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社会经济制度(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社会经济制度(一).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经济学基础】社会经济制度(一)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劳 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 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存和生活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进行物 质资料生产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 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2、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 的是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分成两类:一类 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煤层和 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从而形成社会生产力。生产 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 要素: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是指 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
3、力发展的 王要标志。同时,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各种联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生产 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 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和分配、交换、 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它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 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是以一定 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
4、会生产中的地位和 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 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 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种 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 产关系,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 发展而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一方面,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性质的生 产力,就会有
5、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 的变革和发展。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而生产关系则 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时,旧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 性质,必然就会发生变革,被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另一方面,生 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体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时, 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时,则阻碍生产力 的发展。落后陈旧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性质
6、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一 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 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也构成矛盾统一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 的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 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 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 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力和
7、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对稳定的 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 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 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 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 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 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推动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三)社会经
8、济规律在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在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本质 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 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不管人们 能否认识它,它都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更
9、不意味着人们 可以任由经济规律摆布。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人们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它作出科学的表述和概括,才能能动 地改造客观世界。按照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在人类各个社 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几个社 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在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只在 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 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在以上三种类型中,整个人类社会或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体现这些社会形态 之间经济关系上的本
10、质联系,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则把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从本 质上区分开来,从而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性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一定的社会阶段中, 各种经济规律由于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而相互联系着,从而形成经济规律体系。在经 济规律体系中,各种经济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基本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 同时,其他经济规律也对基本经济规律起着制约作用。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社会经济制度是不同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者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实现增进自 身利益的经济目标,对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 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定。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 会生产关
11、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 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 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 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的规律,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它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 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迄今 为止,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
12、义社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1 .原始社会制度。原始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原始社会的生产 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集体劳动。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原始的相互合作关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原始 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原始社会末期,金 属工具特别是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集体劳动逐渐过渡到个体 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也逐渐从公有财产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和交换的发展导 致财产占有上的不平等,当奴隶劳动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时,奴 隶社会制度就形成了。2 .奴隶社会
13、制度。在奴隶社会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 即奴隶,奴隶在奴隶主或监工的暴力手段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生产的全部产品归奴隶 主占有和支配。奴隶制生产关系可以实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协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缓慢地向前发展。到奴隶社会末期,新的金属工具一一铁器的 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铁器时代。当奴隶主占有制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继续向前 发展的桎梏时,封建社会制度取代奴隶社会制度就成为历史的必然。3 .封建社会制度。在封建社会,封建主占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则完全没有或只有 很少的土地。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农民不得不通过向封建主缴纳地租取得土地 的使用权,忍
14、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奴役。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 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一定 程度上解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封建社会后期,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封建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和 商品经济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革命而建立和发 展起来。4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初期,被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束缚的社会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18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 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以机器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了手工劳动为基
15、础的工场 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在一切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资本主义 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暴露出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生产的 社会化要求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趋势逐渐表现出来。19世纪后期,股份公司 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突破了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缓解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冲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时期,以电、电机和内燃机 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生产社会化 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为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也推动了资本主 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以信息
16、技术、空间技术、核 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社会生产的系统 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带来了生产社会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也加速 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客观 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社会生产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但在资 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社会化的生产却由少数资本家占有,社会生产无法协调地进行。 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周期性集申爆发形成经济危机。因此,资本 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 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种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 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这种生产过剩不是与劳动者的 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相比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