胞体的传递3)营养作用trophicaction小儿脊髓灰质炎中,神经坏了以后肌肉萎缩,说明有营养作用三、突触1、化学突触1)直接突触(经典突触)DirectedSynapseA结构:突触前膜presy
4、napticmembrane(含突触小泡synapticvesic1e)突触间隙synapticc1eft突触后膜Postsynapticmembrane(含递质受体)B特点:汇聚与扩布divergenceconvergence:除了类似视椎细胞的神经元,体内绝大多数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不是一对一的,而是通过了汇聚和扩布作用一对多、多对一联系单向传递传递速度较慢(突触延迟):相比神经纤维传递,由于存在递质在间隙中的扩散所以传递速度较慢容易疲劳:递质的消耗导致疲劳,可以在癫痫等神经疾病中起保护作用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C兴奋传递过程:AP传递到轴突末梢一一钙离子通道开启一一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一一释放
5、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表面受体结合一一离子通道开启产生兴奋电位一一递质被分解离子通道关闭2)间接突触Non-directedsynapseA分布:心肌、平滑肌中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胆碱能受体B结构基础:轴突末梢处形成分支,分支上形成串珠状的膨大,称为曲张体VariCOSity曲张体外无施望细胞包被,内含大量突触小泡充满递质C特点:无明显的突触前、后膜结构以及突触间隙一个曲张体释放的递质可以作用于较多、较远的突触后成分2、电突触E1ectrica1synapseA分布:平滑肌、心肌闰盘、脑、神经胶质细胞B结构基础:缝隙连接gapjunction相邻细胞之间以水通道蛋白形成电联系,电紧张扩布直接从一个细
6、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C特点:无突触间隙和突触小泡缝隙连接处电信号传递有双向性传播速度快3、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potentia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概念: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钠离子内流膜去极化,形成局部兴奋(非动作电位)可累加性summation作为局部兴奋的特点之一。在轴丘部发生累加,因为此处钠通道的密度高。空间累加:汇聚作用,多个上游神经元兴奋同一个下游神经元,多个EPSP累计成AP时间累加:一个神经元受到多个连续的刺激,产生AP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同样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道,使氯离子内流增加,产生结果是其超极化,兴奋性降低4、突触抑制和突触易化inhib
7、itionfaci1itation1)突触抑制A突触后抑制使突触后膜产生IPSP传入侧支抑制:肌梭传入信号在兴奋伸肌的同时抑制屈肌返回抑制: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到其自身胞体的联系,在传导兴奋时抑制自身胞体B突触前抑制第三个神经元作用于突触前膜,使得EPSP减少,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兴奋2)突触易化A突触后易化:EPSP累加B突触前易化第三个神经元作用于突触前膜,使得递质释放增加,突触后神经元更易兴奋第二部分神经递质和受体一、递质概述1 .定义: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释放入突触间隙,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上受体结合,引发生物学效应的内源性信号分子;2)神经调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释放的
8、,可调节神经传递效应的化学物质;2 .条件:A突触前神经元合成;B释放入突触间隙;C与突触后神经元上受体结合;D可通过特定方法去除;E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3 .递质与神经元的关系:1)戴尔原则: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末梢只释放同一种递质。已被证明是一种错误观点2)递质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不同突触囊泡内的现象,生理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活动二、受体概述1 .定义:位于细胞膜或胞浆内,能通过与特定神经递质相结合改变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行为的蛋白质;2 .根据受体分类3 .根据活化机制分类:1)促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Recpt
