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心律失常》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心律失常》的调研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附件1关于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心律失常的调研报告刘存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69)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心脏搏动或节律异常为主要特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社会压力的逐渐升高,心律失常发病年龄也呈逐年降低趋势。据统计,约有50%的死亡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其中15%是由心源性猝死导致的,而这些心源性猝死中有80%的患者是死于心律失常。目前,常规的心律失常管理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手术治疗、导管消融、心电复律、植入术等。但这些疗法存在疗效不足,适应症有限,不良反应明显等局限。针灸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183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调查统计:针
2、灸可治疗疾病种类达500多种,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疗效显著。已有多项研究证明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阴。与此同时,在中国针灸学会研制的20项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为20种病症的针灸临床治疗提供了实用、规范的方案。为了进一步了解临床中运用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情况,为拟定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心律失常以规范针灸临床操作,提高疗效,课题组就相关问题选取全国各级医院的59名针灸从业人员进行调研。具体情况如下:1.1 调研对象与范围本项目组抽取临床工作者或从事针灸教学的教师以及相关科研人员为调研对象59名。调查范围包括全国地区的各级医院、医学院校或科研机构。1.2 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问卷星”制作调研问卷
3、,将调研问卷通过网络链接发送至每位调研对象的手中,并向调研对象解释此次调研目的及填表方式,以求问卷高质量完成,并定期回收问卷。1.3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汇总所回收的问卷并整理,统计实验数据采用WPS office进行统计学处理。2调查结果2.1 调研回执情况本次临床问题调研问卷全部回收,得到有效问卷59份。2.2 基础信息统计2.2.1 学历本次调查问卷回执人员中具备博士学历39人,硕士学历17人,本科学历3人。(如图1)本科硕士博士图1调研对象的学历统计结果2.22职称本次调查问卷回执人员中,有高级职称20人,副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14人。(如图2)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高级职称图2调研对象
4、的职称统计结果2.2,3月,在单位本次调查问卷回执人员中在综合性医院工作有40人、医学院校有12人、科研机构有1人,社区医院有1人,专科医院有5人。(如图3)综合性医院 医学院校 科研机构 社区医院专科医院图3调研对象所在单位统计结果2.2.4从事针灸年限经统计,本次调杳问卷回执人员中工作年限3-10年的有18人,11-20年的有31人,21-30年的有8人,30年以上的有2人。(如图4)310年 11-20 年21-30 年30年以上图4调研对象的从事针灸相关年限统计结果2.2.5所在行政区域本次调查问卷回执人员中,华北地区有18人,华东地区有18人,华南地区有3人,华中地区有3人,东北地区
5、11人,西南地区4人,西北地区2人。(如图5)3.39%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图5调研对象的所在行政区域统计结果2.3具体内容及统计结果231心律失常的针灸适宜干预人群(1)病因调研对象认为针灸主要可以改善心源性疾病、非心源性内科系统性疾病、日常生活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所占比例分别为83.05%、72.88%、89.83%o (如图图6针灸可以改善相关诱因引发的心律失常(2)疾病类型按照部位分类,有100%的调研对象认为针灸可以治疗窦性心律失常,有49.15%调研对象认为针灸可以治疗房性心律失常,37.29%的调研对象认为针灸可以治疗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33.9%的调研对象认为针灸可以
6、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如图7)按照速率进行分类,针灸既可以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早搏、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也可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尤其是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图7按部位分类,适宜针灸治疗的心律失常亚型2.3.2针灸干预(1)辅助干预几乎所有的调研对象都认为针灸可以作为辅助手段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有66.1%认为可以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有23.73%认为应该联合其他中医疗法(如艾灸)。(如图8)图8针灸治疗心律失常可联合其他干预,以提高临床疗效(2)干预原则有83.05%调研对象认为针灸治疗心律失常应该考虑辨证论治(如图9),有79.66%的调研对象认为针灸治疗心律失常也应该考
7、虑辨经论治(如图10)o图9针灸治疗心律失常需要重视辨证论治非常不同意 2 3 4 非常同意图10针灸治疗心律失常需要重视辨经论治图11针灸治疗心律失常需要重视特定穴的应用超过90%的调研对象同意针灸治疗心律失常时应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如图ll)o推荐的特定穴为心俞、膻中、内关、神门。(3)影响因素多数调研对象认为,在针灸治疗心律失常时,腌穴选择(93.22%)、是否得气(76.27%)、行针手法(62.71%)是影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如图12)图12影响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疗效的重要因素2.3.3结局指标(1)结局指标超过85%的调研对象认为针灸可以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发作时间、减
