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举目张——《韩非子》读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纲举目张——《韩非子》读法.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京城语文名师】杨志刚:纲举目张韩非子读法韩非子很值得精读。就文章而言,这是一部成熟的说理散文集。韩非的文章,首尾贯通、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气势逼人。而与其他先秦诸子散文的明显不同,则是他的文章篇幅很长,动辄千字,甚至几千字,这会让今天的读者读起来感到困难较大。兹提三点建议,供阅读本书参考。建议一:观其大略,整体把握阅读本书某一篇时,要注意先抓住主干,理清脉络,然后再选择感兴趣之处精读细品。文章内容可以包罗万象,但必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说理文在这一点上尤为显著。下面,我们以五蠹为例,说明怎样观其大略。五蠹一篇的核心观点,出现在文章结尾: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
2、灭之朝,亦勿怪矣。韩非提出君主要除“五蠹之民”,这是“破;同时提出“养耿介之士”,这是“立”。那么,“五蠹之民”是什么人?为什么要除之?在提出核心观点之前,作者对“五蠹已有阐述: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按:“古”当作“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统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把这里的意思大致梳理一下:学者儒生:对抗、淆乱法律,蛊惑君主;言古者四处
3、游说的纵横家:只顾私利,使国家利益受损;带剑者游侠一类人:任意违反国家禁令;患御者畏惧服兵役之人:贿赂权贵以逃避兵役;商工之民商人、工匠等人:囤积财货,搜刮农民的利益。这便清楚了“五蠹”是什么人。而“耿介之士又指什么人呢?若把视野再稍扩大,就会注意到阐述五蠹害民之前的一句: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商贾之民多矣。据此可知,这里所说的“耕战之士”农民和士兵,就是韩非所说的“耿介之士”。他认为,这才是国家最需要的人。不过,五蠹一文以“破”为主,对养“耕战之士”的重要性未展开阐述。经过这样一番梳理,我们对五蠹一文的核心观点便基本掌握了,这便是观其大略。也许有人会问,二三百字就能说清的问
4、题,韩非为何要洋洋洒洒写上四千多字?其实这也很容易明白。因为,写文章,若仅仅说出结论,是很难服人的。韩非文章的读者,是特定的人君主。所以,韩非一定要把道理铺展开来,要写得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还要合逻辑,骋文采,有趣味,这才可能去说服君主。因此五蠹结尾段之前四千来字,都是必要的铺垫。但我们今天的读者,完全可以“把一大片读成一条线”,迅速检索出核心观点,以观其大略。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进一步梳理文章的脉络。比如重点关注如下文句: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曰:“事异则备变。”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
5、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以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铢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这十一条都是重要观点,加点(按:重点号为本书作者添加)字词显示了作者对其重要性的强调。如把这十一条加以梳理,则不难看出:一是立论的理论基础,即
6、“世”(时代)不同,“事”(情况)便有差异,而“备”(措施)也需做出相应改变。这些观点表明了韩非批判儒家、弘扬法家的立场。看作是韩非对,五蠹之民,的逐一批判,指明其危害,反复强调“五蠹之民”乱国败政,非铲除不可。这些观点的阐述,形成百川归海之势,有力支撑了结尾所申明的核心观点。把脉络大致梳理清楚了,“观其大略”的可靠度就更高了。这种“观其大略的方法,不仅适用于五蠹,也适用于其他篇章。不过,阅读经典还不应止步于此。建议二:玩味细节,慎思明辨这也就是前文所说“选择感兴趣之处精读细品当我们观其大略之后,便可对文中某些感兴趣的问题,反复琢磨,从不同角度上质疑、设问、深思,这样就会有更多发现。五蠹中故事
7、甚多,有个小故事似属细节,但也值得玩味: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这故事讲楚国的直躬揭发了父亲窃羊的罪行,令尹却以不孝的罪名杀了直躬。韩非认为直躬检举父亲是对的,但令尹的做法错误。因为杀掉直躬,不利于检举犯罪,直躬“直于君”不该“罪之”。这个故事在论语子路篇中也有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的观点与韩非截然相反,认为“子为父隐”才是正确的,而直躬的“证之”(举证、告发)是错误的。那么,直躬检举父亲到底错没错?围绕这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见解。1例如,认
8、为检举与不检举,各有利弊。若检举,社会公义得到维护,但父子亲情受到损害;若不检举,则公义受损,但父子亲情得到维护。又如,认为儿子不检举,社会公义也不一定得不到维护。理由是法庭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证据。即使证据不足,无法治罪,但一只羊失窃,对社会危害也不大。何况个别案件因证据不足而不能公正判决,法律的权威也不会受损。再如,认为儿子检举后果很坏。因为严重损害亲情的危害,远超过一只羊的损失。而且这种检举的示范作用,会导致人伦颠覆,甚至导致民族道德的滑坡。当各种见解纷至沓来时,你怎么看呢?显然,以上见解,基本上是赞成儒家观点,反对法家观点的。事实上,法家固然有其冷静、高明、进步之处,但也确乎存在刻薄寡
9、恩、单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倾向。一直以来,很多人对法家的诟病,大多缘于此。如果“慎思明辨”到这一步,应当说对韩非思想的局限性便有所觉察,也可大致明白,先秦法家思想与现代法制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确实,在韩非的文章里,我们很难读到对人民生存状态的关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也是毋庸讳言的。当然,儒法思想孰是孰非,是很复杂的问题,如果对此有兴趣,还可结合更多的资料慢慢去慎思明辨。1参见鲍鹏山孔子如来(长沙:岳麓书社,2015年版),页108-11()。最后,再补充一点:建议三:关注寓言,积累素材韩非子中有大量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楼还珠”,等等,都为人所喜闻乐见。这些寓言,可帮助我们锤炼思维,也是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的绝好素材,很值得积累。不过唐敬杲先生这个选本中的寓言故事较少,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翻检韩非子全书,扩大积累范围。说明:本文是笔者为学生国学丛书新编韩非子(北京:商务印书馆,待刊)所撰写的“新编导言”,选入本书时有较大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