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方案.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147270 上传时间:2024-12-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方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方案课程名称:网络舆情概论课程编码:B2D14033学分:2总学时:36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实践学时:6开设实验(上机)项目总数0个,其中,必修(0)个,选修(0)个开课单位:艺术与传媒学院适用专业:新闻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网络舆情概论是新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作为一种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机理和规律,教会学生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检测、分析、研判及引导,学会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经营和管理,最后为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做好服务工作。二、课程培养目标1 .课程思政本课程旨在研究网络舆情发生、发展与传播的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于引导舆论,促

2、进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社会形象并推动社会和谐进步。2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发生机制与运行规律;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信息传播与网络舆情传播的辩证关系。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的正向、反向效果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传播效果的反转。课程目标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相关的技术原理与网络舆情监测、搜集活动的基本流程、方法,把握技术的基本发展方向及其对网络舆情监测的影响,最终能将舆情监测技术用之于实际的舆情监测活动。课程目标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网络舆情的分析

3、与研判能力,从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事件形成预警并及时有效地应对与引导。止匕外,还要掌握网络舆情报告的撰写能力,并熟悉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流程。课程目标6.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使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而避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的经营方法3.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本课程教学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主要体现在毕业要求指标点1、2、3、4、5、6、7具体如下: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及其内容教学内容支撑强度指标点毕业要求指标点内容1基本价值观素养1-1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4、论体系。第1章H1-2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真理观。第1章H1-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品格。第1章H2综合知识能力2-1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能够将其用于分析传媒与社会的关系及问题;掌握新闻业务的基础知识,能将其用于传媒业务问题的解决;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针对实证问题进行分析与建模。第2、3、4、13、14、15章H2-2理解新闻学的概念及其在具体领域的体现,能对传媒基本业务进行分析和处理。第2、3、4、13、14、15章H3实践应用能力3-1能够在传播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第5、6、7、8、9、10章H3-2能够对各

5、种国内外的舆情信息加以甄别、整理和加工,从而为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对策建议。第5、6、7、8、9、10章H3-3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传播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第5、6、7、8、9、10章H究能力。3-4不仅具有创新意识,也要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第7章H4专业能力4-1能够深刻理解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第13、14、15章H4-2结合新闻传播理论,具有在传播手段和工具的创新方面进行合理开发、设计、规划和执行的能力。第章H4-3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使得学生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

6、基础。第12章H4-4熟练使用计算机从事业务工作。第5、6章H4-5熟练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相关业务问题分析等。第5、6章H5沟通表达能力5-2为适应传媒市场变化,应具备所必需的沟通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第10章H6终身学习与社会发展适应能力6-1掌握基本道德与法律知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第1章H6-2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第8章H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1章导言(支撑课程目标第1、6条)第一节网络舆情概念一、舆情概念辨析(一)“舆”“情”及“舆情”的字义考证(二)舆情的概念(三)舆情的主客体关系二、网络舆情的概念三、网络舆情的中国特色(一)

7、两个舆论场的割裂与互动(二)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化表达(三)社会转型期的焦躁情绪与非理性表达第二节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一、网络舆情的特征(一)自发性(二)指向性(三)时效性(四)情绪性(五)片面性二、网络舆情的类型(一)涉事主体(二)社会类别(三)事件发生范围(四)事件发生领域(五)事件性质教学要求:了解舆情、网络舆情等基本概念,网络舆情的特征和类型以及网络舆情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教学重点:网络舆情概念教学难点: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2章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支撑课程目标第2条)第一节

8、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一、社情民意(一)社情民意的内涵(二)社情民意的表现形式(三)社情民意的类型(四)社情民意的现实价值二、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的相互影响(一)网络舆情对社情民意的反映(二)社情民意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三、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的转化(一)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的互动(二)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的转化方式第二节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一、网络舆情中的社会心理(一)网络舆情中社会心理的主要内容(二)网络舆论中的社会心理产生的特点(三)网络舆论中的社会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二、在网络舆情中如何引导社会心理(一)社会管理者要重视并正确对待网民意见(二)运用议程设置引导网络舆论(三)培养意见领袖(四)倡导网民自律(

