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贯彻落实《“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实施方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贯彻落实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实施方案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对XX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
2、业的促进机制,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培训服务、注重权益保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努力提升就业质量,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提供坚强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就业导向、政策协同。继续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头等大事,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聚力支持就业,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坚持扩容提质、优化结构。统筹兼顾容量、质量与结构,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在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同时,聚焦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突出抓好技术技能人
3、才培养培训,推动形成劳动力市场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调控。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既要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加快破除制约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优化整合各类资源,为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和基础性服务保障。坚持聚焦重点、守住底线。紧盯就业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瞄准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群体,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举措,强化分类帮扶援助,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密切关注内外部环境对就业的影响,完善监测预警防控机制,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1
4、7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 5%以内,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城乡、区域就业机会差距逐步缩小,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劳动报酬稳步提高,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劳动权益保障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更多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缓解。人力资源质量大幅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更加匹配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总量稳步扩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创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对高质量就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创业环境更加优化,政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创业机会更多、渠道更广,更多人可以通过创业实现人生价
5、值。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机制不断健全,失业人员保障范围有效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体得到及时帮扶,规模性失业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就业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指标名称2020 年2025 年年均/累计属性城镇新增就业(万人)37. 1 175预期性城镇调查失业率()5. 183.5预期性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85左右预期性劳动报酬占比()42. 9*稳步提高预期性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万人次)37.670预期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900.61010预期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012.3约束性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5.515.
6、5预期性注:1.内为5年累计数。2. 内为5年年均增长率。3.带*号的为2019年数据。4.劳动报酬占比是指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二、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四)全面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的宏观调控。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持续强化,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制定实施宏观政策时充分考虑对就业的影响。强化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支持就业导向,提升重大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持续做好稳企业保就业金融服务工作,充分用好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加强
7、信贷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谋划建设一批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有效拉动就业。发挥本市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促进绿色消费、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地标性商圈,增强消费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落实国家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考核评价要求,健全就业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人民银行XX分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落实制造业立市战略部署,实施XX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XX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XX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
8、动,重点培育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10条以上重点产业链,加速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多就业增长点。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与培训链有效衔接。围绕我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组,按照“一链一策一方案”原则,提供系统化融资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对发展前景良好、有资金需求的制造业项目和企业,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融资期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金融局、XX银保监局、人民银行XX分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扩大服务业就业。全力推动实施XX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制定出台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工作
9、措施,拓宽服务业开放领域,放宽市场准入,破除隐性壁垒,强化监管能力,提升服务业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服务业有效吸纳就业。实施XX促进现代服务业数字化三年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数字化重点平台和标杆企业,打造一批数字化集聚区、示范园区和主题楼宇,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数字服务业发展高地。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农业促进就业的涵养能力。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制定服务外包人才培育及中高端人才引进新举措。鼓励发展商贸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消费扩容提质。支持举办夜市、集市、购物节、美食节等多种形式的消费促进活动。扩大连锁经营布局,推动新建品牌连锁便利店,提
10、供就业岗位。稳定开发社区超市、便利店、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充分释放服务业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拓展农业就业空间。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打造小站稻、奶牛、水产品、蔬果等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吸纳带动更多就业。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市级合作社和示范社,示范引领农民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实施家庭农场培育百千万工程,创建一批示范家庭农场,培育一批农户家庭农场,开展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以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为目
11、标导向,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动,与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市农业农村委牵头负责)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就业。落实XX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津政办规202114号)、XX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助企纾困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津政办发20226号),持续减轻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负担,增强就业岗位创造能力。落实中共XX委xx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措施的通知等援企惠企政策,促进民营企业吸纳就业。大力推广
12、“信易贷”,完善平台服务功能,持续增加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规模。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金融机构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普惠小微金融服务水平。充分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资金,引导金融机构降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委、人民银行XX分行、XX银保监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落实XX加快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围绕“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培
13、育创新引领的数字经济就业需求。强化全市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基础支撑,加强政务数据供给和使用安全,支持中新XX生态城建设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实施XX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企业数字化变革,创造更多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机会。推动渤海商品交易所、XX粮油商品交易所扩大交易规模,创新交易模式,吸引更多劳动者就业。(市发展改革委、市委网信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针对性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加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自主创业支持力度,落实创业担保
14、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支持网络零售、移动出行、快递物流等新业态发展,鼓励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兼职就业,增加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就业机会。落实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我市实施意见,建立完善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引导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指导平台企业依法规范用工,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市人社局牵头负责)1,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制度。以个人经营、非全日制、新就业形态等灵活方式就业的劳动者,可在户籍地、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按规定享受各项政策和服务。完善岗位信息归集平台功能,探索灵活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开展灵活就业人员情况调查,为灵活就业人员管理服务提供决策支撑。(市人社局牵头负责)2 .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提升。推动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新模式,支持有意愿的新业态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依规给予培训补贴支持。(市人社局牵头负责)3 .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