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依托得天独厚的“珍稀菌类”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将大山里的“土特产”变成大城市的“抢手货”,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实践,是突破性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具体行动,对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成势见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认识三个重要意义,推动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我们之所以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突围突破的重点方向,与农业产业的基础条件、食用菌产业的独有特点、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的闭环需要等因素密不可分。(一)食用菌产业是发展前景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拥有悠久
2、厚重的农耕文明,经过多年农业发展和产业积累,粮食播种面积在全省一直保持前列,苹果种植面积在全国占有一定份额,肉羊、肉鸡、生猪等特色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加上近两年正在迅猛发展的肉牛产业,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土地面积、水资源等要素以及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条件约束,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的提升空间已严重受限,而菌业恰好是可以延长种养业链条、成长空间非常巨大的一个特色农业产业。同时,经过专家学者论证和基层探索实践也充分证明:也是特别适宜种植食用菌的地区。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实践验证,无论是生产企业、合作社,还是种植大户,这两年发展食用菌产业都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加之食用菌产业具有
3、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等“五不争”特性,是除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外的第五大农业产业,对满足人们多样化消费需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二(二)食用菌产业是“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形成闭环的关键产业。市委、市政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以种植业为基础、养殖业为牵引、菌业为循环纽带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这是农业独特的竞争优势,也是农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种养业在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种植业方面探索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复种马铃薯、麦后
4、移栽紫苏等多元化复种套种模式,养殖业方面探索的环县“三级二元”肉羊杂交繁育、西峰“三定六统一”生猪养殖、镇原“四化四链”肉鸡生产等模式,既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市场供给,也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夯实了基础。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为食用菌产业提供了数以百万吨计的丰富原料,使得食用菌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只有利用好宝贵的种植业、养殖业废弃物资源,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才能形成闭环,真正从种养“二元”循环变成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构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三)食用菌产业是联农带农惠农作用突出的富民产业。食用菌产业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增收富民。无论是大规模企业化生产,还是千家万户散户
5、种植,或者是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把两者联系起来生产经营,群众都能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比如我市己经建成的晶晶、双升、甘农蘑力等食用菌龙头企业,采取工厂化运营模式,群众可以就近务工获取劳务收入,也可以依托龙头企业的技术指导和菌棒供应,自建大棚、养菌出菇实现增收。西峰区司官寨村食用菌基地,群众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多种形式参与其中,形成村级联合社统一组织实施、群众自愿入股分红的发展模式。同时,我们还可推行“龙头企业管两端,中间交给群众干”的经营方式,龙头企业具体负责培育菌种、生产菌棒这个前端和市场营销这个后端,把养菌出菇这个中间环节交给千家万户,让农户获得稳定收益。不管采取哪一种生产经营模式,食用菌
6、产业都是联农带农惠农作用最为突出的一个特色优势富民产业,我们有理由把它培育起来,有条件把它培育起来,也应当把它培育起来。二、认清三大比较优势,坚定发展信心决心(一)从市场需求看,发展前景广阔。植物、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为食用菌产业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从之前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吃健康”“吃养生: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倡“一荤一素一菌”,已成为健康时尚的膳食结构。原本貌不惊人、秘藏深山的食用菌,如今悄然跃上了餐桌,成为人们舌尖上的“新宠”。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数据显示,我国食用菌年消
7、费量以7%增速持续增长,并且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业界提出实施“一带一路一菇”战略,加大食用菌出口贸易,食用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二)从资源禀赋看,发展优势明显。香菇、黑木耳历经千年传承,文化底蕴厚重。早在唐代,耳菇就被钦点为“贡品”,到清代呈现“百姓皆种耳、官商皆收耳”的繁荣景象。上世纪60年代,成为全国闻名的“耳菇名县二年小花菇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年入选中国欧盟地理标志互认证名单,荣登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北依秦岭、南接神农架,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林地面积全省第一,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全省第二,菌棒原料丰富,交通物流便利,是全省乃至全国最佳的
8、食用菌适宜主产区之一。(三)从产业现状看,发展态势良好。食用菌产业呈现“南菇北移”趋势,在脱贫攻坚政策带动下,全市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种植规模上,由年的亿棒、万吨大幅增加到年的亿棒、万吨,食用菌种植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其中羊肚菌种植面积及产量位列全省第一。全市现有食用菌企业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从事出口企业家,种植合作社家。产业成效上,基地建设标准和制棒、灭菌等前端基础设施设备整体好于老产区;开发了香菇酱、香菇面条、香菇多糖、香菇提取液等多种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据统计,市食用菌产业现有从业人数万人,带动菌农人均增收元,年综合产值达亿元。产品品牌上,“山珍”“小花菇”“黑木耳
