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二).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经济学基础】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二)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都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要 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揭示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联系,就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研 究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的 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来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身的需要。 使用价值是商
2、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 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两种根本不同的使 用价值之所以能够交换,是由于它们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即它们都是 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 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 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 同,因而在量上也难以比较。但是,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 量上也是可以比较的,从而可以使不同的商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因此
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 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 之中,缺一就不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 值的物品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 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 2o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他要 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 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让渡了商 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品价值而获得了使用价值,商 品中使用价值和
4、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 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 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 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生 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在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在量上也是无法进行比 较的。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 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 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生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 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
5、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 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 就付出了抽象劳动Q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 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反映 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 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 劳动是生产使用
6、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 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相互联系。只有在交 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后,生产商品 的具体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具体劳 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三)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既然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 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7、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 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是由在同一部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 的竞争形成的,是商品交换的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 而使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 值的效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 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 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展及 其在生
8、产中的应用、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等。由于劳动生产 率的变化只引起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的变化,而同一劳动在该时 间内所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因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 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会增加,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反之,社会劳 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增加。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 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 比。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一)货币的产生和本质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 是价值形式。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
9、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 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 商品上。在偶然的物物交换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 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两个商 品之间的外部对立。2.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这种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扩大的价值形式 扩大了价值的表现范围,促进了社会交换活动的发展。但它也存在着明显 的缺陷,即商品价值没有一个被社会公认的统一表现形式,等价物是经常 变换的,从而给商品交换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这种价值形式不能适应 商品交换的进一
10、步发展。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 充当一般等物的某一种商品上。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各种商品都直接与一 般等价物相交换,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一本质就得到 了完全的表现,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也得到了准 确的反映。一般价值形式解决了物物直接交换所不能解决的困难,但它仍 存在着局限性,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 相同和不固定的,这仍然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4.货币价值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 为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 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
11、货币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 地由某种商品如金银来承担。贵金属金银之所以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一方面,是因为金银也具有价值,它的价值量也是由生产黄金或白银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金银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性使 它成为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 金银”。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 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 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 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具体劳动和
12、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 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 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二)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 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 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 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1 .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
13、品价值量大小的尺 度。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 也具有价值,因而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本质上相同的东西,使各种商 品在价值量上能够得到比较。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是外在的, 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 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 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 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 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 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2
14、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 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然而,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象 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于是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就代替了真 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使直接的物物交换 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一方面打破了物物交换所受 到的限制,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 会产生买卖脱节,产生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 在矛盾。3.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 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
15、 是足值的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 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 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 能,一方面,暂时解决了由于缺乏现金而不能及时购买商品的矛盾,减少 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 又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进一步扩 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增大了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 般等价物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
16、然形式。 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发达国家的纸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 作用。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作为国 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 另一国。(三)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其基本 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 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按照这个规律,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 下三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其中,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货币流 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和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货币流通规律的公 式表示为: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 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因此,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 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