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重点笔记.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164246 上传时间:2024-12-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重点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温病学重点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温病学重点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温病学重点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温病学重点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温病学重点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重点笔记.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温病学重点单选1 .首先使温病脱却伤寒的医家是元代王安道2 .提出变革外感热病的理论与治疗的主张的代表人物是金代刘河间3 .既属于季节分类命名的又属于以四时主气命名的病种是秋燥4 .症见身热,烦躁,汗出不解,呕恶,脱腹胀满疼痛,大便澹垢不爽,如败酱,如藕泥, 舌苔白腻或黄浊,脉滑数等,属于湿热积滞搏结肠腑5 .身热不扬的病机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6 . 昏麒不语 是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7 .斑与疹在形态上的区别为:斑无碍手之质,压之不退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8 .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的病机为温邪未解,肺津已伤也可见素体阴亏而外 感

2、风热,或燥热病邪初犯肺卫9 .舌苔薄黑焦燥,舌质绛而不鲜,舌体枯萎代表一邪深入下焦,耗竭真阴的征象10 .舌淡红无津,色不荣润的病机为 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之征象,见于温病后 期,邪气已退,津亏血伤未复11 .咽喉上覆白膜多由肺胃热毒伤阴 所致12 .“夏暑发自阳明”及“暑必兼湿”出自 叶天土幼可要略13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出自明代王纶的明医杂著14 . “暑邪久伏而发者,名日伏暑”出自明王肯堂证治准绳15 .症见身热不扬,午后热势较显,恶寒,无汗或少汗,头重如裹,身重酸困,四肢倦怠, 胸闷脱痞,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治以 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_16 .湿重热轻,困阻中焦症见身热

3、不扬,胸闷脱痞,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 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澹泄,小便浑浊,苔白腻,脉濡缓。应用方药为雷氏芳香化 浊法合三仁汤,雷氏芳香化浊法17 .湿胜阳微症见形寒肢冷,口渴胸痞,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方药为薛氏 扶阳逐湿汤18 .清浊相干证治的代表方为燃照汤和蚕矢汤_19 .面色白者,需要顾其阳气;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分别指_阳伤与阴伤_20 . “湿热证,十余日后,尺脉数,下利,或咽痛,口渴心烦,下泉不足.”中下泉指 肾阴_多选1 .清燥救肺汤的药物组成有哪些: 燃石膏,冬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真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2 .清营汤和清宫汤相同的组成药物有:玄

4、参,竹叶心,连翘,麦冬,犀角3 .白虎四禁: 一.脉浮弦而细者,一脉沉者_, _不渴者_汗不出者_4 .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伤人急速,易犯阳明气分_;_暑性酷烈,易耗气 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5 .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病变以肺为主_易致津液干燥_,一易从火 化6 .清瘟败毒饮由白虎汤_, _黄连解毒汤,_犀角地黄汤组成7 .三甲复脉汤有哪三甲:生牡蛎生鳖甲_,生龟板名词解释1 .温毒: 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得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 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2 .战汗: 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

5、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3 .厥脱: 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长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4 .大头瘟: 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临床特征为初起常见憎寒壮汗,头 面烟赤肿痛,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5 .烂喉痴: 是感受温热时毒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起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 丹砂密布,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于冬春两季6 .浊邪害清: 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清阳之气被阻遏,必然出现耳聋,鼻塞, 头昏目胀,甚或神志昏蒙等症,即叶天士所说“浊邪害清”之候7 .阴湿:即湿未化热之意,

6、与寒湿近似8 .阳湿:指湿已化热。9 .膜原: 见于素问疟论“邪气内膜与五脏,横连膜原,王冰释曰:膜者,膈间之 膜,原者,谓膈肓之原。有指解剖部位,胸膜与膈肌之间,也有指病机而言,即半表半 里,实属半上半下10 .主客浑受: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体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判断1 .首次提出温病病名的是,素问刺热论2 .温病法在救阴3 .王氏连朴饮由制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桅,芦根组成4 .菖蒲郁金汤由鲜石菖蒲,广郁金,炒山桅,青连翘,灯芯,鲜竹叶,丹皮,淡竹沥,细 木通,玉枢丹填空1 .叶天士说“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需验齿。齿为肾之余,

7、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 胃津必耗肾液2 .温病治疗原则为祛除温邪,扶助正气3 .温毒类温病气分证治中毒热肺卫代表方药内用普济消毒饮,外敷三黄二香 散4 .瘟疫类温病,吴又可瘟疫论所论之瘟疫为一湿热疫余师愚疫疹一得所 论为一暑燥疫_5 .温热疫的治疗原则中,初起防气遏伏膜原,治宜_疏利透达6 .温热论中“大凡看法,位之后一方言气,营之后一方言血_,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_,直需 凉血止血_,如_生地_丹皮_,_阿胶_,赤芍等物7 .温病条辨中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一两寸独大尺肤热, 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一口渴或不渴_,

8、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日温病。简答1 .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区别(1) 发病: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伏邪温病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 病发于里(2) 证候特点:新感温病初期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脉 浮数,苔薄白等肺卫表热证;伏邪温病初期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 昏澹,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3) 病机传变:新感温病由表入里,由轻到重,逐步发展;伏邪温病由里外达,或进一 步内陷深入(4) 病势:新感温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 长,伏邪透尽方愈(5) 初起治则:新感温病以解表透邪为主;伏邪温病以清泻里热为主2 .三

