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气变化》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气变化》教案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气变化教案教学设计14.风的形成【教材简析】该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1“感受风”目的是通过制造风、观察风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风的存在。活动2 “观察热空气的流动”意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认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活动3观察风的形成”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认识风的成因。活动4“感受风的力量”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实验、比赛等活动,认识风有力量。应用与拓展“了解风的利与弊”是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认识风的利与弊。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动手制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风的
2、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制作与探究风车模型;树立与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风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风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利4 .能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5 .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6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目标1 .能对探究风的成因产生兴趣。2 .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3 .能尝试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的方法来制作风车模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说出风的利与弊。【教学重难点】重点:
3、认识风是怎样形成的。难点:能说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线香、蜡烛、简易天平、纸杯、蛇形纸带、风的成因实验箱、湿抹布、制作风车模型材料、记录表、课件等。学生准备:剪刀、尺子、胶水、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出示风吹物动的情境图)为什么柳树枝条在飘荡,湖面能掀起波浪?(学生可能会回答是因为风。)提问: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感受风。(1)引导: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能感受到风的存在?怎样制造出风?学生交流想到的方法。谈话:让我们用刚才想到的这些方法试一试吧。学生在小组内制造风,并进行集体交流。(2)猜想:想
4、一想,风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猜想风的形成可能与空气流动有关。)2 .观察热空气的流动。(1)引导:空气受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2)方法:教师出示三个实验模型图片,讲解实验方法。实验(一):将两个相同的纸杯挂在简易天平两端,调节天平,使之平衡,在一个纸杯的下方点燃蜡烛给空气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实验(二):在没有风的环境里,点燃一支线香,观察线香烟柱的流向。实验(三):剪一个蛇形纸带,用细线悬挂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3)提示:纸带和火焰要保持一定距离;注意安全,避免烫伤。(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教师巡
5、回指导,注意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有无安全隐患。(5)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现象。(6)思考:三个实验说明了什么?(7)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3 .观察风的形成。(1)提问:自然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2)方法:出示实验模型,让学生观察其构造,介绍实验模型组装方法;出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记忆。A.在管口 A处点燃线香,观察烟的流动方向。B.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再将线香放在管口 A,观察烟流动的方向。(3)出示注意事项。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两次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组装过程中,尽量保证实验模型的密闭性。(4)实验: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实验中线香烟的流动方向,推测
6、实验箱内外的温度,将实验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教师巡回指导。(5)讨论:风箱内烟的水平流动与什么有关?为什么点燃蜡烛后烟会水平流动?(6)小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使空气流动,形成风。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讨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结合风的成因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2总结:自然界也有一个大大的蜡烛,那就是太阳。地球上任何两个地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风箱”,由于“风箱”内两个地方受热不均,造成温度高低不同,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得快,另一个地方的冷空气会从地面流动过来补充,从而形成了自然界中的风。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
7、明确任务引导:(播放风力发电视频)风能让风车转动说明了风有力量。下面我们制作一个风车来感受风的力量。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制作风车。(1)掌握方法。出示风车制作方法图片或课件,讲解制作方法。将一张方形纸沿两条对角线分别对折,以两条对角线交叉点为中心,沿对角线从中心到顶点的这段距离取三分之二,用剪刀剪开,对角线的其他三个方向同样剪开:然后折成风车的形状,用双面胶粘住:用3个大头针把风车固定在轴上;在一个纸盒上,垂直打两个小洞,将风车的轴穿过小洞;将一段细线固定在小风车的轴上,另一端系一个小篮。(2)制作风车。学生分工合作,每人负责其中一项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的问题。2 .
8、实验观察。(1)提问:怎样让风车提起重物呢?(2)方法:调试风车,让风车能够灵活转动;风车与电风扇保持30厘米的距离,小篮中的硬币由少到多逐次放置。观察在弱风下风车是如何提起硬币的;距离为30厘米,改变风力的大小,观察在强风下风车提起硬币数量各是多少;风力大小相同,改变风车与电风扇之间的距离(由30厘米调整到50厘米),观察可以提起硬币的数量。(3)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中。3 .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2)讨论:风车提起硬币的多少与什么有关?(与风力大小、风车到电风扇的距离、风车的结构有关。)(3)思考:怎样改进才会使风车提起更多
9、的硬币?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提问: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2 .阅读: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中。3 .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结果进行评价。【板书设计】热空气上升纸杯天平点燃线香蛇形纸带气球喷气嘴吹白纸风车转动炊察接笠气的流/了解区的利与弊形成海济会成暴风雨大风降温风力发电传播花粉H力力帆船的形成感受风的力量制作风车风力大小距离组装实验箱温度变化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15.气温的变化【教材简析】本课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 “确定测量气温的环境”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观测不同环境的气温等活动,认识同一时间
10、不同环境的气温是不一样的。活动2 “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目的是通过观测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等活动,认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应用与拓展“气温变化影响生活”引领学生以藏袍为例进行分析,认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树立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学生都有在阳光下比较热、背阴处比较凉,早晨和傍晚比较凉、中午比较热的生活经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方法。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认
11、知基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 .能说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2 .能说出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不同。科学探究目标1 .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气温变化的问题。2 .能基于生活体验对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做出假设。3 .能制订探究温变化的计划。4 .能运用气温计观测并描述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5 .能运用统计图表记录整理气温数值。6 .能利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活动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 .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2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观测气温的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说出气温变化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实例。【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说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
12、规律。难点:能说出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不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气温计、卷尺、记录表、课件等。学生准备:计时表、尺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出示早晨和中午学生衣着不同的图片。)通过两幅图片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同一地点在一天内的不同时刻气温是不一样的。)提问:一天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确定测量气温的环境。(1)猜想假设。猜想: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相同吗?(学生可能会说夏天在树荫下会觉得很凉快,而在太阳下觉得很热;在柏油马路上觉得很热,而在草地上比较凉快。)(2)掌握方法。认识气温计。出示:气温计的图片
13、,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量程与刻度。(测量范围一般为-30C-50C,每一小格为 )掌握观测方法。A.气温计的使用方法:a手持气温计的上端,不要直接与液泡接触;b.气温计要离地面1.5米;c.液柱静止时再读数。读数时,要让视线和气温计的液柱顶端相平。B.使用气温计分别观测相同地面上方,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气温。C.使用气温计分别观测阳光下,硬化地面和草地上方的气温。(3)观测气温。学生分组观测,并把观测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页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得出结论。思考:比较观测的结果有什么不同。(阳光下和硬化地面上方测得的气温值偏高,背阴处和草地上方测得的气温值偏低。)讨论:在
14、什么环境下观测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比较合适?小结:同一时间不同环境中的气温是不一样的。通常测量气温需要在通风、无阳光直射的草地上方,气温计液泡离地面1. 5米。2 .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1)做出假设。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一天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学生一般会认为早晚比较凉,中午会热一些。)(2)制订计划。讲述: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实际观测,在观测前需要先制订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观测日期、观测地点、观测工具、观测时间间隔等。组织学生根据要求制订观察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计划,并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页中。(3)观测记录。组织学生课后按照计划进行气温观测,并将观测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页中。第二课时一、整理数据讲解:绘制曲线图的方法。(1)描点。在坐标图中根据数据进行描点,先用一个与纵轴平行的直尺落在时间点上,再用一个与横轴平行的直尺落在某个具体的温度数值上,这样它们的交点就是这组数据的点。(2)连线。用光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这就是曲线图。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观测数据绘制曲线图,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页中。二、得出结论讨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小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中午气温高,早晚气温低。14时左右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思考: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