9、五)强化媒体“把关人”作用第三节网络舆情与谣言一、网络谣言的内涵和特点(一)网络谣言的内涵(二)网络谣言的特点:1、内容广泛;2、传播迅速;3、迷惑性强;4、破坏性强二、网络谣言的危害(一)损害政府、机构名誉,侵犯公民声誉和合法权益(二)败坏社会风气(三)破坏社会和谐稳定三、网络谣言的成因和演绎过程四、网络谣言的治理第四节网络舆情与意见领袖一、意见领袖概述二、网络意见领袖的构成、产生和作用三、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一)正确对待网络意见领袖(二)培养网络舆论领袖(三)依法引导和管理意见领袖教学要求:探讨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网络舆情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发生机制如何。教学

10、重点:1、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2、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教学难点:1、网络舆情与谣言;2、网络舆情与意见领袖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3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支撑课程目标第2条)第一节网络舆情传播源一、传统媒体(一)现场记录和传播:做好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描述,是传统媒体的主要传播功能。(二)新闻报道推动舆情演变二、网络媒体(一)聚合传统媒体信息(二)聚焦引发网络舆情(三)互动推演舆情:1、显性指标:点击率、转发量、评论数、点赞数;2、隐性指标:引发线下行动三、个体网民(一)围观式参与传播(二)自媒体“大V”传播(三)网民

11、参与评论四、舆情当事人(一)表达权利诉求:主动寻找传统媒体行使权利表达。(二)配合媒体互动传播:利用网络媒体来推动网络舆情的衍变第二节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一、新闻资讯门户平台(一)快速报道聚焦效应(二)了解用户的基本属性和行为状态二、互动社交平台(一)搜索信息主动关注(二)发布信息扩散传播(三)互动讨论推动舆情三、移动社交应用(一)圈子化的封闭信息传播(二)现场化的快速报道教学要求:理解网络信息和网络舆情在共享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呈现出各自在政治学和传播学领域的差异形态和不同机制。教学重点:网络舆情传播源。教学难点: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

12、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4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支撑课程目标第2条)第一节网络舆情的正向效果一、网络舆情正向传播效果的表现(一)积极事态扩大化(二)消极事态转向化二、网络舆情产生正向传播效果的原因(一)两个舆论场”的融合(二)主流媒体驾驭互联网的能力增强第二节网络舆情的负面效果一、网络舆情负向传播效果的表现(一)网上出现舆论“一边倒”现象(二)煽动性言论处于主导地位(三)民众质疑之声高涨(四)猜测性虚假信息泛滥二、网络舆情产生负向传播效果的原因(一)网民存在的负面心态(二)相关部门舆情控制力弱三、网络舆情负面效果在传播时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一)次生舆情效应(二)水葫芦效应(三

13、)多棱镜效应(四)断绳效应(五)涟漪效应第三节舆情传播效果的反转一、网络舆情效果反转的典型案例一一“乌坎事件”二、网络舆情效果反转的原因1、同类舆情再度被翻炒2、其他爆点的出现3、舆情切割不彻底三、网络舆情效果多次反转现象的应对措施1、建立负面舆论反转机制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利用舆论监督的倒逼机制改进工作3、掌握信息源、掌握主动权4、整合力量,建立舆情处置统一战线教学要求:理解网络舆情是正向传播还是负向传播,抑或正负反转,不同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舆情应对的策略与方法。教学重点:1、网络舆情的正向效果;2、网络舆情的负面效果教学难点:舆情传播效果的反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

14、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5章网络舆情检测技术(支撑课程目标第3、4条)第一节网络舆情监测数据采集一、数据采集基本技术(一)网络爬虫(二)网页去重(三)分布式技术二、数据采集原理三、数据采集常用方法(一)网页搜索策略1、广度优先搜索策略2、最佳优先搜索策略3、深度优先搜索策略(二)网页更新策略1、历史参考策略2、用户体验度策略3、聚类抽样策略第二节网络舆情监测数据分析一、数据分析基本技术(一)全文检索技术(二)文本挖掘技术二、数据分析原理(一)全文检索技术原理(二)文本挖掘技术原理三、数据分析常用文本挖掘算法(一)文档聚类(二)文档分类(三)自动文摘第三节网络舆情监测可视化技术一、数据可视化技术介绍二、数据可视化原理三、数据可视化常用工具(一)Tab1eau(详见下页)(二)R语言(三)Processing(四)D3第四节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测技术遇到的挑战一、大数据的由来二、大数据的特征三、大数据对舆情的价值和影响四、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五、大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