9、焦辨证中邪陷心包证与湿蒙心包证的关系(1)病因病机:邪陷心包指温邪内陷,阻闭包络,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并病理变化;湿 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痰浊,蒙蔽心包的病理变化(2)临床症候:前者症见身灼热,神昏,肢厥,舌骞,舌绛等,热陷心包,扰乱神明,出 现严重神志异常,如神昏澹语,甚则昏耳贵不语;后者症见身热,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 垢腻,舌质红或绛等。(3)辨证要点:前者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后者以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为辨 证要点(4)治则:前者以清热为主;后者以化痰为主(5)代表方:前者为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清营汤等;后者以温胆汤,涤痰汤3 .简述温病治疗中的滋阴生津法滋阴生津法是滋阴养液

10、,补充阴津损耗的治法,本法具有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 火的作用,属于八法中的补法。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根据阴液耗伤的 程度和脏腑病位的差异,具体分为以下几种:(1) 滋养肺胃,又称甘寒生津法。代表法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 增液润肠,又称增水行舟法。代表方如增液汤。(3) 滋补真阴,又称滋补肝肾法。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4 .简述风温与春温的异同点(1)病因病机: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 发的急性热病(2)临床症候:前者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咳嗽等表现; 后者起病即见里热证候,临床常见发热,

11、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表现, 严重者可见神昏,痉厥,斑疹等(3)诊断要点:风温:多发于春冬两季,发病较急初起以肺卫见证为特征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病程中意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春温:多见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有发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尤以肝肾阴亏为著易出现神昏痉厥证候。(3)治则治法及代表方药:风温治疗:初起邪在肺卫,治宜辛散凉泄,透邪外达,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邪传气分阶段,治宜清泄气热并注意保津,邪热壅肺者,治以清宣肺热,方用 麻杏甘石汤;阳明热盛者,治以辛寒清气,方用白虎汤;腑实里结者,治以苦寒攻下,

12、方用承气汤类;若邪热逆传心包或内陷心包,机窍内闭者以清心开窍为急,方用清宫汤;病变后期肺胃阴伤,余邪未尽者,宜甘寒滋养肺胃之阴,方用沙参麦冬汤。春温治疗:清泻里热为主,并须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精初起兼表证,治以解表,方用葱豉桔梗汤加黄苓气分热盛者,治以清气泄热,方用白虎汤,凉膈散热入营分者,治以凉营养阴,方用清营汤闭窍,动风,动血者,治以开窍,息风,凉血止血,方用清营汤,羚角钩藤 汤,犀角地黄汤热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者,治以滋补肝肾,方用加减复脉汤5 .如何理解“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热病救阴犹易:温邪属阳,热变最速,易耗伤津液,治疗总以清热保津为基本原则。且 滋阴之品性偏甘凉,用于温热病正

13、合“热者寒之”,“燥者润之”的原则,以使热退阴复而病 愈,故叶氏曰:“热病救阴犹易”(2)通阳最难:湿热留连,气机郁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致湿邪不去,气机更不能舒 展,亦不能滥用温运,苦燥化湿,以致有助热伤津之弊。论述1 .简述卫气营血辨证(1) 病理:卫分证:邪郁卫表,肺失宣降气分证:里热蒸迫,热炽伤津营分证:营热伤阴,扰神窜络血分证:动血耗血,瘀热内阻(2) 临床表现: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 舌边尖红,脉浮数气分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冷饮,尿赤,舌质红,苔 黄,脉数有力营分证: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澹语,斑疹隐隐,

14、舌质绛红,脉细数血分证:身灼热,躁扰不安,神昏澹妄,吐血,蜘血,便血,尿血,斑 疹密布,舌质深绛(3) 辨证要点: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气分证: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澹语,舌红降血分证:甚灼热,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2 .如何理解“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1)关于“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王孟英说“言救阴须用充液之药,以血非易生之 物,而汗需津液以化也L故从汗的状况,可以测知热势与津液的程度,治疗上要防汗过多 而损津液,“津”是救阴的要着,因为温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与津指盛衰消长变化的矛盾。 热盛必伤津,津伤热更甚,

15、故温病救阴,不是到阴竭时才救,而是时刻顾护。去邪护津,邪 去津安。补血药厚重呆腻,用其救阴,不但血不能生,津难得充,反而会恋邪助邪,故说“救 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2)关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应理解为通阳不全在使用温通阳气的药物,而是宣 展气机,淡渗利湿,迨至气机宣展,小便通利,湿浊外泄,阳气自无阻遏而外达。利小便多 用淡渗之品,非为温药,但如理气化湿,苦温化湿,辛温芳香化湿等不乏温性药物,只是此 等药物与辛温药物温通阳气不同。3 .如何理解湿热病提纲湿热病提纲为“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J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湿热病的发展规律和病变特点:(1) 湿热病的致病原因与受邪途径及病变中心:薛氏认为病因是湿热之邪,受邪途 径是“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而且“邪由上受,直驱中道, 故病多归膜原”,邪阻膜原可作为湿热病初起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湿热病属 阳明太阴经者居多”,故湿热病的病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