9、”在国际国内积淀了一定名气,品牌综合价值亿元,位列全国20强。现有个绿色食品品牌、个省著名商标,有个地理标志产品通过中欧地理标志互认证。三、找准三大问题症结,破除发展制约因素(一)市场主体问题。1产业体量不够大。现有菌种生产企业家,实际年产菌种不到万公斤,自给率65%。市菌种企业家,年产菌种万公斤,除满足当地所需外,还外销营利。食用菌企业总数虽过百家,但与市家相比差距较大,市国家级食用菌龙头企业家,我市还未实现零的突破。我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食用菌企业家、出口企业家,年加工产值亿元,精深加工产品出口占比%,而市销售收入过亿元食用菌企业家、出口企业家,加工产值早己突破百亿元,出口占比超过50%。2
10、 .经济效益不够高。年,全市家省、市级食用菌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近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利润万元。而公司,一家企业年产值就达亿元。我市食用菌产业处在“一产”赛道,产品单一,精深产品未实现量产,附加值不高,扮演着“原料供货商”角色,销售环节被外地“二道贩”垄断,没有掌握定价“话语权”,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导致研发资金投入不足,难于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新品,亟待产业转型升级。3 .发展后劲不够强。近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多是边建设边规划或是先建设后规划,存在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监管不够规范有力等问题。有些企业为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生产菌棒时不顾技术要求,将“瘦身”(变小、变短)后的菌棒售卖
11、给菌农,影响出菇质量和产量。有的经营主体“虎头蛇尾”、重前轻后,侧重于抓产前,轰轰烈烈抓规模,对产中产后管理和销售环节重视不够,出菇量低或者不出菇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经营主体缺乏责任意识,不仅影响自身发展,更对其他从业者和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当前,我市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整体后劲不足,企业带动能力偏弱。(二)从业人员问题。1 .急功近利粗放种。受前期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资金兜底政策影响,少数贫困户为了拿到产业补贴,在未完全掌握技术的情况下投入香菇种植,更有甚者指望政府和企业代劳,等靠思想严重,不操心、不管理、望天收,一旦没有产业补贴就不再从事食用菌种植。2 .效益低下不愿种。食用菌中除少量品种价格
12、较高外(如羊肚菌,但风险大),大宗的香菇、黑木耳价格非常平稳(如干香菇二十多年来价格一直在每斤元左右、花菇每斤元左右),受原材料、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菌棒已上涨到元/棒,个别企业甚至要价元/棒,部分制棒企业为了稳价,采取减小菌棒重量等办法,导致出菇量减少,菌农收益空间不断被压缩,与外出务工相比收益持平或更低,因此50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不愿从事这一行业。3 .缺乏技术不会种。我市食用菌种植范围广、分布散,虽然搭建了“四包”服务体系,但由于各处山势走向、海拔落差、种植季节差异,加之基层技术人员不足且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菌农又习惯于仅凭经验种植和管护,产品质量不稳定且难以标准化,经济效益低,影响
13、菌农的种植积极性。(三)组织管理问题。1 .产业发展缺定力。市自年开始,多年来,一直以“一号工程”“一票否决”的力度推进食用菌产业,终于实现食用菌产业强势发展。我市食用菌产业缺乏久久为功的定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存在走走停停、摇摆不定、不温不火的情况。部分县(市、区)因食用菌产业短平快的特点,在脱贫攻坚期间“走捷径”,选择香菇作为农业支柱产业,食用菌产业才得以快速发展壮大,但这种政策性的大包大揽式地推进产业发展,难以避免地增加财政负担、监管负担,一旦遇到政策变化或者资金短缺,产业发展就难以为继。2 .政策支持缺推力。在产业谋划上,我市没有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在政策扶持上,年明确的每
14、年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近年来未足额保障到位。相比之下,市出台了促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年市级财政兑现奖扶资金多万元,今年又出台了市促进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扶持政策。近三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脱贫攻坚部分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县(市、区)级出台的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存在延迟兑现或无法兑现等情况,导致一些菌农和企业消极观望或者陆续退出。3 .服务保障缺合力。服务市场主体涵盖用地、用能、金融、退税、技术保障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纵观我市食用菌产业,存在上下体制不顺、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执行不一等问题。例如,市级牵头部门是蔬菜产业发展中心,而县级牵头部
15、门有的在林业局,有的在农业农村局,有的设在临时机构,上下联动机制不畅。我市栋类资源丰富,在采伐限额管理中,人工商品林可全部利用,天然林非重点保护区域可抚育渐伐利用,但由于政策研究不够,缺乏科学规划,培育发展栋类基地积极性不高,栋类资源利用没有达到最大化。同时,政策落实标准不一,如在出口退税环节,市是按出口总量计算退税,而我市仅对本地生产量(需提供本地购销台账)计算退税。四、分析“三减”态势,把握食用菌产销特点全年食用菌产业表现为生产规模、总产量、总产值的“三减”,这也是近年首次出现“三减”现象。据农业业务部门统计,食用菌生产规模为亿棒(袋)和亿平方米、总产量(折鲜计)万吨、总产值亿元,同比分别
16、减少、%o分产区来看,新产区增加、老产区减少。其中市和市两地的总生产规模、总产量、总产值分别同比增加、和;三地的总生产规模、总产值同比增加和%。分品种来看,黑木耳、灰树花的生产规模减小,但产量和产值增加,海鲜菇的生产规模和产量增加,产值有所下降;香菇等其他几个品种的生产规模、产量、产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表)。其中,以传统栽培为主的金针菇和双抱蘑菇因受到工厂化生产的冲击,生产规模下降最快,同比分别下降43.78%和18.37%。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产量下降率总体低于生产规模下降率,说明在产业承压的背景下,通过“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政策推动,国家农业农村部食用菌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和省食用菌产业技术项目等的实施,食用菌单产、品质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这也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主要品种的产销情况。1、香菇总体稳中有降。香菇作为省历史最悠久(近千年)、占比最大的菇种(产量、产值占比达三成以上),近几年受市场竞争、资源限制等因素影响,部分生产大户陆续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