8、少发作次数、改善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理状态、改善心功能、调节心率变异性等。(如图13)图13针灸治疗心律失常可以改善的结局指标(2)临床症状超过75%的调研对象认为针灸可以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心悸、呼吸短促或困难、胸痛或不适感、疲劳、头晕等临床症状。(如图14)心悸呼吸短促或困难胸痛胸部不适感疲劳头晕其他图14针灸治疗心律失常可以改善的临床症状(3)介入/外科手术治疗后所有调研对象都认为针灸可以使心律失常介入/外科手术治疗后(如导管消融术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获益。针灸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67.8%)、降低相关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9.49%)、改善术后生活质量(86.44%)、改善术后精神心
9、理状态(84.75%)o (如图15)图15针灸有助于心律失常介入/外科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获益(4)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多数调研对象认为针灸治疗心律失常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下血肿、针后异常感觉(如疼痛、麻木)。(如图16)针后异常感觉(如疼痛、麻木等)71.19%弯针晕针55.93%55.93%周围神经损伤(如感觉异常、30.51%刺伤内脏(如气胸)30.51%86.44%皮下血肿断针18.64%滞针35.59%0%20%40%60%80%100%图16针灸治疗心律失常常见的不良反应3结论从学历、职称、所在单位及从事相关专业年限等统计的基础信息上看,研究对象具有以下特征
10、:以具有博士学位的医疗机构中高级职称针灸医师为主,也有医学院校的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参与调研的针灸从业人员临床经验较为丰富,且分布于全国各地,意见具有一定代表性。我们纳入临床医生最关心的临床问题,从适宜的干预人群、治疗措施、可改善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等角度精心设计问卷,收集临床医生对相关问题的见解和建议。结果表明,多数调研对象认为针灸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疗法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重视辨证论治,辅以辨经论治,穴位的选择应以特定穴为主。针灸可以用于改善心源性疾病、非心源性内科系统疾病或日常生活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疾病分类标准不一,疾病亚型种类较多,总体
11、上看,针灸可以用于治疗窦性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等。针灸是一种复杂的干预措施,影响其疗效的因素众多,腌穴选择、是否得气以及行针手法均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多数调研对象认为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较少。针灸对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明显,比如心悸、呼吸短促或困难、胸痛或不适感、疲劳、头晕等。针灸也可以用于调节心率/心律,降低发作时间和发作次数。随着介入/外科手术技术的飞速发展,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其复发率和术后的不良反应也较多。而针灸可以使术后患者受益,辅助降低术后的复发率和相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针灸的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手段。多数调研对象认为无
12、论是规范针灸专病治疗方案,还是提升国际针灸医疗服务质量,促进针灸临床疗效的提升及提高针灸临床安全性方面,修定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心律失常都很有必要,尤其是对进一步规范针灸专病的治疗方案尤为突出。调研表明:在制定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心律失常方面,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如治疗原则、选穴配穴、具体针灸方案的推荐等。本问卷调查着眼于临床,围绕心律失常这一疾病,掌握临床中医医师对本病治疗动态的同时,发现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心律失常在临床中医医师中的需求程度极高。制定心律失常的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不仅有利于提高针灸对本病的疗效,也有助于规范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使更多的中医从业人员掌握针灸操作,提
13、高临床针灸操作的安全性。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心律失常的制定将对针灸疗法的标准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张萍,王玉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精神心理压力马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76-77, 81.2 Mehra R.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J Electrocardiol 2(X)7;40(6 Suppl):Sl 18-22.3 Nattel S, Andrade J, Macle L, et al. New directions in car
14、diac arrhythmia management: present challenges andfuture solutions. Can J Cardiol, 2014, 30( 12 Suppl):S420-30. Kaab S. Genetic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 An epidemiologic perspective. Int J Cardiol.20I7, 15:237:42-44.5杨宇洋,骆璐.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医针灸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J.中国社会组织,2017(22):45-46.6 LiY, Barajas-Martinez H, LiB,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and Antiarrhythmic Drugs forthe Prevention of Cardiac Arrhythmia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s(J. Front Physiol, 2017, 8:358.7 Yin J, Yang M, Yu S, 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Neiguan point com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