9、or离子通道偶联,介导快速反应,刺激消失后不能持续;4 )促代谢型受体:Metabo1icReceptorG蛋白偶联,介导慢速,可持续反应;No.1信使神经递质,NO.2信使CAMP、IP3、DAG;5 )突触前受体(自身受体):A抑制作用:通常突触前受体激活后可抑制递质释放,实现负反馈调控(NE释放作用于突触前2受体,抑制其自身进一步释放);B易化作用:有时突触前受体也能易化递质释放(交感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血管紧张素受体激活后可易化前膜释放NE);三、重要递质及受体1 .乙酰胆碱1)合成:酶胆碱+乙酰辅酶A乙酰胆碱+辅酶A;2)分布:A中枢神经系统一一广泛;B周围神经系统一一神经-肌连接、自主
10、神经节前纤维、大部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3)胆碱能受体:a)毒蕈碱受体(M受体):促代谢型受体A亚型:M1-M5共5种亚型;均为促代谢型受体B功能:分布于所有副交感纤维支配器官,部分交感纤维支配器官(汗腺、交感舒血管神经)C阻断剂:阿托品阻断b)烟碱受体(N受体):促离子型受体A亚型及分布:NI亚型一一神经元型烟碱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N2亚型一一肌肉型烟碱受体,分布于运动终板;B阻断剂:筒剑毒碱阻断4)乙酰胆碱的循环利用:突触神经元通过胆碱转运体摄取胆碱,在胆碱乙酰转移酶作用下与乙酰辅酶A合成乙酰胆碱,包裹图突触囊泡,释放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上的胆碱能受体,
11、之后被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摄取;2 .儿茶酚胺类(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1)合成:酪氨酸-左旋多巴-多巴胺(CNS)-去甲肾上腺素(CNS&PNS)-肾上腺素(CNS);2)去甲肾上腺素a)分布:外周神经系统一一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中枢神经系统一一调节心肌活动、体温等;b)循环利用:被突触前膜重摄取;c)肾上腺素能受体:与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结合;a1、a2和B三种亚型;都为促代谢型受体;分布于交感神经支配器官;3)多巴胺a)受体:D1-D5共5种亚型,都为促代谢型受体;b)多巴胺通路:由中脑黑质合成,沿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分布,储存于纹状体,尾核含量最高;
12、3 .氨基酸(谷氨酸、Y-氨基丁酸)4 )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谷氨酸、门冬氨酸;(I)受体分类:促离子型AMPANMDAKA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1u1-8(2)谷氨酸盐转运体:EAATs(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VG1UTs(通过形成囊泡转运)、xCT(G1u-Cys交换体,利用跨膜梯度摄入Cys用于合成谷胱甘肽)(3) NMDA受体特点Mg2+可对其阻断,呈电压依赖型突触后膜数量、位置固定引发其产生缓慢、长时的去极化反应Ca2+内流为主,还有Na+内(4) AMPA受体特点容易脱敏突触后膜数量、位置不固定(游走型受体)激动后引发快速去极化反应Na+内流为主,还有K+内流;(5) AMPA受
13、体的游走:通过胞吞、胞吐在细胞内和神经元表面游走(受体的上调和下调一一调节受体数量和杀和性);通过侧向扩散在胞浆膜上游走,遇到锚蛋白后被固定;胞内Ca2+水平上升也可固定AMPA受体;(6)离子型受体反应过程过程正常情况下NMDA受体被Mg离子阻挡,当有谷氨酸结合时,AMPA首先激活,使钠离子内流。膜电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后,Mg离子被移走,NMDA被激活,钙离子内流。2)抑制性氨基酸类递质:Y-氨基丁酸、甘氨酸;(1) GABA受体分类:GARAA,耦联氯离子通道,激活后增加后膜的氯离子内流,后膜超GABAC促离子型受体极化,形成IPSPGABAB促代谢型受体突触前:增加钾外流,减少钙内流,从
14、而减少递质释放突触后:增加钾外流,超极化,产生IPSP(2)递质移除:突触前末梢重摄取;通过转运体(TranSPoiIer)被胶质细胞摄取;酶降解;四、突触的可塑性1、定义:突触的反复、持续活动会引发其传递效率的长时程变化2、分类:刺激表现机理分布及意义普遍存在于中枢两神经元之间长不同部位有不同机理。举例:AMPA神经系统,学习短时间的快时间的信号传导激活后,钙离子内流,通过电压变化和记忆的主要细长时程增强速重复刺激增强移除镁离子,激活NMDA,成协同作用胞机制后膜受体密度降低,前膜递质释放减广泛存在于中枢持续时间较少。举例:NMDA激活后,钙内流少量神经系统。海马长的低频刺突触传递效率长增加,反而使AMPA受体活性和在突触中的1TD与记忆长时程压抑激时程降低后膜上的密度降低。清除有关一短串强制突触后电位幅度广泛存在于中枢性(高频)刺增大,可持续数分强制性刺激使突触前膜钙大量内流,系统,与学习记强直后增强激钟至一小时以上超过缓冲能力,刺激递质大量释放忆有关习惯化重复给予较突触对刺激的反突触前膜钙通道失活,钙内流减少导温和的刺激应逐渐消失致钙浓度减少。递质释放减少敏感化重复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